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晶偉,付 鑫
研究區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島鏈隆起帶及朱拉-門巴陸內裂谷帶中。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島鏈隆起帶主要為前奧陶紀地層(1/20萬沃卡幅區調資料),發育有多期次酸性侵入巖,斷裂構造主要發育近東西向逆斷層,區域上經歷了多期次多種類型的變質作用。朱拉-門巴陸內裂谷帶內沉積了盆地相的沉積巖,如灰巖等,并與陸塊地層不整合,時代新,變質程度淺。在裂谷帶內既有穿過地殼的深部來源的層狀玄武巖,又具有流紋質巖石的噴發,使之具有雙峰式火山噴發特征。
礦床處于岡瓦納北緣晚古生代裂谷帶中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地區,屬雅魯藏布江巨型銅多金屬成礦帶北亞帶,岡瓦納北緣晚古生代裂谷帶橫跨納木錯-嘉黎結合帶南北兩側。根據地質構造環境分析,隆格爾-工布江達弧背斷隆帶由南向北可劃分為“扎雪-金達斷隆”、“亞桂拉-龍馬拉斷拗”、“都朗拉斷隆”、“拉屋-昂張斷拗”四個次級構造單元。礦床位于“亞桂拉-龍馬拉斷拗”中東部。
區域內侵入巖較為發育,分布廣泛。通過對近三年的工作以及以往研究區資料綜合研究分析,認為研究區可分為南、中、北三條近東西向的巖漿巖帶,自北而南,分別為中北部的拉屋-絨多帶、中南部的蒙亞啊-龍瑪拉帶、南部的哈海崗-弄拉-洞中拉帶。其中,中北部的拉屋-絨多巖漿巖帶主要受褶皺閉合部控制;中南部的蒙亞啊-龍瑪拉巖漿巖活動帶主要位于區域大背斜南翼,在蒙亞啊-龍瑪拉可見廣泛的巖漿巖脈出露地表;哈海崗-弄拉-洞中拉巖漿巖活動帶為研究區規模較大的巖漿巖活動帶,主要受松北斷裂控制,巖體出露規模大,近巖體的地層變形較明顯。還有一條是圖幅西北角的北東向的花崗巖帶。根據地質構造環境分析,隆格爾-工布江達弧背斷隆帶由南向北可劃分為“扎雪-金達斷隆”、“亞桂拉-龍馬拉斷拗”、“都朗拉斷隆”、“拉屋-昂張斷拗”四個次級構造單元。
主要變質作用有區域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在區域變質作用的基礎上依次疊加了動力變質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作用:區內區域變質巖分布廣泛,根據變質程度和變質礦物共生組合,可分為低綠片巖相絹云母帯和高綠片巖相石榴石帶。
接觸變質作用:主要發育在侵入巖體周圍,通常在巖體外接觸帶構成環狀接觸變質帶,寬可達300m~500m,有時呈面積性分布。主要接觸變質巖有斑點狀板巖、角巖、大理巖和夕卡巖等。但由于區域變質作用已達到綠片巖相-低角閃巖相,而疊加的接觸變質作用在絕大部分地區均不出現新的礦物組合,因此不易識別。
動力變質作用:主要沿斷裂帶發育,主要類型有碎裂巖、角礫巖、碎粒巖、碎粉巖等,一起構成主要斷裂的破碎帶,在巖體周圍,則常因構造的控巖控礦作用成為熱液礦化的賦礦主體。
