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武
(甘肅省莊浪縣自然資源局,甘肅 莊浪 744699)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顯現出的問題越來越多,尤其是土地問題更加突出,農地轉用、農地征用以及城市擴張等造成農村土地被占用,城鄉發展矛盾逐步顯現[1]。基于此,國家提出了城鄉統籌發展概念,目的在于以發展的眼光和統籌的思路進行城鄉規劃建設、城鄉產業發展以及城鄉管理等,解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發展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統籌發展被提升到了突出位置,發展進程不斷加快;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2]。土地作為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最關鍵的要素,將土地問題納入城鄉統籌發展中通盤考慮,做好土地資源管理與利用工作,可有效解決農村人口遷移、耕地資源保護、建設用地存量挖潛等一系列問題。
城鄉統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是將城市和農村發展相結合,形成工業和農業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統籌解決城市和農村問題[3]。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是合理配置城鄉資源,核心是通過城鄉統籌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目的是更好地發展城鄉經濟社會。當前城鄉統籌規劃發展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城市總體規劃,二是土地利用規劃,三是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四是城鄉社會發展規劃[4]。土地管理是政府部門為了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技術手段等,對土地資源進行統籌并加以合理利用,從而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活動。土地利用規劃是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解決和處理好城鄉關系,是做好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城鄉統籌的目的是為了縮小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以科學發展為出發點,以人為本,通過協調發展,最終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5]。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能夠很好地促進城鄉發展的進度和質量,因此,相關部門應結合城鄉發展實際,完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推動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確保城鄉統籌發展順利推進。
土地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既具有促進作用,又具有阻礙作用,主要區別在于土地的規劃利用是否合理。合理規劃利用土地,能夠有效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若規劃不合理,會導致土地資源浪費,造成發展困難。《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任何用途的土地使用,必須經過依法批準。目前由于城鄉“二元”分治的影響以及城鄉土地管理方式的區別,導致城鄉統籌發展監督機制不完善,大多規劃缺乏全盤考慮,或者出現部分規劃無法執行的情況[6]。例如,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部分城鄉結合地帶的土地被不規范占用、濫用等行為較為嚴重;一些農村集體土地未按要求辦理相關審批手續,直接開發建設,或者由村民私自搭蓋違章建筑;有些土地流轉不合理,或者未按照流轉要求進行流轉,農民利益嚴重受損。因此,土地的不合理規劃及審批,導致土地占用開發混亂,生態承載力減弱,難以發揮經濟效益,阻礙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城鄉統籌發展下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還不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等法律法規不完整,有些土地的所有權不清晰,土地利用方式混亂,城鄉結合發展后的垂直管理體系不完善,城鎮用地違規占用農村土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危害了農村集體利益和農民利益,制約了土地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7]。我國法律規定,所有農村土地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了法律明確規定的以外,都屬于集體所有。但在具體歸屬上依然缺乏明確的制度,導致歸屬權存在不確定性,比如農村土地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但沒有明確所有權構成要素和運行原則,因此難以保障農民的個人利益。此外,對于集體所有的土地,在集體經營上,法律沒有明確界定所屬利益,導致集體經濟影響農戶個人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而留在農村的大多為老人和小孩,無力承擔大量的農事操作,導致農田撂荒、農用地荒廢等現象非常突出,大量土地閑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土地利用率。此外,我國農業占地面積雖然較廣,但多數地區農業發展規劃不到位,土地未能充分利用,加之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轉型發展很難,導致農業收益很低。同時,由于農村土地利用未能與城鎮發展相結合,農村基礎設施普遍落后,導致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再者,許多農戶經營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
土地作為農民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和生存載體,對農民的生產生活至關重要。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部分農村土地被征收,但由于土地征收不是市場行為,因此一旦被征收,再無法還原為集體土地,加之征地補償機制不完善,大多補償是一次性的,所以對農村來說,土地一旦被征收,意味著后續再無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民的土地被征收以后,往往會出現“因失地而致貧”現象[8]。
與城市土地相比,農村建設占地要少很多,土地利用率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不當,土地利用觀念落后,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所以在城鄉統籌發展下,做好土地利用管理工作,解決土地利用問題,可有效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進而促進農村經濟更好發展。
土地利用規劃是保證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前提,通過合理規劃土地,可以控制土地使用總量,配置使用規模,規范土地流轉市場[9]。因此,為提高土地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土地管理單位要注重土地發展建設規劃,依據不同土地屬性,合理劃分功能區,優化土地結構,統籌做好建設用地、農業用地及城鎮化發展用地等規劃,在開發時也要重視環境問題;科學制定方案,通過協調不同功能區的土地,促進城鄉共同發展。例如,在農村土地征集過程中,將部分土地投入到農業建設和城鄉生態環境規劃上,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問題,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效益。此外,要科學規劃、合理流轉土地,努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堅決禁止土地不規范占用等行為,尤其是規模較大的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更應該合理規劃和調控流轉總量,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防止因規劃不當被大量轉為建設用地。
針對當前城鄉統籌發展土地利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問題,相關單位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明確土地產權及土地承包、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完善所有制權限,使其更加科學和可操作。面對土地利用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糾紛和問題,要明確土地所有者及轉讓權的條件規定,對通過政府行為征集的土地,要明確補償方案,嚴格執行補償制度;堅決禁止亂占濫用土地行為,對于無法處理的,運用法律途徑解決;對經營性的土地,要明確土地主體作用,對于農村閑置宅基地及其他土地的流轉,要有合理的流轉程序。
對于農村地區,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幫助農民開發利用土地,如引進先進技術和成果,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農民收入;此外,要明晰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分清村、組集體產權,保障農民基本利益,在明確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后,要進一步明確村民對集體土地產權的有效控制,以便更合理的配置土地,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10]。同時,還可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解決土地利用管理問題。對于農村集體土地的流轉或征用,應遵循市場公平交易原則,土地流轉或征用的收益應按性質分配給村集體;因土地性質變化或土地用途改變而使土地收益增加的,應該按照平均分配原則,根據比例調整。
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不僅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還能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害。土地管理部門應出臺相關法規政策,嚴格區分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土地的用地類型,對公益性建設用地應明確用地名錄,如果為經營性用地,則不能通過征用獲得。對于城市規劃區以外的建設土地,除了政府參與外,還應允許村民或村集體開發經營。同時,也可創新征地方式,通過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以合法手段獲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通過該市場進行公平交易。在征地方式上,應摒棄繁瑣復雜的程序,逐步調整優化征地方式,同時適當增加農民的參與權,最大限度維護農民利益。
土地既是社會生產力的源泉,也是社會生產力的構成,集中解決當前城鄉統籌發展中土地利用管理問題,對保障城鄉農民生產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我國當前土地利用管理現狀來看,進一步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在土地開發方面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方能解決土地利用矛盾,有效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