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張 鑫
(甘肅省崇信縣農業項目服務中心,甘肅 崇信 744200)
農村經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被重視,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密切,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農村經濟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提升農村發展水平,建設高標準農田成為必經之路。建設高標準農田可以提升農業產出效益,可以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更大的價值,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基礎。但是,高標準農田建設仍存在較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高標準農田是指在固定期限內,通過整理土地形成集中連片、高產穩產、抗災能力較強、配套設施完善、生態效果良好、科技水平較高的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在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時,要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強化規劃引導,堅持因地制宜、差別化治理,尊重當地自然環境,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第一,保護生態環境。早期的農田側重產能提升而對農田生態環境重視不夠,在項目設計及施工各環節未能充分體現綠色發展理念,存在簡單硬化溝渠道路等影響生態環境的現象。高標準農田對周邊生態環境要求較高,通過平田整地、溝塘清淤、配套路橋涵閘灌排設施、建設農田林網,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美化農田生態環境。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于提升農田周邊生態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確保糧食的產量。高標準農田能在減少生產投入的同時增加收益。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增加土地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減少其他物質投入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農業科技及現代化信息技術廣泛用于農田建設之中,能確保糧食產量。另外,高標準農田與普通農田相比,不僅方便機械化耕作,降低成本,糧食單產也能增加,農業收益也就隨之提高。
第三,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各種新型技術的應用會推動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助于促進各種農業技術的更新換代,進而使得農業產業鏈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農業生產中不注重保護環境,過量、違規使用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高標準農田的重視程度不夠,綠色和全面發展的觀念不強,所以在建設過程中便忽視了“邊建設、邊保護”的準則。再者,工作人員拘泥于已經熟悉的經驗,沒有因地制宜進行生態農田建設,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短時間內無法完成,一味地追求農田建設數量,并不重視農田建設質量和農田自身所具有的生態功能,導致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難以提升。
我國農業水利工程以大中型灌區水利工程為主,缺乏小中型農田水利工程,而高標準農田必須配備水利設施,有些地區在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時過量使用混凝土,在安裝水利設施時忽視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破壞農田生態環境。另外,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普遍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實體工程建設,從規劃設計到實施,均精心布置。與田間工程相比,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措施略顯不足,沒有真正達到綜合配套的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只能算是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投資效益的發揮,沒有真正體現高標準農田的目標。
首先,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的管理養護制度落實不到位。一些設施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不注意養護,損毀設備得不到及時修復,使用壽命縮短;還有一些設施設備原本的壽命就短,但卻沒有及時更新換代。其次,農田的水利工程灌溉和排水缺乏科學管理,造成了過分灌溉甚至是洪澇災害,影響農田的經濟效益及生態環境健康。再次,相關部門的管理目標不明確,沒有做好設施設備的維護與管理工作,也不重視挖掘高標準農田的潛力,農業產量難以提高,整個農田生態保護質量難以提升。除此之外,沒有設置高標準農田管理的具體標準,如生態環境管理標準、設施設備管護標準等,輕視相應的監管制度致使高標準農田建設效果不理想。
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仍然使用傳統技術,未認識到新技術的優越性,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積極性不高,仍然以老做法、老思想來指導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踐,缺乏創新精神。例如,在現代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智能農業已經成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備項目,通過信息技術提高農田種植質量。為此,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信息技術的加持,可以將衛星定位技術、智能導航技術、大數據種植技術等應用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通過技術力量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放棄傳統不適合或者阻礙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技術。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前,各地需要根據自身區域特點制定科學系統的農田建設規劃方案,確定最佳治理順序與治理重點,科學指導高標準農田分期、分步實現。第一,對全區域進行規劃管理,結合不同區域特點出臺有針對性的方案,在規劃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第二,加強縣域規劃。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組織者與管理者,縣級政府是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的關鍵,為此需要以縣域政府為主導,細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措施,并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第三,做好項目規劃,項目規劃也就是針對不同項目制定計劃,要長期、中期、短期規劃相結合,以統一建設為標準,科學規范地指導高標準農田建設[1]。
首先,建設生態輸水渠道。擴建原有渠道,避免大范圍重建與開挖支渠,盡可能避免永久性硬化,采取裝配式預制砌塊。其次,在灌溉工程施工中使用綠色材料,包括生態混凝土等有機材料,建立多功能排水系統。對于使用井點灌溉的地區要使用水泵、機井及排水管網,積極完善配套設施,保證灌溉系統的正常運行。再次,改善排水溝的設計。對于中溝以上規模的排水溝可以使用原生態土質,對于容易發生水土流失或者容易出現塌方的部分要采取硬質設施實現岸坡保護,而對于中溝規模以下的排水溝要根據不同區域特點,采用生態材料加以防護,盡量不使用混凝土進行澆筑。最后,為了提升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可以建設生態型護坡,根據溝渠形態、河道情況以及地區水位情況等采取分層式護坡,結合使用混凝土護坡,建設生態廊道、階梯式跳板、魚蝦躲藏空間等,為原生態生物提供生存空間。
農田道路建設要與美麗鄉村建設及人文居住環境整治相結合,充分應用生態環保新材料、新技術,實現農田道路建設的科學開展。首先,轉變混凝土澆筑道路的傳統思想,在保證交通與農田作業基礎上,對于偏僻農田道路可采取土質道路或者砂石道路。其次,采取一半生態路面、一半水泥形式的道路設計方案,采取多孔質設計,在道路邊緣盡量留有生態廊道,為其他生物的通行及生存提供空間。對于可以發展農村旅游的區域可以采取木棧道,為游客提供觀光便利。
為了實現高生態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農村可以持續推動土地平整工作,包括田埂、田地等區域的土地平整工作,對原有廢棄水渠加以治理,對荒地恢復開墾等,為機械化生產及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2]。其次,以示范區形式推廣新技術與新品種。對于新品種,要保證高標準農田的良種率超過95%。在技術方面,當地村民可以積極應用新技術,例如免耕技術等。當地村民可以利用時間差開展不同農作物間套復種,積極推廣高效施肥技術,最大程度使用有機肥。在防治病蟲害之時,當地可以采取燈誘、色誘等物理防治手段,以此替代化學農藥,從而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環境,提升農田建設經濟效益。
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生態循環農業,以農牧結合、種與養結合的形式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第一,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相結合,建設大農業循環體系,將種植與養殖充分結合,采取立體種植方法,提升農業生產質量與產量。第二,加強秸稈還田技術的充分應用,將秸稈堆積發酵為有機肥[3]。第三,實現對農作物廢棄物的充分利用,例如建設堆肥池、田頭窖等,對農田中使用的化肥、農藥等包裝殘留物加以回收,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達到實現90%以上的農田廢棄物回收標準。
農田防護林的建設對于改善農田氣候、防風固沙具有顯著效果。在建設農田防護林時,工作人員采取灌木與喬木的綜合配置,避免防護林樹木的單一[4]。防護林建設要同時兼具景觀效果,在保護農田生產水平不受影響的同時搭配一些花卉或者觀賞性樹木,例如香樟樹、紅葉石楠、紫薇花等植物。防護林建設還需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邀請專家到農田防護林實地調研,同時還要聽取當地農戶的意見,確定適合當地的防護林建設規劃。
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有系統性的規劃指導,又要有科學性的實踐方案,更需要腳踏實地的落地措施,因地制宜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田建設質量,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守護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