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蕾
(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臨汾 041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這就需要立足于我國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加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與傳承力度,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大力創新,以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1]。太極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增強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但在當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各種思想與文化的沖擊下,太極拳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危機,因而亟須對當前太極拳文化傳承中的具體危機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實有效的化解對策。
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西方的體育精神與體育價值觀對我國民眾的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體育精神中崇尚“更快、更高、更強”的理念,而太極拳文化倡導“陰陽和諧、天人合一、靜心養心”的理念,這實際上就是現代體育精神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之間的碰撞,這對太極拳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導致太極拳文化在傳承與推廣中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人們更加關注能夠體現現代體育精神與體育價值觀的競技體育項目,卻逐漸忽視民族傳統體育。各種媒體更多的是對競技體育項目進行報道,很少對傳統體育進行報道。由此可見,我國傳統體育的發展正遭受著現代競技體育的擠壓,甚至處于邊緣化的生存危機中,太極拳的傳統性地位面臨著很大的挑戰[1-3]。
如今,人們普遍認識到太極拳的健身性與表演性,但是對其技擊性與實戰性缺乏足夠的重視。例如,平時見到的陳氏太極拳實際上是國家為了滿足大眾的健身需求,對原來陳氏太極拳中一些復雜、難度大的技術動作進行刪減、改編而成的一種簡化太極拳,但是這些技術動作正好能夠體現陳氏太極拳的實戰性與技擊性,是其中的精華部分,如果過度刪減,勢必會大大弱化甚至消除其實戰技擊功效,最終演變成一種只具有表演性、缺乏實戰性的“太極拳”。另外,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我國傳統武術的使用價值也開始發生改變,由以往的搏殺、進攻與防御技術逐漸轉變為大眾進行健身以及競技表演的方式,而且其技術動作也開始向著“難、高、美、新”的方向發展,進而導致武術中的太極拳逐漸開始向舞蹈化與體操化的方向發展,其原有的實戰性功能漸漸弱化。例如,在傳統陳氏太極拳的技法動作中,要求含胸踏腰,腿法動作要做到屈中求直,但是在如今的改編套路動作中,卻要求抬頭挺胸、后腿蹬直,這一改編只是注重視覺表達,卻忽視了其實戰需要。這些都導致當前的太極拳逐漸缺乏其應有的實戰功效,其技擊性功能不可避免地被弱化。
在西方消費文化的沖擊下,太極拳的生存空間受到很大程度的擠壓,其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體育的商品化與市場化發展,如今的太極拳漸漸成為一種商品以及人們用來謀生的手段。隨著商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太極拳與其他拳種之間的競爭也不斷增加,不僅如此,太極拳各派系之間也存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導致太極拳的宣傳目的漸漸發生偏離,不只是或者不再是傳承、弘揚太極拳文化,在對太極拳文化進行宣傳的過程中漸漸出現了更多的買賣關系,各種拳種開始演變成不同的品牌,出現了各種標榜“正宗”與打斗爭霸的亂象,太極拳面臨著越來越惡劣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與現代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各種風險文化對作為民族亞文化的民族體育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再加上主流競技體育文化的沖擊,當前我國一些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因此,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與消費社會的轉變,作為民族傳統體育中的傳統武術也開始呈現出商品化與競技化的發展趨勢,傳統體育中原來的文化內涵漸漸發生了變異,傳統體育也開始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形勢,作為傳統體育項目的太極拳也開始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4,5]。
