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于里
一份社交平臺發布的大中學生職業規劃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大中學生期望自己畢業能夠拿到1萬—2萬元月薪。“大學生期望薪資普遍較高”很快引發廣泛討論。
首先應該看到,年輕人期望高薪酬本身就是一種“塑造”的結果。新一代年輕人,又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互聯網榫入他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上的圖景也形塑著年輕人的認知。就像文化學者南帆所說的,“現代社會的標志是我們被拋入了大眾傳媒組織起來的社會,大眾傳媒就是我們的文化感官”。
從微博、抖音到小紅書,種種社交平臺上宣傳的成功故事以及精致生活樣本,會讓年輕人以為成功離自己很近。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對這種“錯覺”有很精準的描述:“輿論沒完沒了的鼓噪,每個生活在底層的人都相信他們總有機會攀上社會金字塔的塔尖……這種無限機遇的論調在一開始也許能給人一種盲目的樂觀?!?/p>
然而真相是,社交媒體上的高薪故事,更多是“幸存者偏差”。少數成功者獲得了壓倒性的傳播,大多數普通人少人問津,也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幾組更真實的數據,才是當前職場的普遍生態:2021年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909萬人,創下歷史新高,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難度系數隨之提升;數據顯示,2021年應屆生校招平均招聘薪資為6112元;2020年一份對全國高校畢業生薪酬的報告顯示,清華大學的畢業生薪酬指數最高,為10818元。
兩相對照,大中學生期望畢業后薪酬能夠在1萬元以上,其實與現實有不小的偏離。如果年輕人對社會現狀和自己的能力認識不足,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就只是“空想”。
更該警惕的是,有些年輕人心態浮躁,步入社會后,一受挫就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就像胡適批評的,“少年人初次與冷酷的社會接觸,容易感覺理想與事實相去太遠,容易發生悲觀和失望……渺小的個人在那強烈的社會爐火里,往往經不起長時期的烤煉就熔化了,一點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滅了”。
這倒不是要刻意打壓年輕人的志氣,而是高期望應該建立在對現實、對自己的清醒認知基礎上,更要為實現高期望付出持之以恒、艱苦卓絕的努力。
對于企業來說,也千萬不要以為年輕人好“欺負”,只想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畢竟這一代年輕人在物質豐富的背景下成長起來,他們個性十足,自我意識張揚,有底氣去等待一個滿意工作,而不是將就。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僅僅把工作視為謀生手段,他們同時也追求工作中的“悅己”,企業在人事制度上如若沒有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就會被年輕人拋棄,遭遇“用工荒”的尷尬。缺乏新鮮血液,企業也會失去創新源泉和競爭力。
總而言之,要落實期望薪酬,年輕人和企業都得努力。年輕人努力拼搏,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創造價值,幫助企業一同成長。企業也要樂于與年輕人分享發展的紅利,把年輕人的期望薪酬變成現實。雙向奔赴,攜手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