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升
(甘肅省臨洮縣林業和草原局,甘肅 臨洮 730500)
我國林地林木資源十分豐富,這些自然資源和社會發展有緊密聯系。但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過程中,土地供應方面的矛盾越發嚴峻,林木資源被大量消耗,對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進一步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怎么開展對林地林木資源的保護,促進森林資源的發展,是當前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
隨著林地林木資源管理措施的不斷落地,我國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執法力度不斷提高,管理效果不斷強化,為森林資源的管理提供了全面可靠的法律支持。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落實森林資源管理制度,使森林資源管理方法真正落到實處,在方針政策的支持下,構建中國特色森林資源發展道路[1]。森林資源管理體系與法律體系為林地資源管理提供了體制保障,管理力度得到了強化。另外,當前的限額管理制、森林檢測管理體系,為保護林地林木資源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林業發展運營提供了可靠支持,最大化發揮出了管理作用。
我國地域十分遼闊,地形地貌差異大,不同地區之間在經濟、人口、文化和政策上顯著不同,影響森林資源的使用和保護。在地形的影響下,資源的分布非常不均,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能夠滿足人們生活、生產所需,甚至還有很多富余資源。但是在某些地區卻恰恰相反,資源嚴重匱乏,連正常生產生活所需都不能滿足。另外,除了以上因地理位置不同導致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外,即使在同一個地理范圍內,也會存在自然資源品質優劣雜糅的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除了影響當地人們的生活品質外,還給資源保護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嚴重阻礙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
我國的森林資源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當前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面臨的挑戰非常大?,F階段,我國在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在資源的管理方面,不論是方案還是政策,都太過單一,在很多地區都是用不上的,就算能夠將這些方案或者政策實施下去,收效也是甚微的。另外,在推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缺乏對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不能根據不同類型的資源研究適合的保護方法。
當前林業基層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對林業相關法律政策的了解不夠全面,也并未積極學習相關的法律政策,使得管理措施難以依法執行,管理效果不佳。林業管理工作涉及到多個部門,各個部門之間交叉管理繁瑣,管理工作難以穩步推進,實際工作效率較低。基層管理人員未貫徹落實林業法律法規,使得林區仍然存在非法經營行為,林區地表被損壞,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由于受到傳統管理觀念的影響,林業資源管理工作難以創新,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系統化專業知識掌握不充足,無法及時對常見的問題采取恰當的處理措施;也缺乏安全管理意識,給林業資源造成嚴重影響。另外,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項電子設備為林業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對電子設備的應用較少,工作人員受到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影響,工作創新積極性大打折扣,未借助技術力量提高監管效率。
首先,結合國家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做好對林地林木的保護工作,根據當地的資源管理現狀,對管理政策和方案進行創新。在保護的同時也要注意利用和發展當地的資源,可以從地方特色入手,發展特色旅游,讓資源推動旅游業發展,使旅游業的發展反作用于當地資源,通過利用發展旅游業獲得的經濟收入,將林地林木的保護工作更有效地開展下去。
其次,對資源現狀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行資源的分類管理和保護,制定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發展計劃。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加大對資源保護的管理力度外,還要把目光投向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通過先進技術與林地林木資源保護工作的有機結合進行資源保護。例如,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土地質量、土地開發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得出的結果做好保護措施;利用先進技術對林木的生長狀況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不同階段的林木數量,為當地政府植樹種樹工作提供數據參考,推動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2]。
