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蕾 郭希芹
(1.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蓼蘭鎮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山東 青島 266731;2.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蓼蘭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山東 青島 266731)
在諸多的造林方法中,播種、種植造林是最為常用的林業種植法。應用該種方法開展造林活動,需要注意的重要內容是造林種子的種植。換句話來講,是指在造林過程中,以種子播種的方式進行樹木種植。縱觀我國當前的常用造林法,可總結為機械化播種造林、人工播種、種子造林等。不同造林方法所適用的地域和范圍不同。為保證造林效果,林業工作者需按照林業種植的具體性和種植方法,對種植面積及種植規模進行合理分析和研究,以此確保播種造就的森林能夠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起到保護自然、調整生態平衡的作用。
大多數的林業工作者都使用植苗造林法進行造林。應用該種方法進行造林工作,需要林業工作者加強對樹苗培育的關注,并在種植過程中應用合理的方式進行樹苗栽培。在相關工作開始之前,進行樹苗前期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證樹苗的健康程度,做好對造林區域土壤情況的了解和自然環境的分析,才能保證樹苗在移栽過程中不會受環境影響而產生不良反應,這也是保證造林技術應用效果的重要方法。舉例說明,楊樹是我國極為常見的植苗造林品種,我們通常利用植苗種植的方式對楊樹進行栽種。植株栽種的過程需工作人員利用科學合理的栽種技術完成,并且在栽種完成后做好對植株成長的及時觀察和數量明確,以此為后期的養護管理提供數據依據。
因地制宜原則是造林綠化的重要原則,在進行綠化過程中,必須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生態環境、水文信息等,選擇合適的樹種,確保造林后,這些苗木可以成活。在實施造林綠化工程的時候,技術人員必須充分了解當地的氣象、溫度、光照、降水量等信息,并結合現有的生態環境與選擇樹種之間的關系,實現生態環境的平衡。因此,在植樹造林的時候,必須在合適的區域選擇相應的樹種,這樣可以提高樹苗成活率。
造林綠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擴大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在進行植樹造林過程中,不僅要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樹種,還要保護當地原有的植被,避免植樹選擇的樹種破壞當地原始植被的生態平衡,如果發生破壞情況就無法達到預期植樹造林的目的,還可能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我國很多地區處于內陸地區,氣候干旱、降雨量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多為暴雨,地面植被少,容易被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
內蒙古、西藏等地區以高原地貌為主,但是內蒙古境內嫩江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黃河南岸平原等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產區,而高原與平原交接地區多丘陵和山地,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內蒙古地區的降雨量較少,常年干旱少雨,土壤中的水分較少,而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直接影響到苗木的成活率。在植樹造林時,要適當增加山區的蓄水能力,在土地貧瘠地方種植雜草或者灌木。
為保證苗木種子出芽率,可采取風力選種、漂洗選種和人工選種等措施,對苗木種子進行清潔,清除飽滿性較差、品質不達標的種子,同時為降低種苗出芽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可通過高溫、紫外線消毒及拌種(采用合適的殺蟲劑或殺菌劑進行一定濃度的稀釋后,覆蓋在林木種子表面,形成包衣)的方式,殺滅種子中潛藏的寄生蟲及病原菌。在選種和種子消毒后,依據苗木品種將種子浸泡在40℃溫水中8h進行溫水催芽或熱水催芽(將種子浸泡在80℃溫水中,篩選未膨脹的種子,反復多次),在苗木播種前進行催芽處理。
