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林 何在新 劉生強
(1.云南省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勐臘 666300;2.云南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臘管護所,云南 勐臘 666300)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在各個層面上都實現了非常大的進步,實際取得的成績相當顯著,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水平顯著提高。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在實際的發展建設中,個別地方對自身的發展建設行為不加控制,各種亂砍濫伐等現象不斷出現,導致生態環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資源的存量不斷下降,資源可再生能力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在考慮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需要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下實現經濟、環境、資源相協調的發展。只有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樣才能讓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經受考驗。而做好退耕還林就是一個重要舉措,不僅能夠保證我國森林資源總量質量的不斷提高,而且還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加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這對于后代人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有著深刻意義。
云南省是我國三大林區之一,是諸多河流的發源地和上游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源區,其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中下游及我國廣大的區域,對維系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對應對各種潛在的自然生態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守護我國西南地區自然生態系統全局的核心所在;同時,云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邊境,是國家邊防重要的安全屏障,沿線與老撾、緬甸等國家毗鄰,對我國各個層面的安全建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獨特的資源環境和地理區位,決定了云南省在國家生態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資源的合理開發、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維護邊疆安全,是云南省對國家的最大貢獻,也是國家對云南省提出的最高要求。但是,在以往的社會發展中,不少地方缺少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在社會發展建設上過于粗放,出現了各種亂砍濫伐等行為,由于森林資源過度開發造成了生物多樣性銳減,水土流失、石漠化、洪澇災害等生態環境問題不斷發生。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如何實現省內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區域之間協調發展,逐漸成為各方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為緩解上述問題,云南省從2000年起先后在16個州市的129個縣市區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各地根據自身情況,也制定了合理的退耕還林實施方案,注重落實好上級部門的退耕還林基本要求,注重從不同層面來逐步增加森林資源的總量,這對于加快全國層面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有力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各縣自身區域特點,通過圍欄封育、人工選植、引洪灌溉等方法抓好造林質量,以及加強林區防火和病蟲害的防治等有效措施,以遏止石磨化、水土流失等現象,使山區天然林的質量和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保護區域內的天然林重新展現生機。更值得一提的是,退耕還林生態建設提高了森林的質量和生態功能,既帶來生態效益也帶來了社會效益,不僅可以非常好地改善自然環境,優化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空間,而且還能夠產生非常多的森林資源,對加快我國新時期林工產業也有著重要作用,不少地方將森林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幫助很多困難群眾在森林產業中找到了再就業機會,可以參與到各種植樹造林等工作中,實現了脫貧攻堅的深層次落實,也讓脫貧攻堅真正經得住歷史考驗。
云南省多山,石漠化嚴重,土壤較為瘠薄,是全國水土流失嚴重的省份之一。在傳統認知中,云南地區的森林資源蘊藏量非常大,但是在后續的歷史沿革中,人民群眾對于森林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生產生活中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森林資源亂砍濫伐情況,導致森林資源數量大幅度減少,嚴重影響了森林價值作用的體現,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森林資源“紅燈”。根據現有的相關數據,全省128個縣(市、區)中以及行政單位中,除昆明市的五華、盤龍兩個城區外,山區比重都在70% 以上,有18個縣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山區總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4%,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9%,石漠化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67%。因此,退耕還林生態工程建設對維護和保持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豐富自然景觀,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有著巨大的潛在價值。
退耕還林生態工程建設不僅造就了成千上萬的森林樹木,同時為各種動植物、土壤、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根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森林資源被破壞較為嚴重的地區,原有的生物物種結構會出現非常大的變化,由于森林資源的減少,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它們不僅找不到自己需要的食物,而且還需要長時間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增加了自身被紫外線等長時間照射的可能,不僅無法滿足生物飲水進食等方面的需要,而且還增加了生物感染各種疾病等的可能,導致生物死亡率大大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森林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是和生物種類、數量多少直接聯系在一起的。例如在全省范圍內啟動的“長江防護林工程”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停止在金沙江流域、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境內的天然林采伐。不僅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量的雙增長,而且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保護了許多瀕臨絕種的動植物,促進了動植物的多樣性。