區域地球物理特征表現為,由東向西布格重力值升高,在本區表現為重力強磁異常區,與區域地質特征及地殼結構有關。1/5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沿著門巴—朱拉陸內裂谷帶及念青唐古拉島鏈隆起帶呈東西向帶狀排布,有嘉-37、38、39、那-89、90、91、93、96、100等異常,其中主要異常為那-93、那-96、那-100。那-96異常面積500km2,異常規模大、強度較高,以Pb、Zn、Ag為主,伴生元素較復雜,有三個濃集中心。
區域上存在明顯的東西向帶狀分布的蝕變遙感異常,表現為較強蝕變和鐵染影像,沿二疊系和前奧陶系接觸界線及其兩側斷續分布,并局部集中成塊產出。含礦性好的部位不一定位于異常區內,而是分布于其周圍,但當蝕變遙感異常與區域化探異常相吻合時含礦性好,如蒙亞啊、洞中松多兩處分別對應于16號、17號遙感異常區和那-96、那-100化探異常區。
線形影像受區域構造控制,主要為東西向和南西—北東向,是斷裂構造和地層邊界的體現。局部花崗巖體和不整合界線表現出的圈閉不規則圓弧形影像,它們往往切斷和覆蓋東西向和南西—北東向線形影像。
亞桂拉地區哈海崗研究區是近年來念輕唐古拉帶上發現的第一個鎢鉬多金屬礦床,通過初步工作,研究區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目前研究區工作程度較低。礦床的主要礦體基本都受達龍斷裂帶控制,產于矽卡巖中,賦礦地層為上二疊統旁那組。哈海崗研究區達龍礦床發現3個鎢鉬礦體,1個銅鋅鎢多金屬礦體,1個銅鉛鋅礦化體,按礦(化)體的發現先后順序,依次編為Ⅰ號礦化體、Ⅱ、Ⅲ、Ⅳ、Ⅴ號礦體。
通過典型礦床的研究,認為亞桂拉地區多金屬礦床成礦特性基本相同,且礦體都受矽卡巖帶控制,應同屬一礦帶上的礦體。由此推斷研究區鉛鋅礦與矽卡巖有密切關系,以矽卡巖型鉛多金屬礦床為主,根據典型礦床的研究初步建立圖幅內找礦模型如下:矽卡巖型、巖漿熱液型銅鉛鋅礦床找礦模型在測區銅鉛鋅銀多金屬成礦特征及控礦因素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典型礦床研究,建立了測區巖漿熱液型、矽卡巖型銅鉛鋅銀多金屬礦的綜合信息找礦模型。
研究區內地層出露較為單一,僅出露有上石炭-下二疊統的來姑組以及第四系。
上石炭-下二疊統來姑組:巖性表現為一套灰色的細碎屑巖建造,根據研究區內巖性組合的特征,將來姑組地層由下而上劃分為三個巖段。
第一巖段:出露于研究區的西南部,呈近東西向,為一套深灰色凝灰質砂質板巖建造,厚度大于340m,與第二巖段整合接觸。
第二巖段:分布于研究區中部,呈帶狀近東西向展布,為一套灰-灰黑色凝灰巖、凝灰質細碎屑巖夾碳酸鹽巖沉積建造,厚度1220m,與上覆第三巖性段整合接觸。該段巖石類型復雜,主要巖性有流紋質晶屑巖屑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巖屑含角礫凝灰巖、凝灰質砂巖、凝灰質板巖、泥質板巖、粉砂質板巖、變石英砂巖、泥晶灰巖、硅質巖、大理巖及夕卡巖等,并且以凝灰巖、凝灰質碎屑巖為主,泥晶灰巖和大理巖呈夾層或透鏡體分布于碎屑巖中,一般厚20m~60m不等,研究區所發現的礦體均賦存于該段地層中。
第三巖段:分布于研究區北東部,巖性主要為灰色凝灰質砂巖,局部加有薄層凝灰質板巖,厚度大于840m。
第四系:區內第四系分布較為廣泛,主要為殘坡積物,沖積物極少。
