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云苑路小學 雷惠敏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徐州市云苑路小學開設了“暢享四季”校本課程,并申請立項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該課程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為理念,以1~3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意圖打破校園的圍墻,打開學生生活的大門,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索、發現、合作、成長。
陶行知認為,生活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暢享四季”校本課程是基于四季變化對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影響、基于學校特色文化的探索、基于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而設計開發的。《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這說的就是有修養的人,生活、工作要順應四季變化,喜怒哀樂要適合有度。四季變化對學生的生活、學習、成長等有著深遠影響。如春和景明,風和日麗,人的心情愉快,生命力旺盛,適合進行戶外活動和探索;寒冬臘月,陰沉晦暗,則使人的情緒低沉,這時候尤其要注意意志力的訓練。“暢享四季”校本課程將實施的場所拓展到學生熟悉的自然環境、社區以及家庭,打破了學校的圍墻,“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回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
“暢享四季”校本課程按照活動類型分為主題活動、研學旅行活動和學科延展活動三塊內容。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的全部生活,以學生喜歡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環境為學習資源,依據季節、時令有序開展學習研究,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通過實踐、探索、體驗、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等,積累豐富的經驗。其中,主題活動課程包括“春之聲·夏之歌·秋之韻·冬之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季主題繪本課程、二十四節氣課程、傳統節日課程、云的暢想課程、走進菜市場課程、糧食傳說課程等;研學旅行課程包括徐州醫科大學校史館、生命科學館、種植園研學,徐州漢文化景區研學,徐州馬莊香包文化與工藝研學,徐州金龍湖風景區研學,農家菜園研學等;學科延展活動依據統編版教材,在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音樂、體育、道德與法治等學科中選擇與“暢享四季”內容相契合、學生感興趣、易于操作和實踐的內容開展。
1.多層次開發課程資源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上,學校從人才資源和自然資源等兩方面進行開發。在人才開發方面,學校引進了專家智庫,包括徐州市規劃辦公室課題組專家、徐州醫科大學教授、江蘇師范大學教授、徐州市學生發展評價指導委員會專家等,學校與以上專家簽訂幫扶協議,請專家引領課程,使課程的實施有堅實的理論引領。在課程人才開發方面,徐州醫科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定期會來學校開展義課活動或者駐校教學,如春季流感高發時期,醫科大學研究生進校園進行春季預防流感健康宣傳,講解春季保健知識和新冠病毒預防措施等。學校會在家長群中積極尋找各行各業人才,每周五請家長進入課堂組織各行各業的活動體驗;聘請社會上的行業精英進校園,如戲曲傳統文化進校園、刺繡進校園等;引進校外優質培訓機構,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課。在自然資源的開發方面,學校與轄區內的社區、菜市場、附近景點、公園等建立合作關系,在徐州醫科大學開拓學生種植園,將課堂延伸至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將學生的成果展示送進社區,送到更多、更大的舞臺。
2.到學生的生活場景中實施課程
在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及社會中的各行各業,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云龍區圖書館做志愿者,體驗圖書管理員的工作,組織學生進社區表演節目、參與垃圾分類等實踐。新冠疫情時期,由于學生長時間不能外出,無法獲得直接體驗,在學習《祖國多么廣大》和《我多想去看看》這兩篇文章時,筆者開展了“我是小導游,帶您云旅游”的活動,請學生將自己以前外出旅游的照片或短視頻組織起來,用生動的語言給大家介紹不同的旅游景點并分享自己游覽后的感受。學生紛紛將自己的旅游經歷制作成微視頻,在班級群、課堂上、云平臺以及美篇中分享,獲得了許多同行和家長的認可。正如陶行知所說,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知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
3.組建學習共同體
為了有效開展學生課外實踐,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將學習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充分利用寒暑假與課余時間,將學生按照居住小區和學習興趣組成學習共同體,借助線上平臺進行指導、交流,并請部分家長組成指導委員會,協助指導學生實踐。在校園內建設互動性的“問題墻”,讓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以便簽的方式寫在墻上,其他學生也可以在回應區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活動的主題也會從這些問題中進行篩選,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不同的學習共同體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分享、展示。例如,在“大自然真奇妙”這一主題活動中,有的學習小組研究了自家小狗的情緒表達,有的學習小組研究了小區里的昆蟲,有的學習小組研究了秋天的樹葉……還有同小區的幾個二年級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在家長的帶領下一起去學校附近的金龍湖游玩,由于自己忘記帶水,從而產生了在金龍湖義賣的想法。在獲得家長和教師的支持后,他們購買了兩箱純凈水后前往金龍湖售賣,然后將所得錢款悉數捐給了紅十字會,并寫下了深刻的《金龍湖賣水記》。學習共同體的組建讓學生學會合作、分工,共同出謀劃策解決問題,讓學習變得更加高效、有趣。
