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榮,張 輝,劉浩凱*,楊金全,陳利斌
(1.景寧畬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浙江景寧 323500;2.景寧畬族自治縣生態林業發展中心,浙江景寧 323500)
景寧畬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景寧縣)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和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縣,也是浙江省重點林區縣及全省高山最多的縣。景寧縣擁有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峰779座,森林面積15.73萬hm2,林木蓄積量1 310 萬m3,森林覆蓋率81.1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屬于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破損山體修復是恢復區域森林生態景觀、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景寧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把修復生態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以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守護畬鄉綠水青山[1-2]。
生態修復區位于景寧縣西南部,平均海拔1 110 m,周邊植被較好,光熱較為豐富,水源稀少,以降雨為主,地形條件較平坦,林地坡度22°~30°,土壤質地為粉砂壤土、砂壤土,表土層厚度40~80 cm。
該生態修復區是區域生態修復標志性工程,其修復工作主要是結合土地整理、邊坡治理、造林綠化等,對裸露邊坡(填方、挖方)、廢棄林地、荒山等區域進行生態復綠,增加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造林作業設計規模超25.33 hm2。
對該區域破損山體進行分析,發現其生態系統已遭到破壞,依靠山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很難恢復原貌,必須采取人工措施,按照自然規律,輔助破損山體生態修復。修復地塊綠化造林要科學合理,規劃設計時既要充分考慮其立地條件、土壤成分等自然條件,做到適地適樹,又要尊重當地人文環境、生態需求,與周圍環境相契合[3-6]。適宜的造林樹種及造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促進植被恢復,有效發揮森林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7-8]。因此,生態修復要遵循以下4 個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以恢復森林植被和自然生態環境為目標,加強生態環境修復,維護生態安全。
2)統籌推進原則。森林植被恢復工作要與浙江省林業“十四五”總體發展戰略相結合,統籌謀劃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修復、現代富民產業布局,全面推進項目建設。
3)實事求是原則。根據恢復地塊的立地條件,堅持尊重農民意愿、適地適樹原則,科學選擇適栽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栽植效果。
4)科學精準原則。統籌考慮工程修復和后期管護,結合修復地塊實際情況,開展以造林作業為主的生態修復設計,落實恢復森林植被技術措施,建立技術檔案。
初植密度及苗木規格是影響生態修復快慢的關鍵。苗木規格和初植密度大,復綠效果快,能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保持水土的效果,但前期投入大、后期管護成本高,3~5 年后就要進行多次疏伐,如不進行疏伐管理,會造成林木大量枯死、成林不成材,甚至引發森林病蟲害。另外,苗木規格大成活率相對低,對栽植、管護等方面技術要求較高。綜上所述,本修復區選用幼齡苗木,其適應能力強、易成活。
根據林業植被恢復相關標準、區域立地條件及農戶意愿等,生態修復區以鄉土樹種、經濟樹種、珍稀樹種混交造林,同時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治理方式,提升水土保持功能與經濟效益[9]。造林區域主要種植木荷、冷杉等鄉土樹種,黃桃等經濟樹種,以及紅豆杉等珍稀樹種;邊坡上部主要種植爬山虎等藤蔓植物,坡腳處種植一行木荷、冷杉,坡面撒種草籽。
肖立生研究福建省武平縣4 種鄉土樹種在林分生態修復中的造林效果得出,用于林分生態修復的樹種應以楓香、木荷為主[10]。黃作舟對木荷伴生杉木萌條林可持續經營研究得出,木荷伴生杉木的生長情況、林分總持水量和土壤理化性質等優于木荷純林[11]。爬山虎生長迅速,對氣候、土地適應性強,是常用于垂直綠化的攀援植物,短期內能達到良好的綠化效果,在固沙護坡、防止水土流失及干旱地區生態建設中具有重要應用。
