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民 張懷勛
(山東省巨野縣柳林鎮鄉村文明建設服務中心,山東 巨野 274900)
中國農業在現代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因為中國基礎農藝技術研發成果的轉化效率較低。若想要更好地發揮土地資源的利用價值,就要不斷提高農作物產量,發展相關的農藝技術,從而促進新型農藝技術和先進農機設備的結合,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
農藝技術的引進和使用對促進和提高農業生產起著積極作用。例如,長期施用化肥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土壤硬化,難以耕作,養分流失難以為作物提供必要的養分,造成施肥越多,土壤狀況惡化越嚴重的惡性循環,而農藝技術中有科學的施肥指導,從農作物的需求特點和土壤現狀出發,分析各要素的供需關系,科學指導有機肥與化肥的組合,以平衡肥料效應,改善硬化土質量,提高養分含量,減少肥料浪費,形成土壤利用與肥料施用的良性循環,不僅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而且實現了土壤的可持續利用。例如,作物種植密度在農業種植和栽培中非常重要。種植缺口過大造成土地浪費,是資源配置不當的表現。種植間隙過小會阻礙空氣循環和光合作用,并會影響作物生長和授粉,導致產量下降和品質下降。因此,利用科學技術確定合理的種植間距,選擇合適的種植密度也十分重要。根據科學概念分析,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因素有光照強度和持續時間;水肥比和常規投入;溫度控制;土壤條件的監測和管理。科學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合理的因素和條件組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問題。由此可見,加強基層農藝技術的推廣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
施肥是農藝技術的重要一步,也有利于提高作物產量。科學施肥可以優化生態環境,提供作物生長養分,從而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然而,不同作物的不同施肥方法需要結合作物生長周期和所需微量元素進行調節。隨機施肥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現象,破壞土壤質量。在農藝技術的幫助下,有機肥料和化肥可以平衡,以進一步優化土壤質量,防止傳統土壤硬化或微量元素缺乏。
作物生產需要利用農藝技術,合理規劃作物種植間距。中國的耕地面積有限。為了提高作物產量,有必要優化作物的種植間距,以防止因土地浪費、雜草叢生或作物授粉困難而造成的損失,還可以避免因間距過密而導致作物生長緩慢。通過農藝技術分析,必須創造良好的作物生長環境,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也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在分析客觀規律時,要注意外部環境的變化,創造更好的耕作條件,盡可能發揮技術人員的主觀作用,調整光照、溫度、濕度、土壤質量等因素,并保證土壤中含有足夠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內部環境應與外部環境相適應,從而促進作物的健康生長。此外,還應發揮光的作用,選用優質農作物種子,從而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我們還應該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專長,促進農業技術的有效發展。
病蟲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目前人們的綠色觀念越來越增強,人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工作人員需綜合采取物理防治、化學治療和生物防治等方式防治病蟲害,這樣才可更好地提升農作物質量,避免農作物中化學殘留對人體生長造成的不良影響。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可在種子培育過程中運用農藝技術科學確定種植密度,通過設置播種機的播種間距,預留種植空間。在播種過程中,如果預留空間過大,不僅會浪費土地資源,還會產生大量雜草,影響農作物的正常授粉,進而影響產量;如果預留空間過小,會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阻礙作物的正常生長。因此,在作物種植過程中,應結合作物的類型和特點,綜合考慮光、溫、濕度等因素,合理設定種植間距,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
作物不施肥就不能生長,但施肥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土壤,導致土壤硬化、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科學合理的施肥可以減少這種情況,提高產量,同時保證作物所需的營養。在具體施肥過程中,應用農藝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結合作物生長所需的土壤條件和養分,科學合理地配置化肥、有機肥、微量元素等肥料,既能避免因施肥過量而影響作物生長,又能節約成本,保證作物產量。
機械化病蟲害技術是指通過對試驗田病蟲害監測(病蟲害種群變化規律)、采樣、作物種植和氣象預報數據,預測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的過程,然后采用機械化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對田間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小麥高產示范區配備了智能傳感器、高清攝像設備等,建立了病蟲害監測系統。根據《監測法》,在害蟲期和抽穗期使用了兩種高效低毒農藥進行病害防治。采用3WZ-25AS擔架式移動式噴霧器進行病蟲害防治。結果表明,兩次防治效果良好。
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應遵循以下程序:
確定農業技術項目后,應制定計劃并收集信息,主要包括科研成果、技術引進等。
并非所有技術都能在研發后直接投入農業生產。判斷一項技術能否推廣應用,要進行實驗,確定該技術與自然、生態、經濟的關系,從而得出該技術的推廣價值和實用性。
在普及過程中,對農村居民、科研人員和農村干部進行宣傳教育,為農藝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
目的是讓更多的農村居民了解新技術的應用要點和注意事項,也是快速掌握新技術的重要渠道。經過培訓,農村居民可以將技術應用到實踐中。
農藝技術推廣也是一個服務過程,包括技術指導、物資供應等方面。各部門要加強聯系,切實為農民解決問題。
推廣是將農藝技術應用于實踐并不斷擴大應用范圍的過程,也是農業技術從研究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一步。
農藝技術人員需要掌握專業的農業生產技術,他們的技術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業科技的發展和以后的推廣。推廣應用農業科技要努力提高農藝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建立相應的培訓機構,不斷吸納人才,為農業科技推廣提供人才支持。從實際生產中吸取經驗教訓,完善相關管理機制,大力鼓勵高素質農業人才參與其中。
