尚 榮,李 倫
貴州省水城區比德錳礦大精查項目,勘查區由30個拐點圈定,面積7.72Km2。在大精查項目中應結合當地區域的礦產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項目開發計劃方案,完善相關的工作機制與體系,確保在新時期的環境下促使當地區域經濟進步、穩定發展。
1.1.1 市場需求分析
錳屬于冶煉工業領域中非常重要的添加劑材料,目前在鋼鐵冶煉行業、有色金屬行業、電子技術行業、化學工業行業、環保行業、食品行業、航天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廣泛應用電解金屬錳,錳礦也成為十分主要的戰略性礦產資源,富錳礦和優質錳礦資源目前也被列入我國稀缺的礦種內。目前在電解錳生產的過程中除了要保證能夠與國內市場需求相符,還需和國外的市場相互適應,尤其在2018年之后我國冶煉廠對相關資源的需求量開始增多,供應的數量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尤其是錳礦進口的數量水平較高。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我國的電解錳行業下游需求數量開始降低,供應的數量過高,出現供應過剩的問題,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行業也開始平穩進步,我國的錳礦資源需求數量增多。貴州省屬于我國具備豐富錳礦資源的重要區域,多年來進行大力開采的情況下,資源消耗量很多,目前已經沒有大型的開采企業,合法礦山資源非常短缺,礦產也具備規模小、零散、混亂的露天礦,再加上受到環保因素的影響,區域范圍之內的氧化錳礦的產量、碳酸錳礦的產量降低,在區域范圍之內針對錳礦石資源進行勘查、開發與利用屬于必然的趨勢。
1.1.2 開發利用現狀分析
按照相關統計可以了解到,比德錳礦勘查區周圍區域存在水城縣比德鄉銀峰錳礦、立火新華錳礦廠、沙溝錳礦,上述所有的礦產中一共勘查明確整體的資源數量為161萬噸以上,累計消耗的儲量為17萬噸以上,目前能夠進行開發利用的儲量為121萬噸以上。
1.2.1 區域具有地質背景的優勢
勘查地區主要的位置是董地背斜的北東翼,區域構造線呈北西走向。巖層呈單斜產出,傾向110°~130°,傾角10°~18°,平均15°。在沙溝一帶傾向110°~130°,傾角20°~40°,平均25°。在區域范圍之內的出露地層涉及到二疊統棲霞、茅口組、峨眉山玄武巖組、上二疊統龍潭組;同時還存在錳礦、煤礦等等。
1.2.2 地質工作的進展
貴州省在2003年到2005年提交了關于《貴州水城-納雍地區優質錳礦評價報告》,在勘查過程中明確當地區域有錳礦石資源數量三千萬噸。在2012年的12月份水城縣立火新華錳礦廠勘查分析了錳礦石的整體資源儲量為39萬噸以上,資源儲量為10萬噸以上,累計儲量為14萬噸以上。
1.2.3 礦區地層分析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張玉鑫介紹說,武威地區全年降水量102-200毫米,蒸發量卻在2000毫米以上,這是其土壤嚴重干旱缺水的重要原因。十幾年來,在當地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引導下,設施農業蓬勃發展,尤其是依托當地日照資源發展的日光大棚,為農戶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此時的大漠已是欣欣向榮。據統計,武威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面積已達到17.2萬畝,其中,日光溫室就占到了14.1萬畝,是甘肅重要的蔬菜產區。但同我國其他省份一樣,由于多年來肥料的不合理使用,武威地區土壤板結嚴重,瓜果蔬菜品質逐年下降,農戶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當地區域的錳礦礦區地層主要涉及到以下幾點:其一,第四系(Q)地層,位置是在低洼路段、山麓路段,巖性具有明顯的特點,主要是非常松散的殘積物質、坡積物質、沖積物質等各類沉積物,厚度是0m~20~之間;其二,峨眉山玄武巖組(P2-3em)地層,巖性主要就是深灰顏色的厚層致密塊狀玄武巖、拉斑玄武巖、玄武質熔巖、集塊巖、火山角礫巖、紫色凝灰巖等,是礦區錳礦上覆地層。