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瑩
(菏澤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菏澤 250001)
鄉風文明建設是促進現代中國鄉村社會經濟建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點和源泉,同時也是加快實現現代鄉村經濟振興發展戰略的有力保障。
盡快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大力推動鄉村產業興旺,這就要依靠本地穩定的人才培養計劃給鄉村產業興旺吃個“定心丸”,加快建設健全的農業科學生產技術體系和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培養人才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礎。只有在思想上樹立起尊重科學、重視教育、講究傳統美德并且能夠更加熱愛家鄉的傳統文明優良鄉風,才能順利建立健全一套屬于自己的農業人才培養管理體系,才能夠加快構建具有現代化的鄉村農業機械生產技術體系、經營管理體系以及穩步發展探索的農村自主創新發展農業模式,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進而達到鄉村振興的目標。
具體來說,生態宜居主要包含鄉村地區村容村貌的整潔、村內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處于完善狀態,以及免費的義務教育、新農合以及新農保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夠得到及時改善。還包括在農村生態環境文明建設治理中所倡導的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能夠盡可能地保護鄉土氣息、保存優秀鄉村自然風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系統、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減輕農村生態壓力,最終真正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與相處。例如,我國廣大農村有著優秀的傳統農耕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等諸多樸素的道理。有相關專家將農耕文化總結成“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四個詞語,亦是對我國農耕文化最具代表性觀點的闡述。這四個詞語簡單來說即是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等因地制宜地勞作,并且要遵守自然規律,達到與其和諧相處的目的,充分體現了天、地、人的和諧共存理念。
在當今我國生態環境依然面臨嚴峻挑戰的形勢下,要堅持繼續弘揚、傳承良好農耕生態文化,就需要弘揚其核心價值。在推進宜居鄉村建設過程中,從生態可持續發展角度深入考慮,就必然需要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實現鄉村宜居的重要保障。
鄉村治理有效體制主要是指建立健全鄉村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直接負責、社會主體協同、公眾自愿參與、法制監督保障的一個全方位推進鄉村綜合治理有效體制,同時還需要始終堅持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輔相成相結合來確保推進鄉村治理充滿活力、和諧的氛圍。在現實的鄉村治理當中,由于缺乏專業的治理人才、組織力量以及新生力量,使得鄉村治理創新能力日漸減弱。因此,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融入我國傳統鄉村文化體系中的現代鄉賢傳統文化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代鄉賢傳統文化即是作為推進鄉村現代居民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 是現代鄉村經濟治理發展過程中,智慧的精神結晶,也是現代鄉村地區能夠達到持續和諧安定的精神基礎。現階段,現代鄉村鄉賢文化建設有著新的歷史使命,具體包括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促進現代鄉村經濟發展、維護現代鄉村和諧穩定、保障現代村民安居樂業等為主要工作宗旨,在推進鄉村基層自治、淳化鄉村民風、激發現代鄉村居民內在精神凝聚力等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引導作用?,F代鄉賢傳統文化在現代鄉村的全新轉化以及全新應用就是為了繼續傳承現代鄉村的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和重新建設現代文明鄉風。因此,鄉風文明建設是為了重新培育和激發新的鄉村基層自治文化傳統、健全“三合一”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從而成為實現鄉村治理的有效保障。
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根本,生活富裕的目的就是最終將我們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的新家園。這里的“幸?!辈粌H僅是為了農民在物質生活上更加富裕,同時也是為了使農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得到切實滿足。而“美麗”不僅僅是指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物質生活配套能夠呈現美麗的一面,更是對鄉村人民在精神風貌塑造層面的美好精神體現。而“新家園”一方面,是為了讓鄉村地區的生活基礎配套設施水平得到逐步更新和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是要讓鄉村的全體人民群眾能夠增強對自己家鄉和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實現鄉村生活富裕不僅僅要努力建設整個鄉村地區的物質文明,更要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同等重視。
目前,菏澤市鄉風文明建設初見成效,強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振興。但對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更好地推行鄉風文明建設來說,尚需要深入研究與探索。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高,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同時也可能存在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出現滑坡現象,少數人的道德觀念在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下,出現了善惡、榮辱、是非觀念的扭曲。如,農閑時期,農村的主要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春節回鄉才能和街坊鄰里見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減少,集體觀念意識淡薄,影響了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此外,還存在部分人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方式賺錢或者謀取私利的現象(如電信詐騙等);有些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民養成了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慣,尤其在婚喪嫁娶等事情上大操大辦并且互相攀比;還有些人法治觀念缺失,不能夠尊老愛幼,對需要贍養的老人找出各種理由,斤斤計較,相互指責推諉責任。諸如此類,錯誤的價值觀念帶來的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鄉風文明建設的進展。