許多農村地區農機應用水平不夠,農藝發展不夠成熟。由于交通落后,農民的思維意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農業機械的作用不明確,農學的應用也沒有取得好的效果,這些地區需要加強先進農業機械和農藝技術的引進。隨著農業機械的全面推廣應用,可以迅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運用各種優秀的農藝手段促進農業生產,取得良好效果,有效促進農業機械與農藝的協調發展。現代農業機械技術,主要是小麥和免耕播種技術、水稻栽培技術、少耕和免耕播種的小麥和種子,顯著降低了成本,促進了幼苗的早期抗旱性和減少水分損失,以及氣候變暖對冬前期和越冬期的影響。干旱時儲水能力強,通風和抗倒伏能力強,產量增加。水稻苗木生長的機械移栽技術主要是水稻栽培,它用于生產水稻育種和移植。重點研究品種形成、育種、移栽、管理等各個階段的區域育種和移栽操作規范,確定合適的移栽模式,促進農機與太陽能的結合。積極引進各種先進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加快了農業機械的普及。針對農業生產的關鍵薄弱環節,制定和完善區域農業機械化的技術路線、模式和操作標準,滿足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要求,促進農機農藝一體化。
農業生產涉及面廣,包括選種、栽培、種植、施肥、灌溉等環節。農作物要想健康生長,就必須做好以上環節。在選種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環境等因素;施肥時應根據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補充養分,以保證作物質量,減少對土壤養分結構的破壞;在種植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不同作物的特點,設置適當的種植間距;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應綜合采用物理、化學、機械等手段。上述環節不僅是保證農產品健康成長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廣應用農藝技術的必要途徑。
基層農藝技術包括農作物種植的各個環節,以及病蟲害的防治。在選擇作物種子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根據種植區域的天氣和土壤環境進行選擇。在施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作物不同生長環節的需要進行施肥。如果太少,就不能滿足農作物的需要;如果太多,可能會燒掉莊稼。我們還應注意化肥和有機肥的合理組合;病蟲害防治應盡量選擇物理和生物方法,避免對環境造成太大的破壞。
建立有效的農業經濟聯合研究合作機制,包括科學、合理、相互調整的農業標準和農業管理標準。第二部分是與農業、種子、肥胖癥、種植、安全等輔助機構密切合作,改進工作方法,組織激勵措施,統一農作物、播種期、行距、肥胖癥和植保,為機械化領域的工作創造條件。其目的是加強基礎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發展,整合農業資源,拓展農業理念,開發共同催化劑,加強生產技術交流,共同制定農產品整合宣傳技術指南。經過改進和創新的運作機制,使農民能夠建立專業協會,并鼓勵他們以各種方式平衡現有的流離失所者,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此外,為了創新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積極改變農業機械、研究和教育模式之間現有的科學和經濟差距,農業專業人員應適當納入農業研究項目,以加強科學家之間的合作。建立農業和農業的混合體。
資金是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關鍵因素。在加強農業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設備是重要保證。一旦脫離財政支持,所有工作都只是紙上談兵,難以實施。政府要做好自身工作,落實資金投入和審批,確保資金使用到位,避免資金浪費。在推廣農藝技術應用時,當地政府可安排專業人員到現場調查,根據作物生長階段制定資金使用計劃和方案,明確資金使用目的和方式,記錄和分析各項資金支出,嚴格規范資金審批程序,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打下良好基礎。
針對目前基層農藝技術人員技術水平受限的問題,可以實施部分骨干人員下鄉進行技術推廣和應用指導的方法。通過各種途徑對農藝技術進行宣傳,比如說網絡、標語牌等,讓農戶能充分地對農藝技術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解和掌握,而后農技人員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應用農藝技術選擇小部分的農作物進行應用培訓,讓農戶可以真正地學會農藝技術的具體應用方法。
農業機械化是農藝技術推廣的保障,也是農藝技術現代化發展的正確路徑。在推廣和應用過程中,需要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加強先進技術的應用,將農藝和農機緊密結合在一起,減輕農村居民的工作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根據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需要,應注重農藝技術與信息網絡的整合,農藝技術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完善,農藝信息的構建,農藝云平臺的開發與標準化建設,農藝技術的整合配置。要注重科技產業的整體發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產業化建設,以適應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這符合現代網絡信息化發展和建設的要求。在農藝技術的發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農藝產業的快速管理,擴大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技術集成的效果。重視校、企、基層農藝技術合作。農業大學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誕生地,同時也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驅動力量。除學校以外,掌握現代化農藝技術的企業及擁有現代化農業設備的企業也是農藝技術推廣的核心力量。在基礎農藝技術推廣方面,應注重農業大學、企業、基層之間的農藝技術合作,形成以農業大學為依托的農藝技術推廣模式。此外,由農業大學提供農藝科研技術,由企業提供設備及技術支持,由基層提供農藝技術宣傳及推廣服務,三方通力合作,創建區域性產業中心地帶以及永久性農業示范站等;同時對相關農藝技術進行應用,擴大基層農藝技術推廣的業務范圍和高效研究成果的轉化,帶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生產,提高農業經濟收入。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耕地面積存在一定限制,且極端天氣經常發生,就需要大力推廣基層農業科技,通過高新技術來推動農業的發展,不斷提高耕種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改善農產品質量。其中,農藝工作人員在推廣和運用高科技產品時需借助政府力量,強化人民群眾對農業機具的使用意識,增加農機機械的使用次數,重點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培訓,提高農業工作者的知識素養,還要為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提供可靠的路徑與人才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