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瓊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
2003年召開的亞洲大學校長論壇,對國際化人才的普遍特征達成共識:能夠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能夠利用某種工具或途徑進行跨國交流與服務,同時在某一專業、層次、領域內具有一定專門知識或能力并基本通曉國際行業規則的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國際化人才也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另外,國內外很多學者對國際化人才的內涵進行了分析。例如,潘文霞(2021)提出,國際化人才是“具有國際化視野和民族情懷,通曉國際規則,掌握一門以上外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高層次人才”,較好地概括了國際化人才的內涵。
鄭亞莉等人(2021)認為復合型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熱點類型,并且提出了高職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內涵為“專業、語言、文化三個維度加強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以滿足行業、企業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的現實需求”。結合對文獻的梳理和深入剖析,以及所有對國際化人才以及高職國際化人才的定義,本研究認為高職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內涵。在專業的維度上“應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技能本領以及通曉國際標準與準則”;在交流的維度上“應掌握國際通用的一門或者多門語言以及具備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在文化維度上“應具有多維系統的國際化素養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并且具備民族情懷”。
以“湖南高職國際化”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平臺進行文獻搜索,共有16篇文章對湖南高職院校的人才國際化培養進行研究(截止到2022年8月12日)。其中,陳超群(2018)認為湖南省高職教育國際化存在國際影響力不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總體水平較低、國際雙向交流機制尚未建立以及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低等問題。黃術芳(2019)分析了目前湖南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合作層次低、教師國際化水平不足、協同工作能力不足以及合作渠道和平臺的缺乏。賀晶晶等學者(2020)強調“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更多能成為國際化高技能型人才的“芙蓉工匠”,然而湖南省高職“芙蓉工匠”國際化培養存在影響力不強、保障制度缺失、教師隊伍整體國際化水平不高等問題。王濤(2021)認為湖南省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缺少完善的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教育合作層次較低等問題。潘靜(2021)研究了湖南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動因,認為湖南省高職教育在國際化推進中的先天不足:既非傳統沿海外向型經濟省份,也沒有沿邊區位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沒有地緣文化優勢的助力。
綜合各家之言,本研究認為湖南省高職院校在國際化進程中呈現出“先天”與“后天”的問題。“先天”是指外在的因素,如湖南省不臨海的區位因素等;而“后天”是由于不同院校對于國際化的重視程度和實踐層次不一樣,呈現出的動因也不盡相同。整體而言,湖南高職院校國際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國際影響力不強,合作辦學層次較低,在推進國際化進程中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019年12月,教育部和財政部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名單,簡稱“雙高計劃”,首批“雙高計劃”建設名單共計197所院校。入選學校具備以下核心優勢:辦學基礎牢固、專業建設領先、育人效果顯著、行業高度認可并且在國際交流中具備一定的影響力。
很多入選“國際影響力50強”的高職院校更是走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前列,在人才培育方面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并舉的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連續三年被評為“國際影響力50強”的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農牧科技職院為例,兩所院校針對其專業特點,分別立足現代農業技術和畜牧獸醫專業,積極開展國際化育人實踐探索,制定了獨具特色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取得明顯成效,都成功入選第一輪高水平建設單位。
湖南共有11所學校進入國家“雙高計劃”名單,但沒有一所學校進入“國際影響力50強”,說明湖南高職院校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1所雙高校位于長沙市的共有6所。本研究將主要圍繞針對長沙片區定位的“重點發展……電子商務、農業科技等產業”“即打造……內陸地區高端現代服務業中心、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來研究與分析自貿區建設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
以“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近年來在國際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實踐和有益探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充分利用國際化平臺優勢
目前,高職教育領域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較好的學校大部分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省份,如江蘇、山東和海南等。以海南為例,其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點是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及中東歐國家、中亞國家在人文交流、雙向合作辦學、雙向留學等方面的教育合作與交流,如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漢語、熱帶農業、熱帶醫學、海水養殖等方面的培訓(牛園園,2021)。