厚度在150m~200m之間;其三,二疊系陽新統茅口組(P2m)地層,在整體的礦區都有所分布,巖層的傾向是55°~115°之間,傾角是15°~18°之間,上層的部分屬于淺灰顏色、灰色顏色,中層狀灰巖,含燧石團塊及條帶、薄層狀硅質巖、含錳硅質巖及含錳硅質灰巖夾錳礦層或錳質粘土;下層則屬于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層狀泥晶、亮晶生物碎屑灰巖。盛產蜓類化石及珊瑚、腕足類化石。
1.2.4 構造的特點分析
礦區的主要位置是董地背斜的北東翼,立火斷層與五里坪斷層之間的夾塊內,區內中部發育2條逆斷層,斷層均為北東走向,走向延伸長度10km左右,雖然出現了錯動含礦地層的現象,但是不會對礦體產生破壞性影響。在礦區進行找礦的過程中,重要標志主要為:其一,以茅口灰巖與玄武巖接觸帶作為主要的地層標志;其二,需要將茅口灰巖頂部出現含錳硅質泥灰巖和硅質條帶作為主要的找礦標志地段。
大精查項目開展的過程中應合理明確相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首先,對于其中的主要目標,就是利用大精查的方式提供能夠進行開發、利用的氧化錳礦石資源的儲量,為相關加工企業提供更為豐富、更為優質的錳礦資源,起到地方脫貧攻堅方面成果的鞏固作用,促使當地鄉村振興發展、經濟水平的穩定提升。其次,在設置任務期間應以全面收集整合當地區域地質資料和數據信息為基礎,對區域范圍之內的錳礦床、錳礦點的分布狀態等積極調查研究,分析產出的特點,以此為基礎合理進行成礦地質背景的研究、控礦因素的研究、成礦作用的研究等等,開展1:2000的地形地質測量工作與1:5000的水工環地質測量工作,利用槽探技術方式、鉆探技術方式等,對工程進行揭露處理,準確尋找更多的錳礦體資源,明確位置情況、產狀情況、形態情況、分布情況等,提交相應的報告,對二百萬噸之上的錳礦資源量進行控制和推斷。
大精查項目的工作中應結合具體工作標準、要求等完善各項工作計劃方案,確保大精查項目高效化、準確性落實,避免發生問題和不足,增強工作實施的有效性。主要的實施方案為以下幾點。
2.2.1 完善技術路線
實際工作中要求按照沿著地層進行追索明確含有礦層的具體位置、從稀缺到密度較高的部分揭露探槽,及時了解礦體的探槽情況,做好鉆探控制的工作,最后提交相應的報告。在此期間應綜合進行三邊工作的研究,將其貫穿落實到整體的勘查流程,在綜合研究期間強化地層方面、構造方面、礦體方面的連接對比,對勘查類型的指標、工程間距類型的指標、工業類型的指標等準確論證分析,重點設置相應的開采技術條件和技術模式。為整體大精查項目的技術路線,應遵循科學化的技術要點與原則,保證大精查項目的高質量、有效性開展。另外,在制定技術路線的過程中,這個部門還需相互合作分析,先制定不同的技術路線,然后按照項目的特點和情況,對比研究不同技術路線應用的可行性和效果,從中選擇最佳的技術路線,預防發生技術路線的問題或是不足,從根本層面增強工作的有效性。
2.2.2 合理選擇技術方式
在選擇技術方式的過程中應積極使用新型技術、新型理論、新型方法等,借鑒更多新型的找礦經驗和成功的做法,以此有效應對區域范圍之內的錳礦找礦問題不足。在此期間需要綜合進行成礦信息的識別處理,提取可以將礦床、礦體情況真實反映出來的客觀找礦標志,為合理進行靶區的圈定、選擇等提供有力的依據;實際工作中需強化礦體方面、礦化地段方面的綜合研究力度,歸納總結控礦因素情況、成礦作用情況等,明確相應的成礦模式、設置專業性的找礦模型,對野外數據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和存儲管理,開展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勘察圖件的編制和繪制工作、專項分析工作等,強化資源儲量數據信息計算的力度,開展可行性、綜合性的評價工作,對成果進行保存處理,利用現代化的“固體礦產勘查信息系統”軟件使得工作向著信息化方向、數字化方向、智慧化方向發展,創建三維可視化的工作機制;采用1:2000地形測量與地質測量的方式,1:5000水工環測量的方式、槽探的方式、鉆探的方式等進行工程的驗證分析,采用工程編錄取樣化驗分析的措施針對勘查區域范圍之內的礦產情況深入解剖研究,最后提交大精查項目詳細的報告。
