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靈軍,王 勇
(甘肅省平涼市種子站,甘肅 平涼 744000)
平涼市位于甘肅東部,六盤山東西麓,氣候特點是南濕、北干、東暖、西涼。全市耕地面積36.99萬hm2,海拔890~2 857 m,年均氣溫8.5 ℃,年降水量420~600 mm,平均日照總時數2 144~2 380 h,無霜期156~188 d,盛產小麥、玉米、馬鈴薯、谷類等糧食作物,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近年來,平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33.33 萬hm2以上,其中小麥種植面積在9.33 萬hm2以上,主要分布在東部川塬區、西北部寒旱山區、南部陰濕山區3 個區域,主要推廣品種以隴麥系列、蘭天系列、平涼系列、靜麥系列為主的優質專用品種。2020年全市冬小麥播種面積9.44 萬hm2,種植面積占到糧食總播種面積的33.3%,平均產量3 390 kg/hm2,產量32.03 萬t,占全市糧食總產的29.12%,是第一大糧食作物。全市7 個縣(市、區)種植面積在2 萬hm2以上的縣1 個,1.33 萬~2 萬hm2的縣(區)3 個,由于受春季干旱和干熱風等自然災害的因素影響,產量低而不穩,種植效益差,群眾種植積極性不高。
平涼市7 個縣(市、區)均有小麥種植。根據小麥生產自然條件、栽培特點和品種類型等因素,劃分為2 個區域。
本區冬小麥種植面積較大,氣候溫潤,是平涼市冬小麥主產區,自古有“隴東糧倉”之稱。該區域包括崆峒、崇信、涇川、靈臺4 個縣(區)。2020 年本區小麥種植面積5.79 萬hm2,產量19.81 萬t。該區域重點推廣豐產、抗寒、抗銹、抗旱、抗穗發芽、角質緊湊、抗倒伏性較強的優質品種,示范推廣全膜覆土穴播、規范化半精量機械條播、寬幅勻播、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技術,配套秸稈還田、復種綠肥、測土配方施肥等綠色生產技術,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
該區域包括華亭、莊浪、靜寧縣,本區降水和熱量條件較好,但地塊小,坡地比例大,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瘠薄,機械化水平低。銹病和冬春干旱是限制其產量的主要因素,該區不僅是條銹病的常發流行區,也是我國小麥條銹病最重要的越夏區和小種易變區。2020 年本區小麥種植面積3.65 萬hm2,產量12.22 萬t。該區域重點主推抗銹、耐銹高產穩產品種,示范推廣全膜覆土穴播以及適度推廣機械條播、寬幅勻播技術及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技術,配套藥劑拌種、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機械化作業等技術。
圍繞穩定小麥面積,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基地,鞏固提升小麥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優質中筋和中強筋小麥品質,大力發展市場緊缺優質強筋小麥;優化小麥機播壯苗、高效施肥與節水灌溉等核心技術[1],提高病蟲草害綠色防控能力[2],強化綠色高效集成技術創新和應用[3],實現小麥穩定生產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到2025 年,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10 萬hm2,產量保持在32.98 萬t,強筋小麥占比有所提高;到2030 年,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10.2 萬hm2,產量達到35.4 萬t,強筋小麥占比穩定提高。
經過多年努力,市、縣兩級政府通過項目整合、信息引導、政策措施,指導種子企業按照冬小麥良種繁育規程,有計劃對選育品種進行更新和提純,對一些稀缺的新品種種子采用稀播高倍繁殖原原種,從源頭上保證群眾對優良品種的需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農民簽訂服務合同和生產訂單,推進標準化、綠色化、規模化基地建設,全市小麥種子生產不斷向優勢區域集中,種子生產基地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已初步形成。目前已建成東部塬區和西部山區為主的冬小麥原良種種子繁育基地0.1 萬hm2,年產種子410.08 萬kg。
近年來,充分發揮種子部門的職能作用,采取“院地合作”“院企合作”“企業聯合”等模式,引導支持種子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力度,積極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和省、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校、農技推廣單位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加快新品種選育步伐,選育出的靜麥10 號、平涼44 號、平涼45號、西平1 號、莊浪14、靈臺4 號、靈選6 號、靜寧13號、隴麥479 等小麥品種,先后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這些新品種的選育推廣,使平涼市冬小麥種子生產徹底擺脫了“重引種、輕育種,重繁殖、輕選育,重內銷、輕外銷”的發展局面,為糧食生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全市種子、科研和推廣部門從周邊市(縣、區)年引進冬小麥品種80 多個,按照種植區域分別在靈臺、靜寧、莊浪等縣(區)進行試驗,先后篩選出銅麥6 號、蘭天26、蘭航選122、蘭大211、西農811、靈選6 號、靜寧10 號等冬小麥品種。2020 年在靈臺、涇川、崇信、靜寧、莊浪等縣(區)示范推廣,示范面積333.33 多hm2,全市冬小麥新品種更新換代率達22.5%,新品種對農業的貢獻率達45%以上。
全市種子系統以冬小麥展示示范工作為切入點,以品種觀摩評價為突破口,對通過國審、省審或通過同一生態區引種且在本地區種植的80 多個品種,分區域進行品種展示觀摩評價,為全市冬小麥科學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據。根據小麥品種安全展示評價成果推進“農企對接”,實現“優中選優”和“看禾訂種”,向當地推廣一批豐產、穩產、抗性好、適應性強的新品種,從源頭上解決品種種植分散、農民選種難的問題。