一系列國家級平臺和自貿區的誕生,都有利于湖南開展職教國際化交流和提高國際影響力。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湖南省農業職業教育的“領跑者”,學校緊鄰自貿區芙蓉區塊核心區,周邊有中國農科院、湖南農業大學、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隆平高科、湖南省蠶桑研究所等農業研究機構、企業,是中國乃至世界生物育種研究院所較為緊密的區域之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學院可充分利用上述平臺建立獨具自身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
2.學生培育的國際化
國際化辦學需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增進學生對國際社會、行業和職業的認知和提升學生的國際職業素養以及職業核心能力。開展學分互認項目是強化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院辦學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學生就業機會和開闊學生國際視野的常見途徑。2019年,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加拿大羅耶斯特文理學院正式簽訂合作辦學學分互認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兩校代表就學分互認項目的后續事項、專業師資互訪、英語教學改革路徑等達成了共識。
通過開展跨國家學分認定,既能拓寬學生的升學路徑,又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提高國際交流水平,為自己的未來創造更多的選擇和機遇。接下來,學院將與羅耶斯特文理學院進一步加強領導和教師的互訪交流,增強兩校合作的密切性。學院首次學分互認項目的專業涵蓋機電、電氣、會計、汽車四個大類共8個專業。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力度,真正使學分互認項目落地。
3.專業建設和師資國際化
學院近幾年來接待南南國家7批72人次的來訪交流,與東帝汶農漁業部和納塔波納職業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了5門雙語教學標準,實現了學校師生國際交流零的突破,邁出了湖南農業職業國際化進程的新步伐。在當前背景下,學院堅持通過多種形式保持與國際農業院校的交流聯系,相互探索,共建農業課程標準體系及人才培養方案,如學校在2022年4月舉辦為期20天的線上“孟加拉國肉禽業生物安全政策與實踐研修班”。
從2019年開始,學院派教師赴埃塞俄比亞職業學校任教。外派教師與國內研究團隊通過不定期線上與埃塞俄比亞ALAGE學院(埃塞俄比亞最大的農職院)校職工進行交流溝通,就獸醫專業的專業建設問題以及以后的援助對接與國際合作進行討論,對建立國際化的專業教學標準和培養農產品國際化生產、經營等所需的人才儲備具備深遠意義。
4.攜手農企提升國際化的辦學能力
為主動服務中國種業“走出去”戰略,發揮中國雜交水稻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廣泛開展雜交水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推廣研究,面向非洲、東南亞開展雜交水稻本土化農業技術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不斷提高國際化辦學能力,擴大中國農業職教的國際影響。利用職教校企深度合作的優勢,在隆平高科公司的全力支持下,2021年12月,學院境外雜交水稻技術推廣中心和雜交水稻協同創新中心(菲律賓研究基地)已成功落地隆平高科菲律賓種業中心。
目前,學院境外雜交水稻技術推廣中心掛牌工作已完成,為學院打造國際種業魯班工坊,開展雜交水稻本土化農業技術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擴大了農業職教的國際影響。為建設國際化現代農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提升國際化辦學能力奠定了基礎。
教育部教育涉外辦學監管信息網和湖南省教育廳國際交流處網頁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經湖南省教育廳審批并報教育部備案的湖南高職院校與國外高校合作舉辦的項目共8個(長沙市6個),主要集中于工科技術類專業。由此可見,湖南省的高職中外合作辦學起步晚且項目較少,與江蘇省(專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79個)等沿海地區有較大的差距。但值得肯定的是,這些學校已經走在其他學校前面,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以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于2014年與加拿大北方應用理工學院開展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加拿大的培養標準和課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標準體系、具有較好實踐動手能力的現代制造技術的國際化人才,為中資企業海外發展提供人力支撐。2022年2月,該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入選教育部“中德先進職業教育合作項目首批試點院校”。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緊密對接湖南省戰略發展布局,與國際化企業點對點合作開展外向型人才“訂單”培養,與中聯重科、中國鐵建、德國博世等企業合作辦學,涉及數控、汽車制造、模具設計、機械制造、電氣自動化等15個專業(方向)。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學校和企業實現了教師、課程和設備的共享,共同分析了人才能力素質模式,整合了國際標準、外語、外國人文和專業技能,從而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了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提升了國際市場競爭力(王濤,2021)。
通過以上研究,本研究認為湖南省高職院校在國際化進程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僅有少數學校設定有國際化長期發展規劃,國際化在戰略規劃、制度建設、師資建設方面都準備得不夠充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長沙的高職院校國際化合作日益加強,交流增多,但國際化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國際影響力不強;二是中外合作項目主要是在工科類專業,起步較晚且項目較少,在同類型項目中沒有競爭優勢;三是在培養過程和培養方式上未形成國際化的教育體系,國際化專業和國際化教學方法未形成科學和長期性的規劃;四是高職院校師資的整體國際化水平不高,教師的國際化發展意識淡薄;五是高職院校專業國際化辦學的特色不夠鮮明,未發揮湖南省特色產業集群的優勢。
展望未來,要實現自貿試驗區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尤其是自主培養的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國際化人才。針對長沙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育的現狀,特提出以下優化對策。
