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賢
(云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蘭坪 671400)
蘭坪縣云嶺自然保護區從地理位置上看,屬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的云嶺山系,北段建有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端建有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不僅完善了云嶺山脈自然保護區的合理配置,而且對云嶺山脈動植物南上北下的交流和過渡起到了鏈接的作用。保護區北起石登鄉和啦井鎮交界的阿元路也一線,南至蘭坪龍馬山,西不跨瀾滄江,東不過雪幫山,總面積75894公頃,其中核心區16553公頃,占全區的21.8% ,緩沖區面積7880公頃,占全區的10.4% ,實驗區面積51460.2公頃,占全區的67.8%。區內最高點為雪幫山,海拔4295m,最低海拔為1899m的拉馬登水溝,全區相對高差達2396m。保護區境內森林茂密,地形地貌復雜多樣,以原始的溫性寒性針葉林及針闊混交林為主的生物有機體與生態環境之間仍保持著完好的生態平衡,是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的綠色屏障,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和垂直分布的森林植被所具有的獨特性為滇金絲猴、須彌紅豆杉等珍稀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繁衍資源和良好的生存環境。
滇金絲猴又被稱為黑白仰鼻猴,其是目前世界范圍內25種瀕臨滅絕的靈長類動物之一,我國已經將其劃歸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國內僅在云南省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地區高山森林區域范圍內生存,是中國僅有的兩處對滇金絲猴進行保護的自然保護區域。滇金絲猴是我國獨有的世界級珍稀瀕危物種,總數僅約3000余只,與大熊貓一樣被譽為中國的“國寶”,被列為我國I級重點保護物種、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中瀕危物種;加入國際野生動植物種貿易公約(CITES)。滇金絲猴賴以生存的高寒原始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生命世界進化百萬年的結晶,是生態健康和生態安全的象征。同時,滇金絲猴所棲息的橫斷山脈腹地乃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核心地帶,通過對滇金絲猴實施保護行動,其可保護全中國最后僅存原始森林總面積的5%左右,而且還將惠及與之共棲于這些原始森林中的多種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及生物群落。因此,滇金絲猴保護行動極具全球保護戰略意義。
在歷史上,滇金絲猴曾經有著非常廣泛的生存分布區域,如今野外現存的滇金絲猴僅余16群,全部種群數量約為3000只,主要分布于西藏芒康縣與云南德欽縣、維西縣、玉龍縣、蘭坪縣與云龍縣范圍帶。為實現對滇金絲猴等珍稀瀕臨滅絕動物和部分珍貴野生植物的保護,國家于西藏自治區與云南省部分地區成立了14各自然保護區,主要由部分國家自然保護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共同組成。其中,西藏自治區東南部設立4各自然保護區,其中紅拉雪山保護區內共有滇金絲猴300余只。云南省西北部設立10各自然保護區,其中德欽縣和維西縣內設立的白馬雪山保護區始建于1983年,是截止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滇金絲猴保護區,在保護區內部生活8群滇金絲猴,總數約為2000只。
為確保我國境內滇金絲猴種群保護,我國于2008年針對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最大的響古菁滇金絲猴種群進行了人工干預性分群,以降低較大滇金絲猴種群所面臨的生態環境生存壓力,以實現最大程度上對滇金絲猴種群延續的保護。但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發展下造成的生態環境破碎化,滇金絲猴種群生存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從當前部分地區自然保護區運用現代無人機航測技術對當地保護區現狀的勘察發現,目前部分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仍在惡化。尤其很多適宜滇金絲猴生存的區域仍存在生態環境逐漸退化的情況,說明滇金絲猴生存環境仍在不斷縮小,破碎化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在目前現存的自然保護區中,有部分滇金絲猴種群出現隔離孤立的問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較少,甚至已經中斷。而在各地自然保護區工作開展中,由于缺乏充足的資金以及先進技術的應用和設施設備的配備,無法實現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尤其在滇金絲猴保護工作中,無法掌握較為精確的數據和現實情況,保護工作開展緩慢。