菏澤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城市,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但隨著現代工業化高速發展,傳統的歷史文化正處于無人問津和缺失的困境中,尤其是傳統民俗文化聚集的鄉村地區,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傳承缺失的現象更為嚴重。前些年,由于菏澤的經濟發展總體處于相對落后狀態,政府將經濟發展和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對鄉村的歷史文化傳承以及民風民俗建設等缺乏重視。近年來,政府逐漸意識到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歷史上堯舜禹都曾長期生活在黃河一帶,其歷史價值本身就能夠帶來一些經濟效益,此時政府通過一些招商引資或者一些旅游項目開發等方式對其價值進行變現,但是這種只從經濟效益考慮其價值,忽略了從歷史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給鄉村地區的歷史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困難。這種阻礙不僅直接體現在鄉村民俗文化遺產的遺失方面,更是體現在對農村鄉土民俗文化遺產傳統的解體方面。當喪失文化傳統的農村鄉土民俗文化一旦徹底解體,和諧質樸的風俗民風就可能會徹底失去其文化根基,更不利于當地的鄉風文明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是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有效保障我國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通過各級政府部門主導、社會本身的參與、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性的文化服務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總稱,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出版物、互聯網、演出、文物、社會圖書等多個領域。長期以來,政府重視經濟效益,缺乏公共服務意識,忽略了對公共綜合文化服務的建設。目前,在菏澤市的部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以及文化基礎服務設施依然比較落后,群眾對其使用率比較低的現象依然較為突出。
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還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滿足其精神需求。特別是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就顯得更為重要,也更為迫切。理論上,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軟件基礎,這個軟件不能軟;實踐上,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難點,這個難點要突破。
對于深入文明鄉風建設工作來說,每一個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升都是重中之重,提升他們的素質能夠激活良好的鄉風氛圍。因為在廣大鄉村地區,農民依然是重要的主體,也就是說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主要是針對鄉村農民。因此,必須經過多種多樣的教育以及培訓方式不斷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
首先,通過鄉村地區農民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使其更多地去了解和熱愛自己家鄉和國家,還要逐步形成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熱愛創新、誠實守信的良好文明鄉風。其次,還要不斷加強農民的科學知識素質教育,一方面,可以不同形式開展與農民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農業技術培訓,如組織農民開展專項的水產養殖農業技術培訓、外出服務勞動技能素質培訓等;另一方面,在農業技術素質教育培訓開展過程中,還要注重使其養成相信科學的文化道德素養,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的不良風俗。最后,還要通過守法教育等方式不斷加強農民對法制知識的了解,讓更多的農民能夠真正學會知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律武器抵制侵害或有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成為明辨是非有理性的現代新型農民。
鄉村民俗傳統文化是具有當地人文關懷并且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遺產,具有發揚和傳承的重要內涵,主要包含農村的傳統婚俗生活禮儀、民間民俗藝術、節慶習俗、民間精神、民俗建筑等,文明的鄉風建設需要傳承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菏澤市的民俗文化,具有“崇文尚德”的人文歷史特色、“剛正勇為”的民風民俗特色、“誠信共贏”的陶朱公商業經營文化以及“愛家孝悌”的善文化等等,這些都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亟待傳承。除此之外,菏澤還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書畫之鄉、武術之鄉、民間傳統音樂以及表演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傳統戲曲之鄉,這些優秀的農村鄉土傳統民俗文化以及傳統習俗,也是加快實現鄉風文明以及貫徹弘揚文明鄉風的重要文化核心,是加快實施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步驟。應當積極開展教育培訓培養文化傳承人,通過組織舉辦開館受贈以及捐款捐資辦學、免費設館舉辦文化學堂、文藝表演藝術教育匯演等各類文化教育活動形式,加強鄉村地區文化教育宣傳,以此實現傳承菏澤市優秀的傳統鄉土民俗文化的目標。
此外,“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鄉村振興戰略下推進文明鄉風建設,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相適應,充分尊重當地習俗,考慮當地群眾習慣和接受程度,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要發揮好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同時,還需充分尊重鄉村本位和農民主體地位,圍繞當地農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務,組織農民開展文化活動,提升農民素質和鄉風文明程度。
現階段,菏澤的鄉村地區相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仍然主要由各個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直接主導,這樣一來就可能使得全地區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下等突出矛盾和問題。而且,目前由于受一些社會客觀因素等嚴重制約,政府單一直接主導的這種服務體系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廣大農村的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迫切利益需求,因此需要對這種模式進行優化。例如,地方政府在政策安排和服務上作為提供者,社會化的主體可以對政府的安排負責具體執行和落實;地方政府作為主體可以通過科學調研進行合理配置資金,再提供各種資金措施等保障,而社會化主體可以通過政府的公開招標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投入到整個建設過程中,以此完成整個公共社會文化服務的體系建設;最后,地方政府再次通過收集人民群眾的反饋意見完成對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評估。通過以上措施,提升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也更會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綜上所述,鄉風文明建設不僅是加快推進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靈魂,也是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保障。菏澤市作為經濟欠發達但其鄉土文化資源豐富的大市,不管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從突破創新大局來看,加強研究鄉風文明的建設都具有前瞻性以及突破性的意義。把促進鄉村經濟振興和推進鄉風文明鄉村建設更好地結合,兩者互相促進,才能不斷深化和促進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理念的落實,成為加快改革促進鄉村振興的前進動力和發展活力,為菏澤市鄉村振興提供強勁動力,這不僅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系列重要講話更好地解讀和響應,在進入新發展階段,亦可以更好地推動菏澤市鄉村文明內生式發展,尋覓鄉土的根脈;更加充分地挖掘民俗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創新融合,融入菏澤精神元素,體現出菏澤的鄉土特色,用文明鄉風為菏澤市鄉村振興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