積極搭建國際職業教育交流平臺,有利于拓寬國際職業教育交流渠道。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各地涌現出一批區域性合作職教聯盟,如2018年,116家高校與行業企業加盟“山東省‘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聯盟”,積極支持海外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在合作辦學、職業培訓、來華留學、資源共建共享、技能大賽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進一步提升了山東省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水平,有效推動了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發展、國際化發展。
湖南地處中部,盡管不具備沿海地帶的區位優勢,但立足中非經貿博覽會和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兩大國家級平臺,與非洲國家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與南非、尼日利亞、埃及、烏干達等大多數非洲國家建立了貿易往來。從行業來看,一系列國家級平臺和自貿區的誕生,都有利于湖南開展職教國際化交流和提高國際影響力。長沙市各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中非經貿合作職業教育產教聯盟”,依托中非經貿博覽會、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商務部國際商務官員研修基地三大開放型平臺,實現學校與企業、行業與產業、國內與國際的深度融合。
在自貿區建設背景下,政府可開啟與高校、企業合作聯動的培訓機制,如上海設立的自貿試驗區經貿人才基地,集中體現了政校企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政府牽頭深化校企合作,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需求與院校培養脫節的矛盾。
高職學校應積極主動聯合行業領先企業“攜手”出海,如與湖南省軌道交通、道路運輸,種子生產龍頭校企聯合培養的訂單模式,致力于在課時安排、師資安排和校內外實訓方面進行深層次合作與共建,切實保障人才培養滿足企業“走出去”的需求。政府層面還可以從出臺“自貿區人才需求指引”出發,建立稀缺人才數據庫。通過開放性的人才數據平臺,促進人才的良性流動。同時數據資料亦可解決企業與人才、企業與院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高職院校亦可根據人才需要指引及時調整專業建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等來適應自貿區發展的人才需求,做好人才保障。
高職院校要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內在需要,更加注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理念,更新觀念,放眼世界。首先,設置先進的國際化課程,從課程目標上強調國際視野、國際合作與技能創新,按照國際認證標準培養學生。其次,在國際化課程標準制定上要與自貿區主要行業領域的行業標準、國際標準相銜接。最后,根據辦學特色主動對接區域重要產業鏈發展需要,積極引入國際公認的職業資格證照或證書體系,提高人才培養的開放性和通用性。
加快研究和推進課程和學分的國際互認機制,學歷學位互認和職業證書互相是國際教育合作的一項關鍵的制度建設工作,有利于我們的高職教育體系融入世界職業教育體系。目前,很多學校的學分互認只邁出“第一步”,即與海外高校簽署了互認協議,但是還有大量的后續工作需要持續推進和落地。
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是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策略。從師資建設國際化來看,首先,教師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完善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化授課能力和水平。其次,高職院校要注重國際化師資團隊建設,采用設立海外教師工作站、開發駐外工作室項目、選派骨干教師赴國外做課題研究等方式提高師資團隊國際化水平。最后,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通過建立國際化師資的培養體系和師資建設評價與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加國際技能大賽,積極派送教師出國進修培訓,對參加境外培訓獲得國際通用的行業資格證書給予獎勵和補助等。整體目標是培養“德技兼備、融貫中西、通專結合、國際視野”的國際化師資隊伍。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長沙乃至湖南省的高職院校都在國際化辦學道路上做出了有益探索。但是各大高職院校的國際化進程缺乏省級層面的整體規劃和統一部署。各大高職院校要主動參與甚至引領建設湖南省特色產業集群以實現“抱團出海”,從單打獨斗到抱團作戰,以規模優勢克服專業辦學規模較弱、競爭實力不突出、國際化影響力不強的劣勢,實現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潘靜,2021)。
如依托行業或者產業建立特色職教聯盟,或者整合同城或者區域內的職教資源,甄選聯盟內院校強勢專業、優秀師資等,針對性地開發課程標準、建設課程資源,以“多對一”即多所國內聯盟學校對接一所國外合作院校,開展對口幫扶、聯合培養,或“多對多”即多所國內職業院校對接國外同區域內多所院校,形成“聯盟對聯盟”的方式,對接產業鏈或圍繞特色產業及其配套產業合作共建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專業群,以實現協同育人(鐘富強等,2021)。
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奮力實施“強省會”戰略,加快建設匹配自貿試驗區發展的高職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長沙高職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設置先進的國際化課程,按照國際認證標準培養學生。在國際化課程標準制定上,主動與自貿區主要行業的行業標準、國際標準相銜接,根據辦學特色和專業需要,積極引入國際公認的職業資格證照或證書體系。二是完善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培養國際化師資隊伍。三是要豐富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項目,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影響力,主動積極開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師互派互訪互學項目。四是要積極建立高職院校國際化合作聯盟,如根據湖南省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打造如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湘繡、湘瓷、湘茶等特色專業(群)教育國際化合作聯盟,搭建“湘品”出海平臺,助力“湘品”出海,拓寬區域合作寬度,擴建國際化平臺,提升湖南職教的國際影響力,為長沙自貿區的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