部分地區為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將自然保護區作為旅游產品進行推廣,但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和保護意識薄弱,往往選擇較為粗放的方式開展旅游業,很多游客對滇金絲猴的保護意識不足和不具備專業保護知識,使得滇金絲猴生存環境逐漸開始惡化,如游客亂扔垃圾,使滇金絲猴誤食垃圾而影響猴群生長發育。
一般來講,對于滇金絲猴較為理想的棲息地,需要保證環境和氣候條件的適應性,但一些環境由于受到人為破壞而造成生態平衡發生失衡的情況,使得滇金絲猴棲息環境遭到一定的影響,而且也容易出現了一些疾病隱患,這些疾病或許是由動物糞便自然產生,也可能使人類活動所引發關于自然產生的疾病。
自然保護區保護人員可定期取走土壤進行化驗,原因在于這些土壤當中或許會包含動物糞便樣本,通過對這些土壤物質的分析和檢驗來判斷疾病的病因,從而有效采取一些防護措施。
此外,人類活動也會對滇金絲猴的棲息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人類身上所常見的疾病,對于滇金絲猴來講往往是致命的,因此,需要設立多個監測點來防止人類和滇金絲猴過于親密接觸。雖然外界環境對于滇金絲猴的影響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只要進行適當的防護措施,依然能夠降低危害的產生。
滇金絲猴的姿勢行為主要包括非移動姿勢行為和移動姿勢行為,其非移動姿勢行為主要包括了站、躺、坐、蹲、搭橋、懸吊、挨坐。移動姿勢行為則主要包括四足走、四足奔跑、攀爬、爬行、跳躍、滑行、搭橋、懸吊和蕩秋千。
通過對相關資料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實際觀察,所有的滇金絲猴在進行休息或取食過程中,其主要姿勢以坐為主,幾乎沒有躺、爬或站立等姿勢。而在不同的滇金絲猴年齡當中,其姿勢也大多都為坐姿,且比例很大,因此,年齡幾乎沒有對姿勢造成影響。
在非移動狀態下,滇金絲猴大多采用坐立姿勢,而不同性別、年齡組當中坐姿的使用比例并未體現出明顯的差異。在其他姿勢的使用當中,未成年組對于懸吊和搭橋的使用率要遠遠高于成年族,在亞成體與青年猴組織的對比當中,表現為亞成體組隊挨坐姿勢的使用率要高于青年猴組,這些差異的產生極有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別、年齡組滇金絲猴在身體方面的不同所引起的。
此外,滇金絲猴所棲息的自然環境中主要為樹木,而其中樹干的距離對于滇金絲猴的保護有著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講,公猴和母猴通常是在高樹干相對較近的位置,而青年猴經常在靠近樹干和樹枝中部的位置,小猴則經常在樹枝的末端。在各個年齡段當中,每一個滇金絲猴都有著體重的差異,公猴與母猴、年輕的猴子體重相對較重,因此會喜歡待在離樹干較近的位置,相對較為穩妥和安全。而小猴在三者之間體重相對較輕,所以經常會去到樹枝的中部位置,且由于其喜愛玩耍,體重最輕,所以可以待在樹枝的末端而不致產生危險。
對于食物的獲取主要是公猴搶奪居多,公猴喜歡吃長松蘿,由于其地位較高且最為強壯,而且長松蘿是屬于人工投放,所以很多公滇金絲猴會搶奪很多長松蘿。而母猴兒和青年猴喜歡吃葉子,由于葉子數量極多,而且人工投放的食物基本被公滇金絲猴搶奪殆盡,因此母猴和青年猴兒只能食用葉子。
在保護區內,滇金絲猴的食物來源除樹枝上的樹葉之外,主要為人為投食,但滇金絲猴仍然更喜歡食用樹上的樹葉,原因在于葉子大多是生長在樹枝上,而滇金絲猴需要用一只手將樹葉扯下,而另一只手再將樹葉送到嘴中,同時還要保持身體的平衡。這種進食的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大多滇金絲猴選擇了保持坐姿,在尾巴垂下來時,坐姿可以很好地保持平衡,但也取決于樹干的穩固和滇金絲猴的平衡性。
滇金絲猴的姿勢和樹干粗細有著直接的關系。據相關調查顯示,滇金絲猴每天大多數時間都在進食,而多數的成年滇金絲猴更喜歡待在細枝之上,原因分析為在細的樹枝上有很多滇金絲猴喜歡吃的樹葉,而且大多保持坐姿是由于樹枝相對較細,難以真正支撐金絲猴的體重,而坐姿則能夠更好地保持身體的平衡。