苗圃土壤類型和養分含量是苗木茁壯生長的基礎。第一,應選擇地勢相對平坦,以輕質或砂質土壤為主,陽光充足的地點作為育苗苗圃;第二,在苗木種子播種或種苗移栽前一年的夏天進行土壤深耕、晾曬工作;在播種前進行土壤的再次翻耕及平地工作;第三,對苗圃土壤的墑情(溫度、濕度、pH值)及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指標進行檢測,根據苗木種類,施加有機肥、化學肥料及有益微生物菌。
對苗木種子的播種,首先,是對播種時機的合理選擇,要考慮到該地區播種季節,通過對自然氣候的觀察與監測,明確該地區的自然情況,避免因過早對種子的播種而影響種子的發芽率,也不能錯過播種時間,影響苗木的正常發育。其次,是對播種溫度的控制,如果在種植時間內,該地區的自然溫度比較低,就需要施用有機肥,可逐漸提高土壤溫度。如果是在高溫環境下進行播種,要做灌溉、遮蔽等工作,避免損壞種子。最后,在規定的種植時間內,部分地區會面臨著風沙天氣、持續高溫等問題,為避免種子水分不足,還需要對其進行適當地灌溉,確保種子穩定生長。
在中國推廣森林培育技術過程中,使用互聯網+可以鼓勵中國林業科學的發展,并確保林業在技術上的進步。利用“互聯網+”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森林培育技術進步水平,實現科技與林業發展的融合,而且可以促進林業發展,提高生活水平,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整合“互聯網+”技術和推廣森林培育技術之后,它不僅可以實現林業科學技術的改革,而且可以使用電視平臺擴展森林培育技術學習途徑。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促進森林培育技術,林業工作人員不但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等學習森林培育技術,也可以發布森林培育技術發展的相關思想和需求,使研發人員可以根據相關需求進行技術調整以擴展森林培育技術發展途徑。使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林業工作人員與專家之間的網絡通信。在林業發展中,林業工作人員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使用“互聯網+”技術在線聯系專家,并及時與相關問題專家溝通,以確保林業生產的科學性和促進農產品的進步以擴展森林培育技術交流途徑。
苗木移栽時間一般以春天為宜(3月中下旬或4月中上旬),此時雨水較多、氣候條件相對適宜,比較適合苗木移栽后的成活和生長。在苗木苗期生長過程中應采取以下措施保證苗木健壯:第一,保證營養及時、合理、有效供應,在苗木移栽后,要為不同生長階段的林木提供養分,合理供應比例適宜的氮、磷、鉀肥料及微量元素肥料,在施肥過程中避免肥料的過量使用,導致枝葉“瘋長”。第二,在苗木移栽過程前,要進行合理地修剪,修整病枝、枯枝,選擇合適的藥劑涂抹切口處,以避免其他病原菌的侵染,如果苗木移栽的距離相對較遠,則要依據苗木種類對根系進行浸泡,浸泡時間依據苗木品種、大小、生長狀態來決定,以保證苗木在移栽前對水分的需求,確保林木樹苗在移栽后可以茁壯生長。在苗木生長期間,要加強病蟲害的監測及防治工作:4.2.1采用昆蟲性信息素誘捕器對美國白蛾、舞毒蛾、松墨天牛等檢疫類害蟲進行監測;4.2.2采用太陽能捕蟲燈、黃板對林業鞘翅目、鱗翅目及蚜蟲進行定期的監測和誘捕;4.2.3林業植保人員要對苗木進行定期檢查,一旦發現相關病蟲害,要及時上報,并采用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及化學防治技術對其進行防治,避免病蟲害爆發,對苗木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苗木移植開始前應從整體層面對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操作方案和注意要點進行研究與規劃,例如苗木的起苗流程、保護措施、運輸路線、栽種方案和撫育管理計劃等。
5.1.1 在起苗環節,工作人員需要注意保持苗木的完整性,特別是苗木的根系,盡量避免起苗和運輸過程中出現苗木樹干劃傷和根系損壞等情況。
5.1.2 在苗木運輸路線的規劃方面,除了需要盡量挑選苗圃與造林區域之間距離較近且路況較好的路線,并委派專人對苗木運輸路線進行實地考察以外,還需要做好相應的苗木防護措施,避免運輸環節對苗木造成過大的影響。
5.1.3 在完成苗木的移植作業后,相關工作人員還應根據環境和土壤條件等相關因素,及時采取相應的保溫、灌溉和追肥等林地管理措施。