種植施工時按照設計的寬度與株行距,還林地塊和填方邊坡地塊采用株間混交的配置方式,挖方邊坡地塊采用帶狀混交的配置方式,確保修復區塊兼顧景觀效能和水土保持等生態效果。
4.3.1 造林整地
采用塊狀整地,以種植點為中心,以1 m×1 m的規格翻耕土壤。應提前1 季或2~3 周進行整地。修復區邊坡不具備種植條件時,需進行削坡排險、地形整理后,再進行覆土綠化。
4.3.2 邊坡處理
1)邊坡削坡。對陡坡以上的坡面,實施削坡,并將坡的坡度降到斜緩坡,減少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
2)坡面處理。通過處理易滑落、邊坡易松動的巖石,有效保持邊坡穩固及坡面平整,清理對象包括巖面碎石、垃圾、浮根、石塊和松散層等。
4.3.3 整穴標準
穴狀整地規格為60 cm×60 cm×40 cm,邊坡挖穴整地規格為30 cm×30 cm×30 cm。按株行距挖穴,破損地塊宜采用穴狀整地,將挖出的心土、表土分開堆放在坑邊,使其充分自然風化,有效清除土壤中的蟲卵,減少土壤內的害蟲,改善土壤性狀,增強土壤肥力。裸露碎石邊坡,宜采用魚鱗坑整地,沿等高線挖坑,上下坑品字形(或交錯)配置,將挖出的土石堆放在坑下方,砌壘修筑攔水埂,以利于苗木成活。
4.3.4 回填土壤
栽植前15 d 回穴土,回土時將泥塊打碎,清除石塊與樹根,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3]。當回土至穴的1/3 時施放基肥,每穴施放有機肥3 kg,與穴土充分混勻,然后繼續回土至平穴。
造林區域種植黃桃、木荷,種植黃桃405 株·hm-2,株行距5 m×5 m,木荷隨機間種140 株;其余地塊采取木荷、紅豆杉8 ∶2 混交,造林密度2 500 株·hm-2,株行距2 m×2 m,相鄰的同一樹種原則上不超過10株;冷杉隨機種植,均勻分布。填方邊坡地塊復綠,實施木荷、紅豆杉8 ∶2 混交,造林密度2 500 株·hm-2,株行距2 m×2 m,相鄰的同一樹種原則上不超過10株。挖方邊坡地塊采取木荷、紅豆杉混交,造林密度1 500株·hm-2,株行距2 m×2 m;碎石裸露邊坡上部或下部種植爬山虎,株間距為1 m,共栽植爬山虎1 110 株。項目區內所有地面實施人工草籽撒播,每667 m2播種5 kg。
根據適地適樹原則,選擇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根系完整的苗木,運輸前修剪掉過多的枝丫,運輸中輕抬輕放,苗木堆放注意通風,防高溫燒苗。在春秋季進行栽植,以陰雨天為宜。栽植時去掉帶土苗木根系包裝物,或剝除容器,扶正苗木,適當深栽,回土后要壓實,松土覆蓋高于原苗木根莖2~5 cm,堆成饅頭狀,栽植后立即澆透定根水,必要時用三腳架支撐固定,防止苗木被風刮倒。
4.6.1 撫育次數
連續3 年對幼樹進行撫育:造林當年撫育1 次,在6 月底前完成;第2 年、第3 年各撫育2 次,分別在6 月底前、9 月底前完成,以保證幼樹成活成林。管護期為施工驗收后2 年,對后期維護要求較高的地塊可延長管護期或另外簽訂綠化維護協議。
4.6.2 撫育措施
采用塊狀撫育。1)割除苗木周圍直徑1 m 內的雜草、灌木和藤本,與扶苗、除萌除蘗等結合進行;2)對樹干不直、側枝較大的樹種修剪幼樹枝條,以不超過幼樹高度的1/3~1/2為宜,促進樹木生長[12];3)對死株及時用同規格苗木進行補植。
4.6.3 管護措施
造林后,從以下3 個方面對林地加強管護。1)強化抗旱保苗管理,養護期內遇持續高溫干旱、惡劣天氣,應及時檢查苗木受害情況,并實施澆水抗旱、扶正加固等抗災措施。2)做好封禁保護,防止人畜毀損樹木,禁止在造林地放牧、砍柴及燒灰。3)加強生態修復區域林業有害生物的測報、防治工作,提升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能力,保護建設成果[13]。
修復區造林后要加強撫育管護工作,破損山體造林以生態修復為主,撫育重點是防止森林火災和病蟲害防治。生態修復造林能有效提高植被覆蓋率,優化林分結構,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和減少自然災害等方面的生態防護效益和景觀效益逐步顯現。但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復綠后往往需要若干年才能達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效果,因此,需加強后期管護,更好地發揮林分在改善生態環境、筑牢區域生態屏障、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及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中的獨特作用。
破損山體易造成森林資源破壞、山體土壤貧瘠、水土流失等,對社會、生態等構成了較大威脅。營造林是維持自然生態平衡、避免自然災害發生及山體森林植被修復的有效工具[14]。目前,景寧縣破損山體修復區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當地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本文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區造林措施進行探討,旨在為當地林地的生態修復、重建和類似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