同時,生物的多樣性促進了林區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使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得以恢復,構建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在以往的生產建設中,由于一些地方缺少森林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擠占森林資源開辟耕地等行為,雖然增加了耕地的實際數量,但是也導致生態環境系統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失衡,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相繼出現,嚴重影響了整體社會高質量向前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顯著提高,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有力提高森林覆蓋率,可有效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現如今以往一些地方比較常見的沙塵天氣等由于退耕還林工作的實施,已經非常少見,這些都充分說明了退耕還林工作的重要性。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通過提高林區的森林覆蓋率,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如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等的含量顯著降低,能夠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為保護區域內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保障。水土保持功能,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調查發現,在很多退耕還林地區,現有的生態系統已經逐步豐富,生長在這里的生物種類不斷增多,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自然環境改善的重要性,也凸顯了退耕還林的價值。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大量的植物種類出現,非常好地提高了森林資源覆蓋率,通過根系對土壤的固結作用,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降低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塵暴氣候以及水旱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極大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以往在不少亂砍濫伐地區,大量的土地裸露出來,長時間的風吹日曬都會導致土壤變干,會出現不同類型的沙塵天氣,在冬春季節會出現非常嚴重的自然環境問題,嚴重降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質量,不利于整體層面生態環境的維護,對我國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有著一定的影響。為此,各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退耕還林活動,在退耕還林的基礎上建設了許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科普基地等生態文化載體,通過宣傳標語、科普活動和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等方式,不斷向社會、向人民群眾宣傳森林的生態知識,讓人們在休憩、游玩的同時更加深入了解、認識生態公益林,提高生態保護意識,自覺主動投入到保護生態公益林的行列。例如:“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青山常在,為子孫造福”“讓天空永遠湛藍,讓綠蔭擁護家園”等等。通過加強森林的建設和保護將更好地造福人類,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通過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當地人民群眾認識到了以往粗放型發展理念的不足,深刻反思了傳統亂砍濫伐等錯誤行為,對新時期我們黨提倡的退耕還林等工作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加快新時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踐行都起到了非常有力的助推作用。
20世紀50年代后期,云南省是我國木材輸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云南省內森林覆蓋率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積量減少到9.1億立方米。主要是由于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步伐的不斷推進,人類過分看中眼前的經濟利益,不惜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需求,導致人類過度開采森林資源,資源不斷銳減,環境遭到破壞。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為動植物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適宜的生活條件,促進了生物的多樣性,食物鏈的豐富性。大自然在不受人類制約的情況下,逐漸達到平衡狀態,在長期的保護作用下,森林資源都將得到有效的儲藏和儲備。
2002年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補償標準,用經濟手段彌補退耕農戶帶來的損失和成本,保障山區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時,激勵退耕農戶對退耕還林地森林生態功能進行維護和保育,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目的。
在退耕還林的基礎上建設了許多野生動植物公園、休閑度假區、開設了各種旅游景點等。通過建設這些類型的景點,可以非常好地吸引外地游客來參觀旅游,可以為當地帶來不小的旅游收入。當地群眾可以在景區周邊擺攤等,在銷售各種旅游紀念品的同時,還增加了家庭收入,景區的增多,景區的發展,非常好地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再就業等問題。同時,當地的群眾可以非常好地享受這些景觀建設帶來的變化,對提高他們的生產生活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云南磨盤山國家森林公園、云南珠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云南西雙版納國家森林公園等等,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人們休閑、養生、度假的理想場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游客的觀光、游玩、衣食住行必定帶動當地旅游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例如,游客居住在當地有特色的民宿,使用當地的交通工具、購買當地食品、民族服飾等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當地居民經濟收入。同時,各行各業的發展,為當地民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當地民眾生活水平。
在我國現有的林區分布當中,云南省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云南是全國最為主要的三個林區之一,實際蘊含的森林資源總量非常大,內在的經營發展潛力相當高,對維護我國西南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都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當中,由于人們在歷史奮斗當中缺少基本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諸多林區的發展建設上,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亂砍濫伐等情況,雖然暫時性滿足了相關需求,但實際帶來的水土流失等情況卻非常嚴重。在云南省地區,各地分布的高山非常多,現有的土壤肥沃度不夠,是全國比較有名的水土流失省份。退耕還林工程對涵養水源,預防山地災害、保障下游區域生態安全和促進當地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云南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意義重大,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實現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重要措施。各級各部門要深刻認識退耕還林的重要性,確保將黨的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去,尤其是要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為契機,對以往退耕還林好的做法,寶貴經驗進行總結,做好后續退耕還林相關工作的深化落實,這樣才能在退耕還林中更好地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才能讓整個社會發展建設更好地推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