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東方與西方體育文化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性,隨著經濟的一體化與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各種外來文化開始引入中國并與我國本土文化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同時也漸漸被我國人民所接受與模仿,對我國國民的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價值觀、體育生活方式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樂于學習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外來拳種,導致我國的太極拳備受冷落,大大沖擊了太極拳的本土性地位。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傳媒技術比較先進,而且相應管理體系也比較成熟,等等,相對于我國更加快速地實現了體育文化的全球化傳播,這一現象逐步發展成一種“馬太效應”,同時還伴隨著“貧者更貧,富者更富”的“知溝現象”,大大沖擊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本土地位,導致很多傳統體育項目幾乎淪為陌生的“他者”文化,甚至于連同屬于東方體育的瑜伽運動也開始在我國廣泛開展,這進一步增加了我國太極拳文化的傳承危機。
太極拳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主要包括變易之道、包容之法等,此部分僅對兩大文化內涵進行闡析。
首先是太極拳中所蘊含的變易之道。太極拳以太極學說為理論指導,充分利用“易”學原理將高超的技藝“化而裁之”“推而行之”“神而明之”,最終將有形的技藝化為無形,將有形的招術化為無形的招術,從而實現“階及神明”。太極拳追求的就是一種由武入藝、由藝入道的境界,其根源都來源于《易》。另外,太極拳的易學原理強調“法無常規、藝無止境”的理念,也就是說在練習太極拳以及學習其他東西的過程中,要做到精益求精,不驕傲自滿。太極拳強調“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拳理論中以無招勝有招的思想說明了拳法自然,拳之體用的思想體現了變易之道[2]。在太極拳理論中,關于動、靜、急、緩的思想都充分體現了以不變應萬變、善隨善變的變易本性。
其次是太極拳中所蘊含的包容之法,這主要體現在其中的“和合”文化。不管是太極拳的理論,還是在太極拳的實踐操作中,都蘊含著包容之法。《拳論》中指出要“無過不及,隨曲就升”,也就是說在進行太極拳實際演練的過程中,要始終做到中正、中和、圓融、圓通,要始終處于無“過”與“不及”這兩種偏差狀態,即不偏不倚,不丟不頂。太極拳是一種陰陽兩極對立但又統一的辯證運動,以太極的哲學思想為基礎,遵循辯證統一的規律,其理論與實際操作都充分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醫家的“中和之氣”以及道家的“守中”思想等,是一種文化包容的典范。
要想有效化解太極拳文化的傳承危機,就需要對太極拳的技擊本性進行充分認同與有效傳承。歷史上,傳統武術的各種“去技擊化”措施都使得其呈現出“舞蹈化”與“體操化”的趨勢,從而導致公園、廣場中出現各種大眾參與的太極舞蹈、太極操等。事實上,武術的經典和精華就在于其技擊性,作為傳統武術中的拳法,太極拳也是如此,其中的養生與表演都不是其本質的功能,通過對太極拳發展歷史的追溯就可以發現,要想真正還原太極拳的本來面目,就需要充分認識到太極拳的實戰功能,認同并回歸其技擊本性[6]。
太極拳的技術動作承載著豐富的太極拳文化內涵,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又推動、促進著太極拳技術動作的發展與演變。因此,在對太極拳進行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要兼顧其文化內涵與技術動作,既要注重太極拳的實用性,也要注重太極拳的實戰性,既要充分重視太極拳的文化傳承功能,又要回歸其技擊本性。
要想加強對太極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還應該建立多元化的傳承保護機制,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利用社會力量。首先,充分發揮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主導作用,加強對相關政策與制度的建設與完善,以對太極拳進行有效保護,從制度上加強對太極拳文化以及太極拳傳承人聲譽、安全等的保護。其次,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利用民間資金為太極拳的傳承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建立太極拳工作室和藝術館、成立太極拳社團、舉辦太極拳傳承人培訓中心等,以為太極拳人才的培養、傳承條件與環境的改善提供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進一步增加太極拳學校傳承力度以及媒體宣傳力度。在保留太極拳自然傳承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學校傳承力度,將太極拳引入學校課程體系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對太極拳進行統一學習,可以先組織學生開展太極操,然后再學習太極拳段位制等,同時還應該將太極拳學習情況作為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從制度建立、興趣培養2個方面共同推進太極拳在學校中的傳承。另外,還應該積極利用各個體育網站、體育頻道以及其他網站(如抖音、微博等平臺)加大對太極拳的宣傳力度,可以從民族傳統體育保護、我國傳統文化保護的角度對太極拳進行大力宣傳與報道,使太極拳文化逐步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哲學思想與傳統技擊術的完美結合。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太極拳所面臨的尷尬境遇,反映了傳統文化話語權與現代社會總體話語權之間的博弈,其結果當然是現代社會話語權的勝利,這就導致現代社會中的太極拳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逐漸脫離了其真實且原始的狀態。盡管如今我國太極拳文化傳承面臨著生存危機,但是可以相信的是具有技擊功能的原生態太極拳并沒有徹底消亡。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積極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太極拳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傳承的危機進行化解,以更好地實現太極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