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臺莊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學材再建構”這種教學法來源于實踐的積累,其理論對數學教學有明顯的影響,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應該是一個活躍且具有創造性的過程.“教材再建構”指學生和教師按照教材一起“重構”,學生和教師需要一起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探究,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進行“學材再建構”,在建構的過程中對自身的特點和學習習慣進行了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彰顯.學生在學習中還可以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建構,確保自己始終不偏離正確的教學目標,在學習中學會不斷整理自己所學習的零散知識,對新知識進行認識,對舊知識進行復習,形成完整的學習系統.
首先,如果想要將“學材再建構”落到實處,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就需要認真探究“學材再建構”的相關步驟,將課堂學習變成具有活動性、創造性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以教材知識為基礎,認真研讀教材內容,熟練運用數學知識中的發生規律,洞察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強化學生的練習過程,讓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在單獨建構教材時,應該保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調節和補充.另外,在教師領導學生建構教材知識時,應該保證學生朝著教學要求的軌跡,以免偏離正軌.因此,首先教師應該將建構知識理論化,才能轉變為準確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知識結構的實踐過程.
其次,“學材再建構”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進來,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實踐.即對教材的建構應該根據教師的授課情況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合理地對授課內容以及授課方式進行調整.師生共同建構是新課程改革以來不斷推進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往往采用教師授課,學生聽講的方式,而新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流觀點和意見,不斷刺激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在討論中達成共識,產生新的成果.所以,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構建過程也是促進師生交流的過程,這是教師了解學生個性的關鍵時機,發現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差異,有利于教師在以后的工作中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最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學材再建構”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進行教材建構,成為課堂的主人,大膽地發表己見.在學生的意見下形成的教學方式更符合學生的自身特點以及學習習慣,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在教師引導下獨立進行學材再建構過程中,能夠促進其個性充分展現,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知識儲備.學材建構也是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找到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發現數學知識中的內在規律,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另外,學生的獨立建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所以可以保證學生學材建構的合理性和正軌性,確保學生可以在遵循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探索數學的規律和內在聯系.所以,這一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整理歸納數學知識,提前實現新舊知識的交織和融合,形成學生自己獨立的數學學習體系,提高數學課堂的學習質量.
“學材再建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成果,可以讓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在課堂上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學材”可以說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第二個教材,極大程度上實現了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課堂上,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要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明確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和學生一起對學材進行再建構.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授課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調整“教材”,師生共建是課堂上師生交流所產生的必然的結果,也是讓學材發揮最大作用的途徑.在交流過程中,師生通過彼此交換意見,可以更好地刺激思維,在交流中達成共識,產生新的思維結果.師生的交流還是教師觀察學生的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學生的不同表現,對學生的特征和個人差異進行了解,并根據對未來教育的適應性對學材進行應用.在教師和學生共同對教材進行學習的時候,學生可以對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并且減少和教師之間的抵觸感,愿意和教師一起對知識進行探究和整合.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將學材知識進行吸收,另一方面還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愿意在學習中主動探究.教師和學生一起建構學材可以充分發揮學材的作用,在共同的探究中對學材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并且學生參與到學材再建構中,可以在實踐中對自我進行提升.
例如,“教材再建構”的基本步驟是,教師首先要仔細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研究,然后找出數學知識的發生規則和其內部關系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巧妙地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實踐中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建立自信和自我認識,學習“建構教材”.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和補充教材和教材的方法.在指導學生構建教學知識時,教師必須始終讓學生朝著教學目的前進,不要偏離正確的軌道.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自己取得的實踐經驗理論化,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提高對知識的認識.在和學生一起建構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多將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實踐中,對學材的內容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效地明確自己之后的學習方向.在自主參與學材再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掘自我的潛能和個性,產生心新的學習結果.