根據全市冬小麥東部川塬區、西北部寒旱山區、南部陰濕山區3 個區域的新品種試驗示范結果和觀摩展示評價情況,每年在冬小麥播種季節認真推介、發布冬小麥品種布局指導意見,突出區域主導品種、搭配品種和示范品種,使全市小麥生產區域優勢明顯。東部川塬區、西北部寒旱區冬小麥面積穩定,單產明顯提升。
堅持把保障種子質量放在首位,對小麥種子生產、收購、加工、貯藏及銷售等全過程進行檢測檢驗,嚴格把好品種源頭、市場準入、種子質量“三個關口”。年均抽查種子企業、經營門店小麥種子樣品30份左右,代表種子數量220 萬kg 以上,未發現銷售套牌侵權品種、未審先推品種或已撤銷審定品種。堅持每年對全市3 家冬小麥種子生產經營企業,在冬小麥晚熟期進行田間質量及生產檔案抽查,督促種子企業嚴格按照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進行生產,確保種子質量符合國家質量標準。
平涼市冬小麥生產為保障全市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但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一是種植品種較多,主栽品種不夠突出。根據2020 年統計,種植0.67 萬hm2以上的品種1 個,0.33 萬~0.67 萬hm2的品種4 個,0.07 萬~0.33 萬hm2的品種15 個,其余品種均不到0.07 萬hm2。二是育種和試驗示范經費短缺。試驗示范基地不夠固定,品種引試推連接不緊密,新品種示范推廣成效不夠明顯。三是小麥繁種企業少,生產能力較弱,與省內外科研機構聯系合作不夠緊密,新品種推廣受限。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為抓手,以促進農業長期穩固發展、保證糧食安全為根本,以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穩定小麥制種和播種面積,鞏固發展小麥良種繁育基地,不斷提高良種繁育能力和育種創新能力,加大試驗示范力度,加快新優品種推廣步伐,示范集成高效栽培技術,鞏固提升小麥綜合生產能力,更好地保障平涼市糧食安全。
加快推進小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繁育能力。夯實種子企業研發主體地位,推動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加快成為種業技術創新主體,加強商業化育種創新能力建設,突破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高效繁育等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制約,盡快培育一批適宜平涼市不同區域種植需求的優質、專用、特色小麥新品種,積極發展市場緊缺的優質中強筋小麥,不斷提升中筋小麥和中強筋小麥品質。
加快建設一批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提升冬小麥品種展示示范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實效性。以冬小麥主產縣(區)為重點,展示示范一批具有生產潛力、市場前景和群眾生產急需的小麥品種,加強主導品種與主推高產技術的集成配套和示范展示,實現良種良法配套,促進農機農藝結合,通過小麥高產示范區(點)的輻射帶動,實現大面積增產增效的目的。
構建市、縣、鄉3 級小麥品種安全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流程,科學制定品種安全評價的內容和標準,在品種試驗的最適觀摩期,分批次組織當地農業、種子、推廣、科研、種子經銷戶(企業)、種糧大戶對品種的豐產性、穩產性、抗病性、抗逆性、專用性、適應性等方面進行觀摩考察,促使小麥布局更加合理,推進小麥品種更新換代。
開展小麥生產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對先進實用的小麥增產增效技術進行組裝配套,集成推廣全程機械化、旱作節水、優良品種、科學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種、保護性耕作、病蟲害物理和生物綜合防控等配套技術模式,切實提高小麥生產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同時,加快深松耕、秸稈還田、減量施肥、病蟲害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應用,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土壤結構,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提高小麥綜合生產能力。
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平整土地,培肥土壤,改善生產條件,加強退化耕地治理,穩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樹牢“防大災、抗大災”思想意識,加強部門會商,強化重大氣象變化分析研判和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完善應急預案,做實“防災”基礎。切實發揮好農業保險作用,發生災情,及時開展技術指導,制定災后農業生產恢復技術方案,做好災后保險定損理賠,做全“減災”措施,盡量減輕災害損失。
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引導加工企業向主產區集聚,提高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不斷完善和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積極發展訂單生產,強化產銷銜接,協調建立穩定的產銷區購銷關系。加強標準制修訂以及品質檢測與分析評價工作。扶持壯大小麥優勢區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和服務聯盟發展,推動小麥生產穩定發展,種麥農民持續增收。培育優質品牌,提高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水平,增強小麥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