實際工作中應重點采用綠色勘查的技術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當做是主要的引領部分,使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技術方式等,增強勘查措施、機械設備、工藝技術、方式方法的綠色環保性能,最高程度上預防大精查項目的開展對環境產生破壞性影響,預防造成生態環境方面的擾動問題。同時在選擇工作方式的過程中,還需積極按照我國關于礦產地質勘查方面、測量方面、儲量分類方面等基本準則和標準規范等執行任務,明確各類依據規范,確保工作的實施能夠滿足不同的規范標準要求。在制定技術路線的過程中,還需將綠色化發展的觀念作為主要依據,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措施,引進先進的綠色勘察技術和工藝設備,社申報勘察的整個過程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或者污染,最高程度上,降低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擾動,在保證勘察工作質量和水平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綠色勘查技術和措施的作用。
2.2.3 完善工作的部署
大精查項目中應制定完善的工作部署,確保整體工作效果有所提升,工作的質量水平不斷增強。①在工作部署的過程中,應結合國家的規范標準、要求等,按照礦區范圍之內的地質特征情況全面收集分析之前專家學者和實踐操作的工作成果,以此為基礎提出工作部署內容,要求項目開展的各個部門遵循各類基本性的原則。例如:要求合理性、充分性運用目前的勘查工程成果內容,高效化利用各類數據信息;②要求在工作中遵循從已知到未知、從深到淺、從疏到密的要點原則;要求在工作中嚴格控制成本,利用最低的投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促使項目效益水平的提升;積極按照分區部署、分階段部署的要求開展工作;③全面收集和整理野外數據信息、其他的資料內容,以此保證工作的有效開展;將理論信息內容和實踐操作之間相互整合,做好相似類比的相關工作,保證可以因地制宜、科學化的完成任務;④明確分析、研究勘查類型情況、礦體規模情況、礦體形態情況、內部區域的復雜度情況、礦體厚度穩定性情況、有價值組分的分布狀態情況、構造影程度情況等等,按照當地區域已經發現的三個錳礦礦體進行初步確定勘查類型為Ⅱ類型(偏復雜),同時還需結合最初明確的地質勘查類型情況,將勘查間距控制為走向200m、傾向70m。要求在工作中遵守國家和項目所在地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樹立“綠色勘查,人人有責”,確保綠色勘查。并且要形成正確認知,明確責任,落實到人。將綠色勘察、安全生產與施工質量放在同一管理水平,并自覺執行“五同時”原則。尊重當地民風民俗和生活習慣;嚴禁砍伐林木等植物;嚴禁采挖各類中藥材。
2.2.4 完善工作的安排內容