教材創新是新課程標準下教師需要做出的改革,教材創新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原有教材的不足進行完善,提高學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將教材上的知識向學生進行傳授,學生的學習相對比較被動,自身的思維沒有得到很好的啟發.對此,教師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變,在教學中創新教學的內容,豐富教材,通過多元化的教材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生的愛好對學材進行豐富,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學材,將數學和生活化進行結合,從而讓學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數學的身影,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可以受到一定的影響,基礎較弱的學生也愿意參與到學習中,和其他的學生一起學習,使整體的學習質量得到提升.
例如,教師要對學生的意見進行傾聽,分析學材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將學生的意見組織起來.為了讓學生能夠專心通過教材學習,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育,對原本的教育做出了一些改變.將數學和生活中的現象結合在一起,在學習“概率”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彩票或抽獎的事件講述給學生聽,讓學生判斷這些事件中的概率.學生可以自由舉手進行回答,學生之間可以相互進行補充,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知.教師要帶動其他的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最后,“重建學習教材”還可以應用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以及一些重要的特定數學知識.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分析和關注教學情況,針對學材的實際運用情況進行調整,從而促使學材的高效運用.
“學習教材”的應用,不能與課堂教學過程分開,教師需要明確說明解決數學問題時的知識要點,讓學生了解這個問題在教科書中到底是什么樣的知識,讓學生知道教科書的相關例子和解決方案,以及教科書的例子和知識點的再現和重組.這樣可以很好地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在學習學材的時候,用自己的想法進行豐富和拓展,促進學習思維的快速轉變和有效發展.學生在學習的內容比較繁雜,學習的方向沒有明確時,教師通過舉例子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重點的理解,讓學生對學材的學習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學生在對例子的學習中可以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自身對知識的認識,明確自己的方向,在學習中始終以自身提升的方向作為自己的目標.此外,教師對“教材”的應用也可能反映在作業中,通過作業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控情況.
例如,教師可以引用在教材中提取的一些主題和思想,作為例子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問題解決,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通過實踐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探究,在自己的努力下,收獲學習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愿意主動在數學學習中發揮自身的能力.在準備課程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教學分析和預先安排,這也是獨立的“重建學習教材”.在教學時,教師和學生需要積極地交流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可以在獨立建構學材的時候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因此,教師在構建“學習教材”時要認識到建構的合理性.
檢查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同時檢查總結也是在教材的“重構”中充分考慮課堂活動的靈活性和教學法的應用.很多時候,教師只是單純地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接受新的知識,但是對于舊知識的復習還不夠,沒有總結自己以往學習到的知識.這就很容易出現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沒有充分地將知識之間的聯系明確,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檢查和總結,查缺補漏,對自身尚且不足的地方進行提高,從而逐漸明確自身的學習方向.在學生檢查總結的時候,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促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根據學生在問題中的表現,分析學生在學習中的思路,對學材進行再建構,實現學材和學生之間的契合.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前先將本節課學習的主要知識提取出來,然后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學習.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把自己的學習情況記錄下來,針對自己學習到的知識以及教師講述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自己在學習中哪方面還存在不足,在知識的儲備上,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提升.這樣,學生就可以檢查和彌補差距,真正學習這節課所教的內容,靈活地使用知識回答問題.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促使學生可以總結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沒有牢牢掌握哪些知識點,記錄下這些知識點,以免將來的數學題重復錯誤.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方式進行認識,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習的質量.在學生學習出現了較大的進步時,教師可以給予鼓勵,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可以認識到自身的進步,從而積極地投入學材再建構中,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探究.
小學數學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對學材進行思考和分析,在共同的努力下進行學材的再建構,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不足,對學材再建構的方向進行調整,將學生在學習中的零散知識收納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還要發揮出學材的優勢,將學材從課堂帶到作業中,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在學材再建構中,教師可以自己建構,也可以讓學生建構,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建構學材,這都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從而完善學材,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的效率,有效地實現學生在學習中的提升和學習成就感的增加.同時,教師還應該加入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對一些學生還不夠了解和清晰的地方進行溫習,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熟悉對知識的運用,解決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