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
(中央農業廣播學校臨洮縣分校,甘肅 臨洮 730500)
洮河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從臨洮縣內9個鄉(鎮)穿過,流經115 km,水質優良沒有污染,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系。洮河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92萬hm2,有洮河大型灌區和東峪溝、紅旗2個萬畝灌區,現代農牧業發展條件優越。洮河兩岸谷地平坦,土壤條件優良,河兩岸有1300多hm2灘涂地可供開發利用。
近年來,臨洮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其成為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體系已經初步構建成型。2020年發展特色產業發展蔬菜1.12萬hm2、百合0.38萬hm2、馬鈴薯4.01萬hm2、中藥材1.19萬hm2,牛養殖8.1萬頭,羊養殖35.6萬只,花木林果0.69萬hm2,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調整,使得種養殖規模擴大,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提升明顯。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產量產值也有了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不僅對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也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一是形成“馬鈴薯、中藥材、蔬菜、百合、畜草養殖、花木林果”六大優勢產業,培育出一大批特色優質農產品,農業結構深刻調整,質量效益明顯提升。二是構建起生產組織體系,實現龍頭企業對合作社、貧困村的全覆蓋,全縣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從零散狀、碎片化到成鏈條、成體系的巨大變化。三是構建起投入保障體系,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和金融優先服務的重頭,使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撐更加堅實。四是構建起產銷對接體系,組建六大特色產業產銷協會,建設區域性農產品交易市場和產地集散中心,開發了“臨洮珍好”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注冊“貂蟬”“嬋香源”等蔬菜商標29個,“臨洮馬鈴薯”獲得地理標志產品,形成從產地到終端的市場網絡。五是構建起風險防范體系,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即貧困戶、種養殖產業、自然災害以及市場風險全覆蓋,為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兜起了“安全網”。
臨洮縣農業長期以來處于小而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層次,經過近年來不懈努力,臨洮縣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水平逐步提高,全縣11.84多萬農戶已經嵌入產業鏈條,提升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水平空間廣闊,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后勁十足。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一些大型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在縣內布局落地。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產業要素流動更加通暢,將進一步助推擴大農業優勢適生區覆蓋面、拓寬特色產業種養規模,產業的發展有了更大的科技支撐,農產品產能和產值也會有很大的增長。
隨著國內消費水平不斷升級以及消費者對天然有機、綠色生態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臨洮縣生產的高原夏菜營養豐富、色澤鮮亮、菜香濃郁、口味純正、口感甜脆,色、形、味俱佳,彌補了南方和東部地區蔬菜供應的缺口,具有良好的上市檔期和穩定的消費群體,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馬鈴薯、百合在南方市場也占據了一定的空間,臨洮縣農產品在全國市場的占有份額將進一步擴大。同時,經過近年來持續推廣營銷,區域公眾品牌“臨洮珍好”農產品的影響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廣大消費者越來越認可安全、品質高的農產品,銷售規模不斷攀升,價格持續上漲,臨洮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效益預期還將較大幅度提升。
近年來,臨洮縣緊緊圍繞定西市現代種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馬鈴薯、中藥材、優良畜種和林木花卉發展壯大。2020年全縣生產馬鈴薯原原種2000萬粒,原種和一級種21.6萬多t,馬鈴薯種薯產值約1.5億元,種薯儲藏能力22萬t。全縣中藥材種植除紅旗鄉外,在其余17個鄉(鎮)均有不同規模種植,其中種子種苗繁育面積11.67萬hm2。全縣各類花木種植面積達4666.67 hm2,其中苗木4000 hm2,花卉666.67 hm2。現有縣級花卉研究院1個,花木商會、花木協會和牡丹芍藥協會各1個。全縣已建成各類省級種畜禽場15個,年供各類種畜禽19萬頭(只)。其中,種牛場4個,存欄種牛0.56萬頭,年繁育合格后備種牛1.5萬頭,年產優質肉牛凍精3萬支;種羊場5個,存欄種羊0.85萬只,年供合格種羊約2.5萬只;種豬場5個,種豬存欄2.12萬頭,年供合格種豬約5萬頭;種雞場1個,存欄種雞6.5萬只,年供合格良種雞苗約10萬只。已建成黃牛凍配改良站點28個,綿羊人工授精站點15個,年凍配改良黃牛3.08萬頭,雜交改良綿羊10.2萬只,雜交授配母豬2.66萬頭,推廣良種雞150萬只。另外,隨著全縣百合、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種球、種苗供應能力有所提升。
一是種業發展基礎良好。臨洮縣境內光熱資源充足、氣候干燥、環境容量大、飼草料資源豐富、自然隔離條件好,種質資源豐富,是各類農作物和畜禽種業發展的天然優質區域,屬全國首批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定西馬鈴薯”等地理商標的認定和推廣應用,顯著提升了基地品牌效益和影響力;臨洮大麗花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為花木育種提供了特有的遺傳育種資源。二是種業市場需求潛力大。馬鈴薯是我國種植面積較大、需求和增產潛力最大的糧食作物,隨著精準農業發展對種子質量特別是種子發芽率和活力提出的更高要求,甘肅制種基地優勢地位進一步凸顯。臨洮縣畜牧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牛羊豬雞等產業三年倍增計劃的實施,對畜禽良種生產供應能力從質量和數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發展空間。三是種業發展環境日趨優化。