4.注重親知
陶行知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聞知與說知必須扎根于親知里面,方能發生效力。可見,書本上的知識只有與學生的經驗產生聯系,才能被理解和接受。“暢享四季”校本課程以實踐活動的方式開展,充分創造機會,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到社會中去參與實踐活動,豐富其具身體驗。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徐州醫科大學參觀校史館、生命科學館,在種植園種植太陽花;到徐州漢文化景區研學,了解漢代三絕——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到馬莊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的文化與工藝等。這些豐富的體驗,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各學科的“暢享四季”延展活動由學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在原有課程和作業中滲透相關知識,利用課表上的國家課程開展相關實踐。
此外,學校將學生的生活與“暢享四季”主題活動和研學旅行活動緊密結合,打破內容、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改變傳統的春秋兩個學期集中學習的學程模式,重新以四季來劃分學生的學程,在每個季節中集中一段時間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和研學旅行活動。具體來說,學校將每年10月定為“秋之韻”實踐活動月,將寒假定為“冬之趣”實踐活動時間,將4月定為“春之聲”實踐活動月,將暑假定為“夏之歌” 實踐活動時間;由教師設計課程、學習共同體協助開發與實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暢享四季”校本課程評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課程的評價,二是對學生在課程中的連續性表現的評價。
在課程的評價方面,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全校教師參與的課程推進會,聘請高校專家對上一階段的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診斷、評價,再對下一階段的課程實施內容及方案進行論證,以保證課程開展的科學性、連續性和可行性;每季度召開一次具體的課題研討會,在課程育人的理念下,根據各班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學情,確定具體的教學計劃,撰寫教學設計;每學年舉辦一次“暢享四季”教學優質課評比或案例評比,聘請在省、市級教育教學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專家教師進行評選,在評選過程中進一步明確課程的價值與內涵。
在學生的評價方面,“暢享四季”校本課程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和評價主體多樣性,從教師、同學、自我、家長四個主體層面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感態度、分工合作、問題解決、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等方面進行評價。
每個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串在一起,形成了動態成長檔案。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表,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策略,讓個性化成長真正發生。
傳統的教學模式局限于校園內,以學科教學為主,教師往往通過說教、授受等方式在課堂上傳授間接經驗。由于生活經驗不足,學生不能將這些知識與先前經驗產生聯系,使知識的內化、建構和重組產生困難。“暢享四季”校本課程通過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直觀感受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豐富學生的具身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其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力。
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的直接經驗是其認知客觀世界的基礎,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對客觀世界真實、強烈的情感,如發現的喜悅,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對自然的好奇、喜愛和探索等,這些都是無法通過教師傳授和間接的書本知識獲得的。“暢享四季”校本課程面向學生的全部生活,鼓勵學生在家庭、社區、游樂場、校園等生活領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力和實踐能力,大大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的探索欲望,豐富了學生的具身體驗。
“生活教育”倡導“教學做合一”,社會是一個大的學校,“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暢享四季”校本課程順應時令和節氣的變化組織學生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明白順應自然變化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學生在探索和嘗試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效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