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程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4)
在信息化時代,各國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的不斷交流和碰撞,使得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能局限于所學內容中,“畫地為牢”不利于世界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的發展,不利于人類的文明發展。而在這一背景之下,在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侵蝕下,極大限度地影響了現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也體現出優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傳承對高校大學生的發展重要性。
20 世紀90 年代,我國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時至今日,許多高校追求的升學率、就業率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本應該是大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的讀書行為,也成了為求工作的功利性行為。同時,據相關文獻的調查統計,截至2020年12月,我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大學占全國大學總數的43.2%,傳統武術教學僅占22.4%,僅10.1%的高校在傳統武術教學中開展了禮儀文化課程。許多高校并不重視傳統文化,僅重視學生的文化課內容,導致了我國高校素質教育課程的不平衡發展[1,2]。
傳統武術禮儀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缺失。在武術體育教學中,對武術禮儀文化以及對武術理論內容的不重視,致使傳統文化中具有優秀教育價值的部分內容缺失。雖然我國努力地開展傳統武術傳承工作,但是高校教師由于自身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受到自身教育的影響,導致50.7%的教師在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時,忽視了禮儀文化,教學內容的缺失使得高校教育目標的缺失和偏離。教育目標能夠引導教師的教育工作,使教學計劃緊緊圍繞當前的教學主題,而教育目標缺失,使高校武術教學缺乏了計劃發展的方向。另外,教師在進行傳統武術教學時,不能針對大學生文化學習特點、習慣和需求布置教育內容,導致大學生對學校的學習課程不認可、不支持,阻礙教學工作的開展[3,4]。
教學目標體現著高校不同階段的教學目的,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化。從教學實際出發,始終圍繞一個教育的主題,是素質教育開展的具體要求。在傳統武術禮儀內容在教學課程中呈現的過程中,需要尋找武術特點和傳統禮儀文化特點的結合點,進一步發揮傳統禮儀文化的教育價值,以突破傳統課堂對人的發展的限制。通常,教學目標按照領域目標進行劃分,可以分為一般目標和具體目標[5,6]。
2.1.1 一般目標
教學的一般目標是廣義上的一般目標,由于內容的不同,所包括的范圍也不相同。優秀民族武術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獨特表示的文化內容,沉淀著中華民族深刻的價值追求,而禮儀文化正是傳統武術文化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目標的制定必須考慮到以下3個重要因素。
(1)與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相結合
對于大學生而言,讀書與學習通常是一種利益驅使的行為,功利性是其主要特點。因此,在武術教學中布置傳統禮儀文化學習目標,需要以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的根本目的為依據,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
(2)要適應文明社會發展的要求
促進社會文明發展是人類知識文化傳承和學習的普遍愿望,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高校作為承擔社會建設人才培養任務的教育陣地,需要結合社會發展對建設人才的需求,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高校制定傳統禮儀文化教學目標,需要結合現時期社會發展的人才要求。
(3)適應武術文化的特點和功能
武術禮儀文化作為武術的內涵,是價值和功能的多元文化載體,承載著武術競技內涵、德育內容、美育內容和世界觀,既要明確武術的技擊功能和審美功能,又要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弘揚優秀民族精神的教育價值。
綜上所述,傳統武術禮儀文化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自我約束、堅定意志、民族精神、敬畏自然、仁愛謙讓、誠信文明的高貴品質,即“克己復禮”和“尚武精神”。
2.1.2 具體目標
沒有具體目標而只有一般目標,一般目標就如同空中樓閣,失去依托;而沒有一般目標,只有具體目標,就無法把握具體目標的發展方向,無法做到教育結果的有效轉化。具體目標是細小的教育目標,針對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可以分為認知目標、行為目標和情意目標。
(1)認知目標
高校武術與禮儀文化教學的認知目標包括兩方面。首先,高校學生在進行武術文化和武術禮儀學習時,通常是基于功利思考,因此知識獲取是學生學習的行為目標。其次,文化知識能夠幫助人認識客觀世界和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學習武術文化與武術禮儀,有利于學生智商和情商的發展,獲得個體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發展智慧也是認知目標中的重要內容。
(2)行為目標
高校的武術教學和禮儀文化滲透,其根本目的是傳授學生處世智慧,并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具有自我約束和符合道德標準的優秀行為習慣,用于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
(3)情意目標
情意目標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樹立積極的學習情緒,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完善自身的學習動機,堅定學習意志,在主觀上不排斥進行文化學習。在武術禮儀文化的學習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文化本身的學習價值,做到文化深度闡述,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如抱拳禮中的“四育”內容,強調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的和解習武態度,學習謙虛團結、以武會友的謙貴品質[7]。
武術源于中國,但是本身屬于世界。武術在與世界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出現過很多次文化碰撞,演變出多樣的武術理念和內容,其中不缺乏武術禮儀文化內容,它既屬于武術體系,又與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有著一定的區別。因此,豐富武術禮儀文化,擴展高校武術教學內容,首先,要深刻認識武術禮儀文化的內涵;其次,要對優秀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進行識別;最后,促使不同文化進行融合創新。另外,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受教育目標的制約,發揮高效教育的各項服務功能,實現教育結果的有效轉化,而教學內容又制約著教學過程,因此,教學模式、組織形式、學習方式的選擇也要契合教學內容的特點。
2.2.1 對武術禮儀文化的深刻解讀
武術禮儀文化方面的教學存在局限性和隨意性,教師對于禮儀的解讀不夠透徹,對動作的完成度沒有進行標準規范,導致學生對武術禮儀存在一定的局限認識。同時,武術禮儀文化需要從動作、著裝、態度、語言等4 個方面進行規范,而廣大武術教師在進行禮儀文化的教育時,通常只從動作的一個方面進行闡述,無法做到系統性學習,不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武術禮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以抱拳禮為例,抱拳禮即有自身的文化內涵,如左掌表德、智、體、美和象征高尚情操,右拳表勇猛習武,左掌蓋在右拳表示德在武上、勇不滋亂。同時,抱拳禮又有自己的技擊功能,當對方面對自己,對方同側手抓住己方同側手腕時,抱拳禮的提肘、翻腕、前推,能夠掙扎出對方的控制,警告且不傷害對方,乃是習武之人的博大胸襟。另外,在使用抱拳禮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輩分的高低,配合不同的禮儀動作,如與長輩見面,抱拳禮配合鞠躬禮,且不同鞠躬的角度表示不同的意思。通常,鞠躬15°,表示尊重或致謝;鞠躬30°,表示誠懇或歉意;鞠躬90°,表示懺悔或謝罪。
2.2.2 在武術禮儀文化上進行擴展
一種民族文化的發展,需要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內容,從而創新出種類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深刻的文化內容,進而促進社會文明發展。隨著現代武術文化的發展以及各國武術技術的交融,不同國家的武術禮儀之間也在不斷碰撞,而學生在學習傳統武術文化以后,還需要學習其他格斗種類的技術,或與之交流。因此,在傳統武術禮儀文化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學習需求。
高校大學生學習傳統武術禮儀文化要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還應該擴展自己的學習視野,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豐富生活經驗。除制定學生發展的目標和教學內容創新外,高校還應該重視教師團隊建設,完善教師的晉升機制、培訓機制和評價機制,幫助教師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制定有效的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方法,繼而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