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曉全
唱念做打是戲曲演員必備的四種基本表現手段。在不斷的教學和學習中逐漸感悟到:黃梅戲唱念課的教學和聲樂教學要進行結合。這可以讓戲曲專業的學生既保留戲曲聲腔的韻味,又可以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及技巧,更加完美地體現戲曲唱功的魅力。
過去在黃梅戲唱念課的教學中,多數還是采取口傳心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很少講授科學的發聲方法。其實黃梅戲唱念教師應當具備聲樂教師的一些發聲技巧、聲樂理論并了解一些西洋唱法和美聲唱法,以彌補本專業的不足,從而建立一套科學的黃梅戲唱念教學體系。
中國民歌和中國戲曲是民族民間音樂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民歌的演唱方式和黃梅戲的演唱方式較為接近,外國友人在觀看黃梅戲的演出后,曾夸贊黃梅戲是中國的鄉村音樂。由此可見,在外國大多數人眼里中國民歌和黃梅戲音樂是相近的。中國戲曲和中國歌唱藝術(尤其是民族聲樂)是有淵源關系的。無論從藝術結構到題材內容,從歌詞韻律到發聲咬字,他們都是一脈相承的。因此適當運用中國民歌的演唱技巧來加強黃梅戲唱念課的教學,是行之有效的。
演唱是語言和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咬字、吐字是演唱的重要環節。吐字清晰是對演唱基本的要求,特別是戲曲唱詞更需吐字清晰,因其唱詞多數是人物在抒發情感和敘述事件內容,如果別人都聽不清演員所演唱的內容,那怎么能夠跟隨演員的演唱內容,進而去欣賞戲曲的藝術魅力呢?
教師在訓練學生時,可以有針對性地用某些民歌或戲曲的唱段來教學,例如可以練習演唱一些京劇唱段,分析京劇咬字是怎樣講究“字頭、字腹、字尾”的,正確的咬字才可以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
黃梅戲的尖圓字基本和京劇一樣,但也有其特殊性,其有些圓字一定要按尖字去發音,如“事”(shi)在黃梅戲中一定要念“事”(si),黃梅戲的個別字有特殊的咬字要求,這樣才構成了黃梅戲固有的語言體系。對于黃梅戲還要分清說話的咬字和歌唱的咬字的區別。因此,利用“以字行腔”是演唱基本功中的又一要求;引導學生利用民歌或京劇片段來進行練習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這樣教學就能多接觸其它唱腔、唱段,且學生有興趣,也更加容易接受。
呼吸、換氣等氣息問題是演唱的基礎功底。沒有好的氣息基礎,好的歌唱就無從談起;一個好的演唱者,一定會運用好呼吸、換氣的技巧。演唱中如何掌握控制氣息至關重要,民歌演唱在呼吸和換氣上有些特點和戲曲演唱也是相通的。如我們一般常見的說法“換氣”“偷氣”“運氣行腔”“聲斷氣不斷”等多種氣息處理的技巧,在我們戲曲演唱中,高音達不到時,經常還會利用假聲一帶而過。初學演唱的學生在進行唱功訓練時,要么是“氣不夠”,要么是“該換不換、該斷不斷、該連不連”,給人的直觀感覺是上氣不接下氣。民歌和地方戲曲的演唱是非常講究氣與聲與情的結合,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多接觸,多演唱一些具有這些氣息運用特點的民歌戲曲片段結合著反復練習,會加快理解的步伐。
演唱者切忌站在臺上眼神渙散、目光呆滯的干唱,也不要無目的做一些搞噱頭的怪動作。成功的演唱狀態應該是懂得表演,知道利用眼神和觀眾交流,聲樂是一種表演藝術,是既要能聽又要能看的。我們教師在訓練學生演唱初級階段,就要告訴學生這些道理,在訓練其聲音的同時附帶訓練表演。
黃梅戲表演是一種寫意的、虛擬的、夸張的方式,演員通過表演把現實的生活或是神話故事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舞臺上。我們在訓練演員演唱時可以有意識結合戲曲中的“手眼身法步”等程式手段,來加強學生的表現能力。
大量的民歌歌詞和黃梅戲唱段的唱詞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內容的,都表達著一種基本情緒。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本唱段在表達什么樣的感情,再結合唱詞進行表演訓練。例如:安徽五河民歌《摘石榴》,生動地描寫了一對農村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戀愛,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他們的情感要在演唱中通過眼神表達出來,給人一種甜美的享受;而黃梅戲《風塵女畫家》“海灘別”中的男女對唱就是一種哀怨傷感、難舍難分、肝腸寸斷的痛苦情緒。基本情緒把握不對,演唱就不能感人,只有真正理解了唱詞的內容,才可以達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潤腔處理是指在民歌中的裝飾性部分,戲曲演唱中一般稱之為裝飾音,比如滑音、倚音、顫音、襯音等演唱和處理;潤腔是對聲腔進行修飾和潤色的一種方法與技巧。越是出色的演唱家其潤腔越豐富多變,同樣的潤腔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過去這些潤腔只能通過師傅口傳心授的方式來交給徒弟,今天音樂工作者可以通過以記譜或創作的方式把這些潤腔寫在紙上。潤腔是一種裝飾,絲毫沒有潤腔的演唱會讓人感到直白呆板,但過度使用裝飾音會讓人感到矯揉造作賣弄技巧,因此,我們要告訴學生,潤腔的運用要恰到好處,點到為止。
板式,是指演唱中的節拍、節奏和速度。如在戲曲中常見的有慢板、快板、剁板、搖板(快打慢唱)等。戲曲板式不同于歌曲,它復雜而多變,在一段大的唱腔里板式會有很多變化,通過復雜多變的板式來表達人物復雜的心境,因此很多學生在這一點上很難把握好。如《女駙馬》“洞房”一折中,馮素珍的慢板到快板、二行到三行的演唱,和《風塵女畫家》中的“忽聽琵琶訴幽怨”的大段演唱都展現了板式運用的技巧。用戲曲一句話來交給我們的學生,對待板式的掌握就是要求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
中國黃梅戲聲樂教學既要繼承傳統,也要博采眾長,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創新、總結經驗,逐步建立我國黃梅戲唱念教學體系一套完整、科學的教學理論和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