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紅,羅曉東
近年來,中國鋼鐵行業保持著持續的高速發展,為了迅速占領市場,企業生產經營規模擴大,企業間兼并重組成為潮流。如寶鋼集團把武鋼合并變成寶武鋼鐵,并合并了重鋼等,如鞍鋼集體把攀枝花鋼鐵集體合并組建新的鞍鋼集團,北京建龍并購山西海鑫鋼鐵組建山西建龍鋼鐵,一系列的合并重組造成行業高度集中,公司管理幅度急劇加大,裝備水平不斷更新換代,工藝參數不斷提升優化。企業的管理經營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并逐步實施冶金產業短流程、綠色化、電子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改造,開發更優更精鋼材產品,從而實現“縱向延長、橫向加寬”的特色產業流程化。
相比鋼鐵產業的飛速發展,行業人才隊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企業員工年齡結構不合理,據不完成統計,大部分鋼鐵企業員工呈現老齡化趨勢,一線工人普遍年齡在45歲以上;二是人員學歷結構不合理,大學以上學歷只占三成,大部分鋼鐵企業生產一線員工以初、高中學歷為主;三是高技術人才匱乏,缺乏綜合技術人員。鋼鐵企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高級技術人才,對現場對行業可以高度把控的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備電子、信息、計算機、材料、冶金等綜合學科知識強的專業技術人才對現場工藝進行優化和改進。
基于企業的人才現狀,于是對企業人員的培訓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按照新世紀產業戰略部署,緊扣冶金行業發展需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智能、綠色、信息、自動化為核心,順勢重構“綠色可持續發展、技術尖端、產業鏈高端”的價值創造體系,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的動力,從而推動冶金行業建設在新時期走向新輝煌,顯得尤為迫切。
基于此,筆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管理過程中,通過不斷實踐探索,深入分析我校冶金行業員工的培訓現狀,以重鋼、達鋼、德勝鋼鐵、日照鋼鐵、貴港鋼鐵的人才培訓為依托,試圖通過一系列改革,從而適應冶金工業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滿足冶金工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為冶金企業人才培訓提供借鑒。
(1)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落后。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教師的定勢思維和學校捆綁式管理方法在很長時間內繼續存在,因此在人才培訓的過程中,教師沒有脫離傳統學校的授課模式,著重突出知識的填鴨式灌輸。具體實施時以學校相應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去開展企業培訓,同一門課程,企業人員的培訓內容與學校在校學生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且教學形式大多數局限于課堂,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缺少現場的實際案例和工藝分析。這種被動的灌輸式教育,不能調動企業人員在培訓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難以激發學員的學習欲望,也不能發揮學員的優勢,與他們現場的學習和工作有效結合起來。
(2)過于追求培訓學員的現實收獲,忽略了學員的能力提升和主體性。在培訓過程中,通過跟企業協同,根據企業生產目標、成品定位、學習要求,從而確定企業的培養要求,進而根據培養要求進行課程的設計,但在設置時過分突出企業現場需求,因此課程在講授過程中過分在乎學員的崗位需求和崗位基本操作及工藝設計,忽視學員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培養,造成人才發展空間的局限,培訓的學員到企業崗位上不能快速適應角色的轉變及崗位調整,且不能從整個生產出發進行相關工藝的分析,從而很難實現整個生產的協調發展。
(3)培訓很難與當前的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目前,我校對企業學員的培訓以集中授課、講座方式為主,大多以通識教育為主,不區分學科和專業,同一批學員采用相同的培養模式和考核方式,缺乏針對性,只能停留在基礎教學上,甚至只在于教的內容本身,不能提高學員的創新能力,也不能滿足冶金企業創新發展需求,造成了培訓過程流于形式,很難真正提升員工的水平和視野。同時,由于培訓一般集中在單一學院進行,沒有融合自動化、信息、機械等課程,學員很難將工藝設計與優化、材料合成及制造等深度結合起來,造成學員到企業智能制造能力不足,逐漸變成單一的按鈕操作工,只知道怎么改變參數,不知道為什么改變參數,更無法對現場整個生產過程的所有工藝參數進行聯合修訂和優化。
于是,如何妥善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提升企業員工培訓效果的提升成了目前我校冶金相關專業人才培訓的首要問
題,也是進行可持續發展,實現質量提升的關鍵。
鑒于當前新的形勢下對人才培訓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按照國家戰略部署,緊扣行業發展需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智能、綠色為核心,順勢重構“適應未來可持續發展、牢牢占據世界技術尖端、產業鏈價值高端”的價值創造體系,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推動冶金行業建設在新時期走向新輝煌,顯得尤為迫切。