設計工作安排的過程中2021年的7月份到12月份之間全面整合各類資料信息內容,按照調查研究的結果編制具備一定可行性的大精查項目立項建議書,以省級相關部門的設計作為基礎完善鉆探施工設計的方案內容,為后續的野外工作良好開展提供幫助。在2022年的1月~12月還需結合設計要求、施工要求等在區域之內開展相關的工作,執行1:10000的地質測量工作,驗證分析已經發現的礦體探槽、鉆探情況,選擇可以發現礦體、控礦的各類因素,在礦床、礦點中有效執行槽探工作、鉆探工作,完善報告內容并且圈定重點工作的位置。這個階段還需及時針對原始性的地質信息進行編錄,保證可以滿足真實性要求、客觀性要求,可以將地質狀況全面反映出來。需要注意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的過程中,應選擇具備代表性的礦石類型、礦石品級、礦石結構構造與空間分布,在初期階段需要綜合分析重點加強地層的情況、構造情況、礦體情況等,做好連接對比工作、勘查類型的論證工作,合理設置工程間距指標、工業指標,重點研究和選擇現代化的開采技術方式,一旦出現了礦體勘查類型變化現象、工程間距變化現象,就必須要及時進行匯報處理和調整處理,一邊開展大精查工作、一邊進行研究、一邊執行優化設計的工作;要求在2023年1月~12月之間詳盡性進行重點勘查區域的研究分析,執行1:2000的地形地質測量、1:5000的水工環地質測量的任務,合理使用槽探技術、鉆探技術等實現礦體解剖的目的,結合大精查項目的要求進行資源儲量控制和推斷的提交處理,在2023年7月末期有效落實野外地質的勘查活動,8月份末期進行野外驗收,12月份提交有關的項目報告。
為了能夠增強績效評價的工作效果,應重點制定完善的績效評價工作體系和機制,確保能夠提升績效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2.3.1 合理設置績效評價原則
在績效評價工作中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則要點,其一,遵循科學性的原則。主要就是在績效評價的過程中,選擇可以將客觀實際情況反映出來的評價方法,確保評價的結果和實際情況之間一致,以免出現不科學的問題。其次,遵守系統化的原則。構建較為完善的工作體系,確保可以全面將貴州省新興產業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績效的狀況反映出來,綜合評價項目的目標完成度、資金管控的狀況、整體管理的狀況和綜合經濟效益狀況。與此同時,還需遵守適應性的基本要點,所使用的評價方法應該非常簡單,獲得的結論非常明確,有一定的應用效果,具備較高的可操作性;最后,遵守公平性的基本原則。對于績效評價工作,要求省級財政廳和自然資源廳組建獨立性評價工作組織機構,保證績效評價工作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整體的結論具備一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2.3.2 合理設定評價標準
在對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合理設置一級和二級的指標。首先,設定相關的產出指標,例如:工作量方面、產出數量方面、質量方面、成本方面和時效性方面的指標。其次,設定效益績效評價指標,例如:經濟類型、社會類型、環境類型和綜合類型的效益指標。
2.3.3 合理設置評價方法
在項目績效評價的過程中,建議使用多因素分值加和方式,科學完成外業調查工作并全面了解內業資料的情況下,客觀進行項目完成度與效益狀況的評分,最后,將所有的評分相加求得整體的績效評價分數。首先,對于項目績效目標、資金、管理、產出、效益等評分,主要占有的分值為10分、25分、30分、25分、10分。其次,將評分等級分成四個等級,分數在90分以上的評定成為優秀等級,分數在80分到89分評定成為良好等級,分數在60分到79分評定為合格等級,分數為60分以下評定為差等級。最后,績效評價的目標應該和設計書相同時間進行報審,同時確保評價工作的獨立性實施和完成。
綜上所述,貴州省水城區比德錳礦大精查項目領域中應制定完善的規劃方案、計劃內容,合理進行各類工作的安排和部署,應重點明確主要實物工作量,編制完善的地質測量圖、地形地質測量圖、水工環開采技術調查報告內容,繪制鉆探方面、槽探方面、實測方面的地層剖面圖,同時開展勘探線剖面測量的工作、取樣化驗的工作等等,科學安排相關工作的情況下確保大精查項目的良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