5.1.4 完成苗木的移植工作后,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對苗木的存活情況和實際生長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和記錄,從而對苗木補種甚至重造方案進行研究和規劃,確保造林實際效果能夠達到預期目標。
目前較為常用的苗木種子處理方法包括浸種法、去蠟去油法、破皮法和層積法等,需要根據苗木種子特性進行合理選用。
5.2.1 浸種法適用于大多數苗木種子的催芽處理,如榆樹、柳樹、側柏和刺槐等,但不同類型的苗木種子在水溫選用和浸泡時間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對于榆樹、柳樹等苗木種子,只需要將種子放入溫水中緩慢攪拌、均勻濕潤即可。但側柏、刺槐等種皮較厚的苗木種子,則需要將種子浸入45℃的溫水中浸泡4d左右,直至1/3左右的種子膨脹咧嘴后方可準備進行播種。
5.2.2 去蠟去油法主要是用于處理部分表面有蠟質或油脂的苗木種子,例如漆樹和烏桕樹等,其方法主要是使用混有堿面的熱水或混有草木灰的熱水浸泡苗木種子,在熱水冷卻后通過搓揉等方式將種子表層的蠟質和油脂去除,再將種子從水中取出,攤鋪在通風陰涼處并用覆蓋物遮蓋,直至1/3種子咧嘴即可準備進行播種。
5.2.3 層積法主要是針對部分休眠期較長的苗木種子,例如松柏、銀杏等,其方法主要是在土壤溫度5℃左右時挖掘催芽坑,然后將洗凈的濕沙與苗木種子分層攤鋪在催芽坑內,并在催芽坑上部覆蓋沙土,直至苗木種子表現出萌芽特征時取出進行播種。使用層積法時工作人員應注意做好催芽坑巡視和濕沙水分保持工作,避免因水分缺失而對苗木種子催芽效果帶來影響。
對造林規格和苗木移栽密度進行科學規劃,是保證苗木生長效果和提高造林成效的關鍵環節之一,這需要綜合考量造林區域土壤肥力、苗木品種、苗木生長習性和造林要求等各方面因素,從而對苗木移栽密度進行確定。目前使用范圍較廣的造林移栽標準是大型林木移栽間距120cm、小型林木移栽間距40cm,除此之外,針對部分特殊造林項目則需要根據設計要求、苗木品種等因素進行合理調整。
5.4.1 清理造林地。在正式開始植樹造林工作前,相關工作人員應當提前做好必要的林地清理工作,確保林地保持整潔,為接下來的工作進行鋪墊。工作人員應當使用采伐的方式,將其中枯枝落葉等雜物全部清除,注意對造林地中的灌木與雜草的清理,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前國內造林地清理的方式多樣,主要以塊狀清理、綜合清理、袋裝清理3種方式為主,同時也可通過人工或機械方式清理雜物;若選擇機械處理方式,則應使用推土機、切碎機等設備徹底清理林地,然后再讓相關工作人員做好后期的清理,確保林地的清潔度。
5.4.2 割除法。割除法是一種以人工割除和機械割除為主的林地清理方法。如果在清理過程中選擇使用機械清理的方式,通常會使用割灌機、切割機等設備進行清理工作。相較于傳統的人工處理方式,割除法能夠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雜物,大大縮短作業時間;但該方法使用成本較高,且部分地區由于自身情況的特殊性,無法完全實現機械作業,需要輔以適當的人工作業,使得作業成本上升,會影響整個作業進度。
5.4.3 化學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化學藥物進行造林整地的技術方法。在造林地中,通過噴灑藥物的方式,及時將雜草處理干凈,擴大造林空間,實現優化林地環境的目的。該方法在技術操作方面要求不高,且整地效率高、資金投入少。但在使用化學法后,造林地中會殘留一些有害物質,既會影響到林地內其他樹木的生長,又會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因此,必須要謹慎使用該方法。
5.5 建立綜合的森林培育技術擴展計劃。如果使用“互聯網+”技術來擴展森林培育技術,則有必要根據當前社區發展狀況制定綜合的森林培育技術發展計劃。通過建立一體化計劃,可以建立一個集成的平臺,同時,工作人員可以在平臺上查看和處理信息,這可以為解決森林培育技術推廣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植樹造林是我國治理風沙和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對改善脆弱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植樹造林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林業工程技術,提高造林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