為此,通過市場調研和企業訪談,以重慶科技學院冶金行業的相關培訓資源為基礎,以基于課程改革的人才培訓方案修訂為重點,以創新人才培訓機制為引導,以培養智能制造、成果應用及創新、工藝優化制定的高端人才為目標,通過將創新教育理念融入冶金行業人才培訓方案中,將現場的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融入企業培訓之中,強化專業與創新的融合,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實驗及實踐教學活動、智能制造理念提升六個方面構建深度融合創新教育學科交叉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的創新型人才培訓體系,提升企業培訓人才的理論領悟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具體如下:
(1)根據企業人才培訓的要求,在人才培訓過程中,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融入,并進行一些列針對性的培訓和引領,從而使培訓學員運用敬業的專業精神、嚴謹的專業態度、優秀的工作能力,掌握創新的知識體系,從而獲得最優化產出和振興企業的精神理念。具體在落實過程中,以企業的現有設備為依托,以提升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為出發點,開發培育新品種、新工藝為落腳點,例如在中厚板工藝講解過程中,目前Q690很成熟,但是Q890還沒有實現量產,對于Q890從成分設計、熔煉工藝、加熱工藝、軋制工藝、控冷工藝及熱處理工藝整個過程該怎么協調,讓學員根據現場的設備進行自行設計具體的工藝參數,工藝參數設計的過程中融入純凈鋼、低碳、環保、節能的理念,力求工藝最優化,成本最低。在設計完善并進行效驗之后,在國家級虛擬仿真平臺上進行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根據虛擬平臺上的設備與企業設備的差別進行工藝的進一步優化,并根據完善的工藝進行模擬生產實驗,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調整開口度、壓力、流量、速度等參數,進行溫度、速度、停留時間、軋制時間等參數的匹配,充分發揮學員自身對現場的熟悉程度,進行針對性提高和改善,從而提升學員學習興趣和現場探索的積極性,并為現場產品開發和工藝設計提供參考。
(2)將創新精神融入學員道德教育體系。主要從網絡思政建設、塑造專注意識的實體活動、推進滲透精益求精原則的鋼鐵意志、培育依托冶金特色的創新思維、建立良性引導的保障機制、扎實推進道德實踐幾個方面來強化 “熱愛冶金行業,定心專注本職工作,追求精益準則,秉承創新思維”。例如在工藝講解的過程中,融入企業文化,以企業精神強化現場各工段之間的融合,將產品生產的工藝與現場的工段相結合進行企業文化教育,以各工段的崗位需求和能力提升為出發點,講解工藝設計優化的思路和途徑,提升學員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以各工藝之間的關聯為切入點,將各個工段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工段之間的合作,體現百煉成鋼,團結一致的鋼鐵精神。
(3)建立課堂、現場、創新、實踐相結合的“四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模式,通過榜樣力量(如第15屆模擬煉鋼挑戰賽世界總決賽企業組冠軍河鋼職工石曉偉、第12屆模擬煉鋼挑戰賽世界總決賽企業組冠軍河鋼鋼職工唐笑宇等)、模范(如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山西中鋁工業服務有限公司焊接中心二班班長王建偉、2019年“中國鋼鐵工業勞動模范”通化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煉鐵事業部3#高爐作業區作業長初建軍等)帶動作用使“精業、勤勉、執著、樂觀、創新”[19]的工匠品質得到傳承和發揚。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通過課堂連線企業現場,例如在設備講解的時候跟隨現場的工程師進行現場設備學習,并由現場的工程師進行設備拆裝,對每一個設備的結構功能進行細化,并將設備之間的關聯進行融合,結合設備參數和工藝進行細化,而學員也可以根據自己從事崗位進行針對性提問,通過專業講解,如果根據現有的設備設計出更優的工藝,根據工藝設計出更高質量的產品,從而達到點線面融會貫通的目的。
(4)根據培訓企業實際情況,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充分調動了企業學員的培訓積極性,結合學員的崗位和職責,開展選修和必修結合,課堂講授與自主學習結合,項目創新與課程答辯結合,行業動態與智能制造相結合的“四結合”培訓模式,培訓過程中結合員工所在崗位的難點熱點發現問題、理清思路、找到方法、研究方案、解決問題,從而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企業人員的培訓質量。例如在螺紋鋼生產講解過程中,Q235螺紋鋼在新的標準中已經被更優的Q345螺紋鋼取代,但是對于企業來說,Q235螺紋鋼的生產成本更低,合金元素含量更少,那如何根據現有的Q235螺紋鋼的成分和生產工藝進行后續的設計和優化從而將其變成Q345,顯得很有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展示通過控制軋制控制冷卻和熱處理兩種方法來改善,并通過力學性能、金相組織、冷彎實驗結果等來對比,這兩種方法在改善和提高其性能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從而為企業員工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實現如何從發現問題、理清思路、找到方法、研究方案、實驗分析,最后順利解決問題這一完整過程。
在落實過程中根據企業需求細化培訓要點,具體如下:
①建立“三個融合”的人才培訓體系。從課程體系(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強化實踐課程的占比)、教學內容(以應用性、創新性為主,強化學員的理論應用能力和創新水平,弱化概念講解及方式推導)、教學方法(以國家級虛擬仿真中心和中冶賽迪中試平臺為依托,利用平臺優勢結合冶煉、軋制、成型技術進行工藝講解和技術傳授,虛實相結合)、師資隊伍(雙導師制,每門課程均設置校內校外雙導師)、實踐創新活動(依托世界模擬煉鋼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和企業技術創新比賽進行)、智能制造理念提升(將自動化、計算機、機械、信息的相關課程進行融合,開設學科綜合類課程,提升程序設計、自動控制、工藝優化能力,在過程中將程序框圖、工藝流程圖、程序源代碼進行有序結合)六方面構建深度融合知識傳授與創新工藝設計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按照“崗位交叉(每一個崗位的職責,來料及下一環節的要求進行細化,實現崗位交叉,從而能夠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問題)、共建共享(所有課程可以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現場工作的技術要求和難重點分析進行添加和優化)、分段設課(根據現場的工段和工藝流程進行課程設置)、分類培訓(根據崗位及人員需求進行針對培訓)、學創結合(學習理論知識和進行工藝設備創新優化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整合學校、企業、科研院所及設計院所的優勢,優化培訓內容,建立融業務培訓與創新實踐、融知識分享與工藝設計、融應用能力與創新開發為一體的“三個融合”人才培訓體系,培養具備冶金產品研究與開發、生產與管理、創新與經營等相結合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②構建“3個平臺、4大模塊、多向選擇”的課程體系。以軋鋼工人才培訓為例,根據課程體系建設的內容,將課程分為基礎、專業和拓展3個平臺,設專業基礎模塊(包含的主要課程有《軋制原理》《塑性加工力學》《金屬學與熱處理》《軋制設備》《材料現代測試技術》《軋制測試技術》《PLC技術》)、專業核心模塊(包含的主要課程有《板帶鋼軋制工藝學》《型鋼工藝及孔型設計》《鋼管軋制與冷拔工藝學》《軋鋼廠設計原理》《生產工藝優化制定策略》《軋制自動化》)、專業拓展模塊(包括的主要課程有《板帶鋼軋制優化設計》《工字鋼孔型優化設計》《鋼管穿孔策略及軋制優化》《軋制模擬及仿真實務》《軋制質量綜合實訓》《軋制操作綜合訓練》)、能力拓展模塊(《車間工藝優化設計實務》《成型過程質量分析及優化》《新產品開發設計》《企業熱處理工藝優化實踐》)4大模塊,在具體的培訓過程中,實現課程的多向選擇。例如在鋼管車間工作的員工在培訓時,只需選擇鋼管相關的課程進行培訓。“3個平臺、4大模塊、多向選擇”的課程體系的學習,一方面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著重強化學員應用開發、生產優化、應用設計和經營管理能力訓練以及創新潛力培養。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在相關理論課程中融入創新思想和優化意識,體現個體差異和整體提升。在實際應用時根據學員崗位和發展意愿,進行個體綜合培訓的引導, 體現差異化培訓目標。③構建課內外相結合的創新實踐應用體系。開設“三個一”的生產工藝優化實踐必修課程,實行自由開放式教學。即開設一門基于綜合運用培訓人員專業知識、技術和方法分析解決冶金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的“綜合實驗”課;開設一門基于模擬冶金企業現場生產實際訓練的“綜合實訓”課;開設一門基于培訓學員本職崗位需求及發展的市場調研或工藝開發或性能提升的“創新實踐訓練”課。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老師只負責引導,培訓學員根據自身崗位實際情況,自行選題,在此基礎上查閱資料研究分析,完成三門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在學員完成相關實踐之后,形成實踐報告,并通過PPT展現,在答辯階段,由3個~5個老師組成答辯小組,每個學員根據自己的分析和實踐進行匯報,匯報結束后答辯小組進行提問和質疑,學員進行補充和釋疑,最后綜合幾個方面形成評價報告。④配備專兼結合,內外匹配的師資隊伍。為了更好地進行企業人員培訓,通過國內外訪學、企業定崗實踐等方式進行教師培訓,讓專任教師了解國內外的最新技術進展以及企業的需求,然后教師根據現場設備工藝情況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培訓教案撰寫和修訂。同時為了更好地和企業對接和聯系,聘請中冶賽迪、重鋼等企業的47名高工及教授級高工為培訓的兼職教師,進行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驗及實踐教學活動的修訂、指導及授課。同時對企業進行培訓時,同一門課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合作共同授課,根據不同企業的企業文化、設備特點、工藝水平進行針對性授課,從而實現校企的聯動,實現課程的合理性和兼容性。
在以往的企業人員培訓過程中,員工普遍感覺課程枯燥乏味,內容較陳舊,通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實驗及實踐教學活動、智能制造理念提升六個方面的改革,從而使原來苦澀難懂的培訓學習變得觸手可得。通過對企業人員培訓的改革探索,使員工培訓從內容、形式和方法上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真正調動了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在達鋼、金廣、貴港等鋼鐵企業的培訓改革調研,發現經過培訓的員工更能深植冶金行業,扎根生產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