研究區地層產狀呈單斜狀產出,斷裂構造為研究區內主要構造類型。受斷裂影響,使得區內的巖石普遍破碎較為強烈。研究區中部發育近平行展布的北東向次級斷裂構造,其是區內重要的控礦構造。
在研究區內噴出巖發育,北部大面積出露層狀玄武巖,中北部大范圍分布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玄武巖主要出露于研究區西北部,呈層狀產出。巖石風化面呈灰綠、褐綠色,新鮮面呈綠色,無斑隱晶結構,變余拉斑玄武結構,氣孔構造、杏仁構造。巖石由斑晶和基質兩部分組成。
亞桂拉研究區為一富含鉛鋅銀的多金屬礦床,通過研究區地質填圖、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及深部坑探工程控制,在研究區共發現鉛鋅礦體10個,由南向北編號依次為Ⅰ、Ⅳ、Ⅹ、Ⅸ、Ⅷ、Ⅶ、Ⅵ、Ⅴ、Ⅺ、Ⅻ號礦體。Ⅰ號礦體為區內的主要礦體。
Ⅰ號礦體賦存于研究區第二巖性段下部的碎裂大理巖中。礦體出露最低海拔標高為4642m,最高為4871m。地表以探槽工程進行了追索揭露,地表控制礦體長度550m,推斷長度710m;深部以鉆探工程控制,控制礦體斜深133m~480m。在0、2勘探線分別有PD1、PD2坑探工程控制,控制礦體垂深32m~122m。深部控制礦體長度720m,工程控制最低點在11勘探線ZK404鉆孔中,控制礦體底板海拔標高為4393.182m。礦石品位變化不大,有益組分為Pb、Zn、Ag,三者之間變化規律不明顯。但從總體看,沿礦體走向由西向東Pb+Zn及Ag品位具礦體中間高,東西兩端低的變化規律;沿礦體傾向由淺到深Pb、Zn、Ag品位總體呈下降趨勢,僅局部Zn品位具增高的趨勢,在礦體東部邊緣ZK600鉆孔附近分布有少量低品位礦。
椐統計,Ⅰ號礦體Pb最低品位為0.015%,最高品位為23.49%,單工程平均品位0.38%~6.84%,礦體平均品位2.58%,品位變化系數134.69%,屬礦化較均勻型;Zn最低品位為0.086%,最高品位為22.18%,單工程平均品位0.17%~9.00%,礦體平均品位2.44%,品位變化系數116.85%,屬礦化較均勻型;Ag最低品位為2.1g/t,最高品位為485g/t,單工程平均品位7.47g/t~153.17g/t,礦體平均品位57.70g/t,品位變化系數124.77%,屬礦化較均勻型。
Ⅰ號礦體賦礦巖石主要為矽卡巖或大理巖,礦石自然類型主要為矽卡巖型鉛鋅礦石,次為大理巖型鉛鋅礦石。礦石氧化程度也比較低,除M1TC7探槽附近氧化深度可達3m左右外,其它地段氧化深度一般小于1m。氧化帶內礦石多為混合礦石,氧化礦石所占比例較少。
4.2.1 礦石結構構造
根據礦石礦物晶粒的形態、相對空間位置關系,礦石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交代殘留結構,膠狀結構偶見。塊狀、細脈浸染狀、脈狀、條帶狀等構造。
4.2.2 礦石礦物組成
區內礦石物質組份比較簡單,鉛鋅礦石中礦石礦物含量約占22%,主要由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自然銀等組成,黃銅礦、白鐵礦和毒砂等少量。脈石礦物含量約占78%,主要由透輝石、石榴子石、透閃石和石英等組成。
