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昌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雙城鎮中心學校,甘肅 武威 733000)
贊可夫曾指出,在各科教學中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而數學作為學生在學習階段必須靈活掌握的一門學科,在專業知識上,對學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較高,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為日后學生能在學習數學知識中能夠靈活地進行解答和運用,教師就必須加大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力度,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增強數學能力,并不斷地探索數學知識,所以教師在發散學生思維時,不能只是看到眼前的教學,要把眼光放長遠,要幫助學生將知識聯系到實際中靈活地去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首先要明白學生在該年齡段的特征,明白小學生的思維模式較為簡單,并沒有接觸過社會,所以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同時小學生還有愛玩的天性,為此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加以利用,開展以游戲為中心的教學來幫助學生培養數學思維,寓教于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主動地去接受知識,使其在娛樂中進行知識的學習.以游戲教學來展開,在游戲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去了解所學知識,讓死板的數學公式變得更加靈活起來,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去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引發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思考與鞏固.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在設計游戲教學時,應當以合適的教學內容來展開,安排更適合學生該階段知識水平的游戲,使學生在合適的游戲中開發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時,教師便可以向每名學生發一張數學小卡片并在黑板上貼上數字1,2,3,4,5,讓每名學生根據自己的卡片來進行歸納,看誰說得又快又對.又或者教師可以訓練學生的心算能力,發給學生1至5不同的數字,隨后教師說出1+3,4-2,5-1等算式時,讓學生計算并站起來舉出自己手中的卡片,看哪名學生的反應又快算得又對,并對做對的學生給予表揚,對做錯的學生給予鼓勵.通過這種游戲化的數學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可以認識到數字,還可以通過計算等變化更加直觀地了解加減法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要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上去探索,自主地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如教學“10的分與合計算”時,為了凸顯十進制的數學知識,教師便可以讓學生甲從講臺上的十顆糖果中隨意拿走幾個,隨后再選一名學生,讓他數一數桌上還剩下幾顆糖果,以此推斷出學生甲拿走了幾顆,以簡單的數學推理來讓學生了解在已知的條件下,在日后如何去進行更大數字的加減.通過課上歡樂的教學氛圍將知識自然而然地導入游戲之中,在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的同時,也發散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俗話說得好“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所以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時,也要與學生多溝通,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去明白學生的不足與缺點,同時也能夠去了解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數學作業是強有力的溝通方式之一,通過學生課后作業在字里行間中去了解學生的思維模式,所以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也可以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表達對于作業的想法與學習時的需求,只有這樣設計出來的作業,才更能夠貼合學生,更加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通過改善后的課后作業去了解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同時還能夠敦促學生進行學習.如今的課程與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品質的培養,所以在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上,教師就更加要去強調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在布置課后作業內容時可以選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知識和有趣的事物來進行設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尋找例子,在真實的情境中去理解數學,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主動地認識和探索數學.
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時,首先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在生活之中見到的鐘表都有什么樣子的,這時有的學生就會說有帶分針和時針的,有只有四個格子的,還有手表中把時針與分針分開來放的表盤等,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所認識到的鐘表來進行模型的展示,通過自主動手來表現在生活中學習到的關于鐘表的知識.隨后,教師便可以拓展本節課的內容讓學生進行一分鐘的體驗活動,如問學生一分鐘之內脈搏可跳動多少次?一分鐘之內又能做哪些事兒?寫多少字?隨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在周末的時間去根據自我制訂的時間表來完成事情,通過學生的體驗使其懂得要珍惜時間.數學課外作業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寓于生活之中,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感受,數學帶來的快樂.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較小,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注意力又很難集中很長一段時間,對于自我的規劃又很弱,往往是看到什么就要去做什么,自控力較差.然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需要學生在教師講述知識后自主地去探究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靈活地運用在實際的情境中去獲得一些新的思路.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精心地設計數學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興趣,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去激發學生的思維,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思考數學之中,以此來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開課前,教師問學生鐘表都是什么形狀的.此時,學生們便會回答方形的、圓形的、青蛙形狀的,或是蘑菇形狀的,先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再問學生眼珠是什么形狀的.進而引出新課程“圓的認識”.隨后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去作圓,教師分發給每名學生一張圓形的紙片,讓學生將紙片進行對折再打開,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圓形的紙片上會留下什么.通過學生的仔細觀察會發現,圓形的紙片上雖然有很多折痕,但是這些折痕都相交于圓中心的一點,這時,教師便教給學生這是圓的圓心.那么折痕的長度是否都一樣呢?這時,學生便會拿出尺子來進行操作,量折痕是否一樣長短.通過讓學生去動手操作和觀察,了解關于圓的知識,明白半徑、直徑之間的關系.之后教師也可以分發給學生一根繩子,讓學生去測量圓的周長,引出了“圓的周長”一課.教師努力幫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數學情境,做到教學民主,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打開學生的問題閘門,讓學生在問題學習中去獲得新的知識,進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地展開與深入地探討.