《種子法》《畜牧法》的修訂實施,推動配套規章和地方法規不斷完善,種業市場監管方式不斷創新,監督執法進一步強化,已構建了涵蓋全產業鏈的法制體系和開放背景下的產業保障制度,市場秩序明顯改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種業區域布局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和種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為臨洮縣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圍繞甘肅省打造甘肅區域特色現代種業和定西市馬鈴薯良種基地目標,以馬鈴薯、中藥材、優良畜種和林木花卉4個領域為重點同步蔬菜、百合產業發展,增強種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將生產與新品種的研發有機融合,培育現代種業體系。到2023年,全縣建成馬鈴薯原種、一級種繁育基地7656 hm2左右,生產原原種2000萬粒;中藥材種苗繁育面積11.67萬hm2;各類花木苗木繁育達到0.4萬hm2;各類種畜禽場達到25個,其中種牛場6個,種羊場8個,種豬場9個,種雞場2個,年提供各類種畜禽28萬頭(只、羽)。全縣現代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影響力明顯提升。
以東北部高寒冷涼區的上營、站灘、漫洼、連兒灣4個鄉(鎮)為主,推行種薯質量認定制度,提高種薯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建立脫毒種薯繁育區,建成原種、一級種繁育基地7656 hm2左右,生產脫毒種薯23萬t以上。以辛店鎮、站灘鄉為主建成原原種繁育基地5.33 hm2,生產原原種2000萬粒以上。
為進一步提升臨洮縣畜禽良種化程度,在肉羊產業上主推“20+1”養殖模式及以薩寒、杜湖為主的雜交改良技術;在肉牛產業上主推3頭基礎母牛養殖模式及以西門塔爾為主的凍配改良技術;在生豬產業上主推500頭以上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及美系、丹系杜長大為主的三元雜交商品仔豬繁育技術。實行“山繁川育”和“異地育肥”,突出品種改良和規模擴張2個重點,突出抓好良種繁育、標準生產、市場流通、企業引進、品牌建設、風險防控等重點工作,加快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把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作為種業工作的方向和重點。
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總要求,以洮河川坪區洮陽、八里鋪、南屏、衙下現有花木林果發展優勢區為主產區,重點發展紫斑牡丹、芍藥、大麗花、園林綠化景觀苗木,并建立紫斑牡丹、芍藥、大麗花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當地優質珍稀品種資源,適當引進國際國內優良品種。
依據臨洮縣氣候資源、立地條件等區域特點,以東北部窯店、龍門、南部玉井、北部八里鋪、東部站灘、洮陽、北部新添、峽口、中鋪為中心區域發展黨參種苗繁育;以東南部康家集、北部上營、辛店、南部南屏鎮為中心區域發展當歸種苗繁育;以東北部連兒灣鄉為中心區域發展優質黃芪標準化育苗。
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投入不足,主體分散,資源存量少、質量低,有近80%~90%的花木種質資源尚未得到收集保護,近98%的只能常溫臨時保存。品種選育工作對于新種質、新基因有了新的需求,目前對于現存的種質資源還不能鑒定精準,對于新基因的發現發掘也顯得不夠,資源優勢還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地方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基礎薄弱,大多數地方品種未建立保種場、保護區,尚未形成以開發促保供的良性循環模式。
現有的1家種子企業工作方式方法單一,育種機構和育種人員暫時還沒有設立,科研經費、資源投入不足,還沒有足夠的能力開展新品種研發工作,企業受全國種業市場波動影響較大。畜禽種業企業“重引種、輕育種,重繁殖、輕選育”,尚未形成市場普遍認可、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種業品牌。
已建成的馬鈴薯繁育基地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問題,投入少、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不高,未形成集約化生產的態勢。畜禽良種繁育尚未形成“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的寶塔式繁育體系,畜禽品種“育、繁、推、用”銜接不緊密,種畜禽場重復建設與空缺斷層并存,種畜禽生產過剩與緊缺同在,供給模式各自為政,缺乏優秀遺傳資源供給共享機制。
一是提升中藥材優質種苗繁供水平。按照品種布局,分區域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集成技術規范,開展中藥材提純復壯、新品種引進和繁育,提升優良種子種苗供應水平。二是大力發展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提高基地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將種薯基地建設優先納入重點建設內容,改造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0.07萬hm2,推廣節水、節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三是建立制種基地輪作機制,制定輪作計劃,有序開展地力培肥和土壤養護,解決目前制種基地連作障礙嚴重的問題。
一是加大中藥材品種創新能力。加大科研聯合攻關力度,加快推進道地性強、藥效明顯、質量穩定的新品種擴繁。二是打造2個蘭花系列花卉標準化擴繁中心,即新添三易農業科技公司和臥龍文德蘭農業科技公司蘭花系列花卉標準化組培生產銷售中心。三是建成3個花卉種質資源庫,即依托興望牡丹公司在洮陽鎮車劉家村和東山建成紫斑牡丹國家種質資源庫;依托狄道鄉韻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在洮陽鎮雙聯村建設紫斑牡丹種質資源庫;依托大麗花繁育中心、易壽天成農業科技公司等企業在玉井鎮白塔村、南屏鎮南屏村等地建成大麗花、芍藥種質資源庫。
一是小麥、馬鈴薯重點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開展小麥、馬鈴薯育種技術研究和新品種選育、苗頭品種測試、品種展示示范。二是主要農作物品種區試體系和展示評價體系建設23個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開展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三是甘肅省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在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對馬鈴薯種薯生產進行系統化、流程化、數據化的管理,建立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有效規范種子(薯)生產;構建農田生態環境監測網,對生產進行精準化、可視化管理;建立種子(薯)產銷一體化平臺,對全產業鏈進行全程追蹤和溯源。在重點基地企業建立生產監測點,建立種子市場觀察點信息采集點。建設基地物聯網,系統設計、開發,購買及安裝物聯網設備,并開展設備維護及系統培訓。建立并完善追溯管理信息體系,建立種子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的可追溯平臺及系統培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