另外,滇金絲猴的姿勢與樹干距離也有一定的關系,成年和亞成年滇金絲猴更喜歡坐在靠近樹干的位置,此時其能夠隨時用手抱住樹干,以保持平衡。而小猴與成年滇金絲猴存在明顯的不同,小猴更喜歡待在樹梢,原因是小猴較為好動,而待在樹梢位置更加便于小猴與其他同伴共同玩耍,這也是滇金絲猴小猴保護的重要關注點。
云嶺自然保護區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云嶺山脈中部縱谷區,境內森林茂密,地形地貌復雜多樣,以原始的溫性寒性針葉林及其針闊混交林為主的生物有機體與生態環境之間仍保持著完好的生態平衡。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垂直分布的森林植被,孕育了以滇金絲猴和喜馬拉雅紅豆杉為代表的動植物資源。
當地政府要能夠充分發揮管理職能作用,利用相關政策,結合國家出臺的法律法規,嚴格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以及《自然保護區條例》,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區各項管理工作開展的力度,做到依法保護滇金絲猴,不斷加大巡護管理效率,嚴厲打擊亂捕偷獵等不法活動,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大部分滇金絲猴所生活的自然保護區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地域限制,在資金和技術方面面臨著很多難題,無法對自然保護區進行設備的更新和全面、及時的巡護與實時監測,在科技研發方面較為落后。為此,社會各界要能夠伸出援手,當地政府也要加大支持力度,保護區管理部門要積極向國家與地方政府以及社會組織團體尋求幫助,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區設施與設備的維護和更新,確保保護區工作的順利開展,并提高對滇金絲猴保護的技術性支持。
例如,蘭坪云嶺自然保護區將主要保護對象放在滇金絲猴、喜馬拉雅紅豆杉等為代表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生長環境的保護工作方面,同時也關注著以杜鵑為代表的高山花卉種質資源地、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和縣城周邊重要水源涵養地。保護區內分布有三個滇金絲猴種群(長巖山種群、拉沙山種群、龍馬山種群),數量約為500只左右。從2003年保護區建立至今,始終堅持保護滇金絲猴棲息地和減少人為干擾因素為根本任務;以拯救滇金絲猴為代表的動物棲息地和喜馬拉雅紅豆杉為代表的生態環境,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根本目標。通過對三個滇金絲猴種群進行不間斷的巡護監測,目前全區共建立了三個巡護監測點,已形成了對全區滇金絲猴的種群數量、活動范圍、食性、活動習性、繁殖時間的全面監測,特別是與大理大學共建的拉沙山野外監測基地,已逐步形成大理大學東喜馬拉雅研究院的科研孵化基地之一。
各地區政府要加大公共宣傳力度,尤其要針對滇金絲猴分布區周邊大山深處民眾的宣傳教育,向保護區周邊村民灌輸保護生態理念,使其認識到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重要性,完善其對相關法律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新媒體渠道擴大宣傳范圍,讓社會各界都能夠關注對滇金絲猴的保護,提高保護意識,盡最大可能支持自然保護區對滇金絲猴保護工作。
如蘭坪云嶺自然保護區目前將發展目標定為: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基礎兼顧扶持保護區周邊群眾經濟發展為原則,建立以保護為基礎、以合理開發利用推動保護措施提高的模式,將云嶺保護區建立成為集科研保護、動植物繁育馴化、森林生態旅游、宣傳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型保護區。
結合上述文章內容所述,科技文明的快速發展使得自然資源消耗逐漸加劇,同時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嚴重威脅著大自然中其他動植物的生存環境。為此,人們必須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尤其要重點保護那些瀕臨滅絕的珍稀動植物,最大程度上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要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在珍稀瀕危滅絕動植物的保護中,確保生態環境和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的完整性,這也是實現人類文明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