最后,開展成林保護工作時,可以通過制定多樣的經營策略,將成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揮出來。例如,在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過程中,要以保護現有的林業資源為前提,發展林下經濟,做好林下種植工作,發展林下旅游,最大限度地開展林下養殖,在推進這3 個方面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這3方面之間的緊密聯系。林地的資源保護以及林業資源的生態建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在進行林地和林木的資源保護時,一定要理順理清二者和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
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林權制度改革的作用,并將林權制度改革作為切入點,對林地資源的管理,落實生態林業建設。
首先,進行林地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將宣傳的重點放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上,讓林業工作者能夠意識到保護林地的重要意義,幫助他們制定科學的經營戰略,促進林業經濟的高效發展。
其次,相關部門要完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讓生態林的補償金通過多種渠道發放給林業工作者。對土地分配時,注意土地使用權、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確權工作,讓林權管理的模式更加豐富,高效推進生態林建設和林業資源保護[3]。在此同時,做好森林的撫育經營活動,對林木的生長環境進行改善和提高,清理落葉等垃圾,保護林區的清潔,防止森林火災發生,降低林木遭受病蟲害威脅的概率。
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是長期性的,所以要做好制度的建設,不斷強化執法保護的力度,讓資源得到嚴密的保護。
首先,執法部門要明確自身職責,嚴格執法,堅決杜絕一切破壞資源的行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將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落實到位。在工作之余可以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資源保護的總結分析,對現階段資源狀況進行分析,結合以往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總結經驗,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做好準備。對沒有完成資源保護工作的相關人員進行批評和處罰,對表現好的職工進行表揚和鼓勵,努力在部門內部形成一種良好的工作氛圍。
其次,每一個地區的林業管理部門要充分將本部門的職作用發揮出來,做好林業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使林地資源、林業資源和生態建設逐漸規范化,確定固定的檢查周期,強化組織領導功能。林業部門還要考慮基層管理部門的實際情況,將業績與考核掛鉤,在約束和要求工作人員的同時,起到激勵作用,從而提升林業資源管理質量[4]。
最后,發揮群眾的力量。除了進行宣傳教育工作外,還可以鼓勵林業工作者或普通群眾爭當林業保護的志愿者,并對他們進行表揚;也可以每年舉辦林業保護活動,調動林區周邊群眾的積極性,對積極參與的群眾進行獎勵,引導更多的群眾投身到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中來,不斷提升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
林地資源管理是農村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保護力度,明確林地產權,規范管理制度,落實林權登記發證工作,以此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同時,進一步完善林權審批制度,杜絕盲目審批,嚴厲打擊非法占地情況。要進一步推動采伐限額管理制度的改進與完善,嚴格落實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實現林地資源的養護,尤其是速生豐產林、人工林等商品林,更要完善管理制度,實現林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現有森林也要完善撫育管理,提高林地資源品質。對木材經營加工廠要進行精準監管,規范經營秩序,嚴格處罰非法設立的木材經營廠。除此之外,也要增強林業資源管理的形式,充分完善管理形式,通過承包、轉讓、轉包、出租、拍賣等多元化的管理形式,實現林業林權管理制度的改革。對于已經劃分完成的自留山,要為農戶提供長期使用權;而分包的責任山,則要保持承包關系的穩定性。在劃分重點公益林時,要落實管理與保護工作,逐步推動林區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實現公益林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要以市場經濟發展體制相呼應,構建產權明確的資源管理機制,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資源管理工作直接影響著農村群眾的基本利益,也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想落實林業資源管理工作的各項任務,就應當積極完善管理機制,將資源管理作為工作主線,結合資源監測與檢查,完善林業資源管理模式。林業部門也要積極維護資源管理組織的穩定性,不斷提高內部工作人員工作實力,強化組織力量,使林業工作人員的能力得到提升,推動基層林業管理隊伍的發展,優化現有管理環境,充分發揮林業站等組織的管理職能[5]。相關部門也要積極加大資源、資金的投入力度,為基層林業管理隊伍提供新鮮血液,改變當前林業資源管理的窘迫處境,創新管理模式,以此滿足新時代對林業資源管理工作提出的各項要求,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資源保護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對我國在林業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并從實際出發提出相應的對策,調動和鼓勵群眾,發揮群眾的力量,保護我國的林地林木資源,有助于推進農村發展,推動生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