在教學課堂中,學生不僅僅要記住簡單死板的計算公式,還要根據自身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來消化新的知識,使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進行結合,保障靈活運用,所以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去體驗數學,讓每名學生根據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來得到多樣性的答案,從問題中去進行探討和討論,進而延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例如,在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章節時,教師在課上教給學生如何進行計算和口算技法.講授知識點之后教師可以留給學生時間進行所學知識的整理和疏通,也可以分成小組進行內部交流和溝通,這時有的學生會利用自身的數學思維方式來進行計算.如在計算128×12時,有的學生便會用128×10=1280,128×2=256,1280+256=1536或者128×2=256,256×6=1536等不同的計算方式進行,隨后在小組內部學生便可以討論來得出正確的答案,通過不同的計算方式進行取長補短.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出時間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時教師可以查看學生學習進度并糾正錯誤,利用留白時間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討論知識,通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來得到不同的解答方式,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提升學生理解知識的深度,以此來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學習形式.在小學時期,教師應該靈活地組織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能夠有更多互相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也非常喜歡這種集體活動.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奇心強,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他人,也喜歡了解別人的想法.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而教師又不能每時每刻都出現在學生身邊,為他們解決疑問,這會導致學生的問題越積越多,影響他們后續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促進學生思維進行發散,為學生找到更多學習的途徑.
例如,在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學生可以分別呈現出以下圖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三角形”.然后一個人展示,一個人回答,說出圖形的名稱.經過這樣的往來互動,學生的圖形識別能力能夠更加清晰.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室里來回走動,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對學生進行啟發,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監督下,更認真地進行小組學習,減少投機取巧情況的發生.借此機會,教師也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通過小組合作,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
生活中隱藏著很多數學智慧.但是學生卻很少會顧及生活中的精彩之處.學生往往會認為,學習就是學習,生活就是生活,這是兩個毫無聯系的事物.但其實不然,學生應該能夠從生活中受到啟發,作為自己課內學習的靈感來源之一.為了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入生活,積極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另一方面,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作為一種滲透的方式.將生活當中的案例來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在理解上也會有更好的表現.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實現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聯.
例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來進行事物位置與方向的描述.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家庭為中心,然后對周邊的事物進行描繪,說出在各個方向上的事物分別是什么,學生對于這種作業會非常感興趣,因為這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完成起來也不難.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展示自己的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繪圖.在繪圖上,事物的位置與方向,更加一目了然.這樣一來,通過結合生活,能夠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并且能夠從生活中來汲取靈感.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會做大量的習題.通過這樣來鞏固所學知識,并且進行查缺補漏.那么既然做題,相應地就會有錯題的產生,綜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不難發現,錯題其實也是學生寶貴的財富,做題能夠反映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學生究竟是因為粗心犯錯,還是因為知識點的遺漏而犯錯?經過整理和積累,學生能夠很快地找到答案.學生不僅需要記錄題目,并且還需要完整地再做一遍,加強對解題步驟的梳理,與此同時,記錄下自己出錯的原因以及怎樣進行預防.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錯題積累,建立錯題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首先,學生需要將自己的錯題整理起來.可以通過分類的方式來進行梳理,這樣能夠使學生對同一類題型的錯誤有一個總結.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的錯題,一些典型的題目,學生也需要將它們整理下來,然后通過舉一反三的形式來反饋.其次,教師需要及時檢查學生錯題積累的效果,要將學生的錯題本收上來進行檢查.這樣有利于督促學生將這一整理錯題的好習慣延續下去.否則,學生會出現怠慢這種學習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整理之后,學生就需要進行回顧和復習.這樣才能夠將錯題整理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化.這樣一來,通過錯題積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學生產生更多新的想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設計教案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靈活地運用教學模式,在學生學習階段,教師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去學會知識,更要讓學生去理解、掌握知識,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要注重去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學習時不能限制學生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學會學習,愛上學習,樂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