上石炭—下二疊世區內地層沉積成巖過程中,由海底火山噴發作用攜帶出大量的成礦物質,形成富含S、Fe及成礦元素的海底熱水,在特定的部位沉積、富集形成了初始礦源層,為后期的成礦奠定了物質基礎。燕山晚期巖漿熱液活動攜帶豐富的成礦物質在熱力驅動下沿層間斷裂構造運移,與具較“活潑”化學性質的碳酸鹽巖發生滲濾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巖或矽卡巖化大理巖,并萃取了圍巖中已經得到初步富集的成礦物質使其進一步活化、富集,形成含礦熱液,在有利的構造空間沉積富集成礦。認為成因類型應屬熱水沉積與巖漿熱液滲濾交代疊加改造型鉛鋅礦床。
亞桂拉礦區除本次開展詳查工作的Ⅰ、Ⅳ、Ⅴ、Ⅵ號鉛鋅礦體外,還發現有Ⅲ號鉬礦體和Ⅶ、Ⅷ、Ⅸ、Ⅹ、Ⅺ、Ⅻ號鉛鋅礦體,并用探礦工程進行了初步追索驗證,顯示出較好的找礦前景。根據本次工作成果,結合探礦工程控制及見礦情況,對礦區找礦遠景總結如下:
Ⅰ、Ⅳ號鉛鋅礦體沿走向礦體長度邊界已基本控制,沿傾向礦體深部邊界均未進行控制。目前深部見礦工程控礦最高海拔標高為4865m,控礦最低海拔標高為4393m。其中ZK404鉆孔控制Ⅰ號礦體斜深達480m,見礦厚度2.16m,Pb+Zn品位3.42%,仍具有一定的深部找礦前景。
Ⅵ號鉛鋅礦體沿走向、傾向均還沒有控制到礦體邊界。礦體西端距巖體邊界400m,因倒石堆覆蓋和地形影響,目前地表和深部還未進行控制,具有進一步找礦前景;礦體東端屬則得兄礦權范圍,在礦體走向延伸方向有激電異常高值點連續分布,局部見有礦化轉石,含礦層位穩定,推測有望與則得兄礦權內的ZM2鉛鋅礦體連接,該段長度4km左右,因無法開展工作至今還未控制,進一步找礦潛力巨大;沿礦體傾向最深一排探礦工程大部分見礦,深部見礦工程控礦最高海拔標高為5149m,控礦最低海拔標高為4605m,雖然向深部礦石品位有降低的趨勢,但與Ⅰ號礦體最低見礦海拔標高相比仍有非常大的找礦空間。
Ⅴ號礦體地表僅有零星出露最,大部分地段呈隱伏狀產出,深部見礦工程控礦最高海拔標高為5076.434m,控礦最低海拔標高為4783.577m,控制礦體最大傾向寬度僅有115m,并且各勘探線均未控制到礦體深部邊界。
Ⅲ號鉬礦體地表出露最低海拔標高為4744m,最高為4804m,深部見礦最高海拔標高為4932.5m,最低海拔標高為4677.28m。由高到低礦體形態由復雜到簡單,礦體厚度增大,Mo品位明顯增高。目前Ⅲ號鉬礦體控制程度較低,但從礦體的分布、形態變化特點及礦化蝕變特征看,與斑巖型鉬礦床特征比較相似,現在所見礦體可能是主礦體上部的脈狀分支,推斷深部應存在有大規模的鉬礦化,找礦前景看好。
Ⅶ、Ⅷ、Ⅸ、Ⅹ、Ⅺ、Ⅻ號礦體均為鉛鋅礦體,雖然礦體規模較小,但大部分礦體礦石品位相對較高,質量較好,具進一步工作價值。
根據礦床成礦地質背景、控礦因素、礦化富集規律等綜合分析,礦區下步找礦方向應重點考慮以下地段。
礦區來姑組第二巖性段大理巖內或大理巖與碎屑巖巖性轉換部位、花崗體與圍巖接觸帶、近東西向次級構造裂隙是形成鉛鋅多金屬礦有利部位,石英斑巖及其兩側附近接觸帶是形成鉬礦的有利部位,加強該部位找礦工作,有望發現新的礦體,擴大礦床規模。
Ⅰ、Ⅳ號鉛鋅礦體和Ⅵ號鉛鋅礦體7線~8線之間深部及東西兩端沿走向延伸部位可作為尋找鉛鋅礦的重點,尤其是Ⅵ號礦體28線以東找礦潛力巨大。
Ⅲ號鉬礦體深部為尋找鉬礦的重點,有望發現斑巖型鉬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