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飛
(河北省康保縣堪驗服務中心,河北 張家口 076650)
如今隨著經濟發展以及生產建設的需要,對于林業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高。所以當前不僅需要加強對林業資源的開發,還要促進其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病蟲害防治就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項內容。那么當前無公害防治技術有哪些,其價值與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正是本文所要敘述的內容。
林業資源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生產與發展的重要資源,與許多行業的建設與發展息息相關,并且在我國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于生產活動對林業資源的需求,曾一度給我國林業資源帶來了很大的破壞。近些年來,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大眾,都逐漸意識到了生態環保與資源節約的重要性,所以當前對于林業產業發展的策略是:既要盡可能地滿足社會生產活動的需求,也要重視林業生態環保理念,從而使我國有限的林業資源得到最為合理的應用。雖然從體量上來看,我國森林資源能夠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可支配森林資源卻遠低于世界平均值。所以在當前林業發展過程中,相關人員以及部門都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只有最大限度地減少病蟲害對當前林木資源的破壞,才能使我國林業產業向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對此,就需要基于林木生長的不同階段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策略,盡可能地減少病蟲害對我國林業生產的影響。同時,在實施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還需要始終堅持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的工作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林業產業得到良好的發展,促進其綜合利用效率的提升。下面是對林業無公害防治的價值分析:
當前林業無公害防治的相關措施,實際上是對綠色生態理念的全面落實,其宗旨就是在實現病蟲害防治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持原有的生態面貌。所以在實際的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也應當始終秉承保護生態環境系統的原則,通過借鑒已經認定可行的自然防治方式,對現有防治技術的不斷優化,以此來達到病蟲害防治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對此,有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應當不斷深化“預防、防控、 整理”三位一體方針,并加強對生態知識以及防治知識的學習,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來逐漸壯大當前林業病蟲害的隊伍,促進我國林業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在過去,由于人們對于環保理念并不重視,對資源節約以及綠色發展也缺乏正確的認識,所以在開展一系列林業防治工作時,常常會選擇見效比較快的化學藥物防治方法,并且還缺乏系統的防治體系。而正是由于化學藥物防治方法的使用,曾一度給我國林業資源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并且從成本投入上來看,也耗費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以及資源。而當前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提出與開展,除了能夠增強防治過程的生態環保性,加強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外,實際上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投入,無論是對于我國林業的健康發展,還是其經濟效益的提升,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環保觀念與生態意識的增強,我國森林覆蓋率每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增長,所以當前許多的森林實際上都是經過人工撫育的人工林,天然的林地資源占比是比較小的。正是因為如此,由于人工林的生態結構往往較為單一,在種植時也未能對樹種進行科學的搭配,從而導致其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較差,一旦出現病蟲害就會呈現很快地擴散。并且,從以往的例子中可以發現,許多病蟲害的發生實際上與農藥的不科學使用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一旦讓病蟲害產生了抗藥性,就會對后續的治理工作開展帶來很大的麻煩。而當前,無公害防治技術已成為主流,下面對其具體內容進行介紹:
在無公害防治技術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從源頭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著手:
2.1.1 在開展造林工程時,應當盡可能地使用混交林技術。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豐富林區樹種,而且還能豐富林業生態食物鏈,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預防,借助于自然生態食物鏈來避免林區出現大面積的病蟲害蔓延的情況。因此,在進行人工林種植的過程中,還應當提前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特征,尤其是原始生態食物鏈進行考察,并以此為根據選擇合適的苗木種類,實現因地制宜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從農林牧產業融合發展的角度著手,通過更大的生態食物鏈,構建更為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
2.1.2 在對現有的林業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還應當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對現有的管理體系不斷進行改進與完善。同時,還需要引進先進的林業管理理念與手段,通過一系列的防治技術從源頭上對病蟲害實現預防,以此來降低林業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以及所造成的損失,同時也盡可能地防止自然生態遭到破壞。
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以及林業資源的管理過程中,加強其撫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對此,在苗木的選擇上,就需要選擇本身就具備較好抗病蟲害能力的樹苗,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形情況以及土壤特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同時,還可以通過封山等措施來保護林區自然環境的穩定性,并適當地引進一些生物,構建更為穩定與和諧的自然生態食物鏈,豐富其物種的多樣性。在這一過程中,林區的管理人員還需要不斷完善現有的林區生態體系,并促進苗木抗病性的提高,在開展相關撫育工作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所規定的各項要求執行。除此之外,作為林業管理人員,還需要具備相當扎實的林業方面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十分強的工作責任感,確保定期對林區的情況進行巡查,并采集其中一些苗木的生長數據,從而對其生長狀況做到全面地了解與掌握。如果期間發現存在著一些病蟲害問題,則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避免其病蟲害的大范圍蔓延,盡可能地確保整個林區樹木的正常生長。在加強森林撫育管理的過程中,其林業技術人員還需要發揮出自身在技術監測方面的優勢,通過對林區內各因素的監測,對苗木制定科學的施肥計劃,從而使其生長過程中保持充足的營養供給。同時,還需要定期對林區內的雜草進行清理,并及時發現一些患病的枝葉,將其剪除干凈,避免其病害傳染給其他健康的樹木。下面是對加強森林撫育管理幾點具體措施的介紹:
2.2.1 定株撫育。所謂定株撫育,實際上指的就是基于林區內所現存樹種的特性、立地條件,針對性地對林地因病蟲害而死亡的樹木進行補植,并且在補植樹種的選擇上也有著特別的要求,比如需要盡可能地選擇與現有樹種形成互利生長或相容生長的樹種;再比如,根據合理密度伐除個別質量差、長勢弱或者已經感染病蟲的樹木。上述這些措施需要每年都進行一次,以達到對立木密度進行調整、增強樹勢、促進林木抗病能力提升的效果。
2.2.2 人工修枝。對樹木進行人工修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林區內的通風以及光照條件,這樣就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通常來說,人工修枝往往需要每年進行一次,具體時間為每年的秋季,主要針對的是一些病枝、死枝以及枯枝,通過將這些樹葉進行剪除,就能促進林區光照以及通風條件的提升,并對樹木的生長產生積極的影響。對于幼齡樹木來說,其修枝高度應當控制在樹高的1/3。在進行修枝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避免在雨季進行修枝。
2.2.3 割灌除草。在林木生長過程中,一些灌木往往會影響到其正常生長,所以就需要進行定期的清除。同時,在林木下層往往還會存在許多雜草,這就需要采用機械割除,以達到疏除林下空間,促進其下部空間通風,降低病蟲害發病概率的目的。通常來說,割灌除草一般需要在每年的6~7月進行。
2.2.4 剩余物清理。在進行人工修枝與割灌除草之后,還需要及時地將所清理的枯枝、割除的雜草與灌木進行處理,將其用最合適的方式運出,并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處理,以避免森林火災以及病蟲害的發生。
在對林業病蟲害進行無公害防治的過程中,其監測以及預警工作的開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實際上,一些病蟲害之所以會出現大范圍的蔓延,與其發病初期的忽視,以及監測預警工作不到位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病蟲害的治理固然十分關鍵,但是更需要轉變防治觀念,始終堅持以預防為主,通過建立監測預警系統,對病蟲害進行提前預防,及時處理。其中,林業病蟲害的發生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在建立監測預警體系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往年病蟲害有關數據的分析,做到對病蟲害發生的預測。同時,還需要與當地的氣象部門加強溝通與交流,及時獲取最新的天氣變化信息,然后根據天氣的變化,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進行調整。下面是對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進行優化的有關措施:
2.3.1在對林區病蟲害進行監測的過程中,需要對林區內的環境狀態做到全面地把控,對當地的氣候環境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關注林區內的溫度以及濕度的變化,并對其進行動態化的監控,對其實際的情況進行掌握與了解。
2.3.2 還需要加強對病蟲害發生原因的研究,這樣才能從中認識到林區內存在著哪些容易普遍發生的病蟲害,然后對其病蟲害種類、發病時間進行分析,然后根據這些規律,采取相應的辦法來對其進行預防,從而有效遏制其病蟲害的發生,并盡可能地減少其所造成的損失。
2.3.3 對于林區管理人員來說,還需要加強巡林工作的開展,對于自身的責任需要做到正確的認識。在巡林的過程中,要專注于土壤以及林區環境的變化,并做好相應的統計,從而對于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地解決。
2.4.1 物理防治措施。在應對當前林業病蟲害問題的過程中,借助于物理防治手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出較好的效果,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目前比較常用的物理病蟲害防治方法有四種,分別是誘殺法、調溫處理法、物理阻隔法及人工護理法,具體內容如下:首先是誘殺法,這種方法的原理主要是根據林區中常見蟲害類型的特點以及喜好,在其林區周邊種植一些能夠吸引這些害蟲的植物,從而達到誘殺的效果。或者是借助于許多蟲類的向光性,通過設置黑光燈,來達到誘殺害蟲的目的。其次則是調溫處理法,這種方法的原理也是根據這些害蟲的生長特性所制定的,通過對林區內的溫度、濕度進行科學的調控,讓其保持在不適宜害蟲生長的范圍內,以此來降低害蟲的存活率,這樣就能從根源上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遏制。最后是物理阻隔法,這種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是比較常見,主要是通過在樹木上刷白漆或捆扎薄膜的方式來達到阻隔病蟲害的效果,以此來達到對樹木進行保護的目的。此外,人工護理法在林區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也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的護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對苗木進行科學的選擇,以及對苗木的生長狀態進行定期的檢查。具體來說,在對苗木進行栽植之前,需要提前進行檢查與消毒,確保所栽植的苗木都是沒有攜帶病蟲害的;然后在其生長過程中,則需要對生長狀態進行定期的檢查,如果發現存在受病蟲害侵蝕的病葉以及病枝,需要及時進行修剪,通過這樣的護理方式來有效避免病蟲害的滋生與蔓延。
2.4.2 生物防治措施。在當前的無公害防治技術當中,生物防治技術是應用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主要是借助于生物之間的制約關系、食物鏈關系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降低其所造成的損失。與其他的方式手段相比,生物防治方法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不僅能夠保護林區的生態環境,而且所投入的防治成本也較低,能夠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完美統一,不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太大的污染,也不會影響到林業的經濟收入。如今,運用比較普遍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有微生物防治、鳥類治理、引進天敵等,具體內容如下:首先是微生物防治。這種防治手段主要指的是借助于病毒、細菌、真菌等,對一些病蟲害進行防治,讓這些細菌進入到病蟲體之內,然后吸收這些病蟲的養分,直到殺死宿主,以此來達到解決病蟲害問題的目的。以具體的例子來進行說明,比如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往往會遭受天牛與松毛蟲幼蟲的侵害,而借助于白僵真菌就能對這些病蟲害實現有效的防治;其次是鳥類治理。鳥類是蟲類食物鏈上的更高層,所以可以通過林業護理,創造出更適合于鳥類生長的生態環境,以此來達到吸引更多鳥類的效果,這樣一來就能消除一些藏在樹皮內的害蟲,從而達到無公害防治的效果。具體來說,通過啄木鳥就能有效消除隱匿很深的害蟲,從而促進樹木的正常生長;最后是引進天敵,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引入一些病蟲害天敵的方式來達到消滅病蟲害的效果。具體來說,天牛的天敵就是花絨寄甲蟲,其幼蟲通過寄生在天牛體內,吸食其營養的方式來消耗天牛,從而達到保護樹木不受侵害的目的。
綜上所述,雖然當前許多地方都逐漸著手于林地資源的恢復與重建,但是病蟲害所造成的危害依然需要得到重視。對此,需要建立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對病蟲害源頭的預防,同時,還需要借助于各種物理防治手段以及生物防治手段來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加強對林木的人工撫育與護理。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森林資源的流失,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