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閆亞坤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體育部 四川廣漢 618307)
新時期背景下,“終身體育”逐漸成為我國體育教育工作的核心思想。作為我國重要的教育機構,高等院校想要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必然要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指導,對傳統體育教學進行改革。因此,全面了解“終身體育”的內涵和特征,總結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探索針對性的改革對策,對于推動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發展以及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
廣延性、開放性、民主性、整體性、多重性是終身體育的5個主要特征[1]。
廣延性指的是終身體育的教育對象、教育時限、任務目標、部門機構、結構體系具有廣泛性特征。例如,任務目標可以是體育知識學習、體育技能提升、體育娛樂與鑒賞等;教育對象可以是學齡前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甚至殘障人士;結構體系則可以包括家庭體育、學校體育、民間組織體育等;部門機構可以是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行業體協、運動俱樂部等;教育時限可以是學前教育、學中教育或學后教育,包含從生至死的各個年齡階段[2]。
整體性指的是以體育運動場館和健身設施為物質基礎,各體育部門機構緊密合作,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將終身體育視為一個大系統,則學前體育、學校體育、學校后體育為3 個子系統,任何一個子系統的變化都會對大系統產生影響,為最大化發揮終身體育大系統的整體性功能,應遵循“突出學校體育、分散社會體育、帶動幼兒體育、加強家庭體育”的基本性原則,對各分項系統進行優化組合[3]。
民主性指的是終身體育,是國民體育,與其相關的各項制度、法規、措施都應符合國民的客觀需求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能夠體現出廣泛的民主性以及激發起強烈的參與意識。同時,民主性還體現在終身體育應以自愿自覺為基礎,人人都享有自由、平等的體育活動機會和體育場地、設施使用權力[4]。
開放性指的是終身體育思想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體育逐漸滲透到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領域,成為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構成元素。同時,人們逐漸將終身體育思想政策化、措施化,通過具體的實踐措施,使體育的德育、智育、文化、經濟等多元化功能,在各個行業領域中得以凸顯。
多重性指的是終身體育具有多維化的目標和形式,強調體育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受經濟、文化、地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國人的身體素質、體育觀念、體育習慣存在多種差異,因此,終身體育應具備多重性特征,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體育需求[5]。
重視體育技能教學,忽視體育理論傳授,是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師生不能從理論層面清晰地認識到體育對未來生活和成長的重要作用,不能對體育運動產生全面的認知,一方面會導致體育教學敷衍了事,學生無法從體育教學中體會到樂趣,自然難以從內心深處產生終身體育意識;另一方面使得大學生僅重視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層面的鍛煉,而忽視持續性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的培養,從而影響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6]。
時代的發展使得現代體育教學更具多樣性,其內容已經涵蓋了塑形健身、休閑娛樂、團隊競技等多個領域。然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仍以田徑、球類等傳統的競技性項目為主,缺乏創新性、趣味性和多樣性。體育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的脫離,導致學生難以對體育教學產生新鮮感和參與感,不僅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率,還難以讓學生對體育產生全面的認知,從而嚴重抑制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終身體育”是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指導思想。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全民健身計劃中的重要環節,必然要以“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為核心,對現有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模式進行改革,實現學生體育技能和體育意識的雙重培養,為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奠定堅實基礎。
從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層面看,終身體育教育思想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應更加生活化。結合“終身體育”的內涵與特征,高校體育教師應明確,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并不是培養具有較高體育競技能力的專業運動員,而是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使學生學會利用體育鍛煉的方式,保持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2個措施,將“終身體育”思想融入教學內容改革工作中。第一,從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出發,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教學內容。例如,針對女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愛好和身體特征,可以增加瑜伽、形體訓練、搏擊操等教學內容;針對男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愛好和身體特征,可以增加健身、搏擊、跑酷等教學內容。通過引入不同群體學生喜愛的現代體育項目,不僅能夠豐富高校體育教學的多樣性,提升體育學科整體教學水平,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作用,使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鍛煉,幫助學生逐漸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第二,強化體育教學內容與社會體育間的聯系。學校和教師應定期深入社會,充分了解當地社會體育的發展狀態,如體育場地和設施情況、民間最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當地特色體育娛樂項目等,結合收集到的社會體育信息,針對性地增加特色教學內容,這樣既能夠確保學生走入社會后,在校學習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有可用空間,又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過渡,為“終身體育”意識形成,奠定良好基礎[7]。
從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層面看,基于“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高校體育教師應以“終身體育思想”和“學生體育興趣”為核心,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制定特色化教學模式,通過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最大化調動大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的同時,實現知識技能教育和意識習慣培養雙重體育教學目標。例如,可以用“分層教學模式”代替傳統的“統一化教學模式”,通過性別、身體素質、興趣愛好、特點專長等因素,將具備相同體育運動條件或需求的學生進行系統劃分,再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授課。上述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能夠最大化利用教學資源,還能夠使每位學生清晰地感受到個人的成長,從而對自身體育前景產生良好的自信心,逐漸培養良好的長期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8]。
在“終身體育”視域下,我國高校不僅要將“終身體育”思想與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緊密融合,積極轉變和優化教學內容與模式,還要以“終身體育教育”為目標,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將“終身體育”思想貫穿于每個體育教學環節中,使短期效益化體育技能鍛煉轉變為長期效益化體育素養培養,從而引導學生逐漸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做好以下3項工作。第一,加強學生體育興趣培養。濃厚的體育興趣是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的必要條件,而高校體育教學則是激發大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重要途徑。因此,強化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應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首要內容。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以“終身體育教育”為目標,通過引入信息技術、開展豐富活動、創新教學方法等手段,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理實結合”的過程中,深入體會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實現體育技能和體育素養的全面提升,從而自主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第二,加強學生鍛煉動機激發。動機是推動成年人從事某項活動的主要內動力,在體育領域,動機是個體主動參與體育活動、長期保持體育鍛煉的重要內動力,因此,激發學生鍛煉動機對于“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尤為重要。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緊密圍繞“終身體育教育”這一目標,加強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的激發。例如,通過課上觀察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所有學生的鍛煉動機情況進行了解,利用“養生保健”“美體塑性”“專項體育”等教學內容的講解,從學生需求的層面入手,使每個學生的鍛煉動機得到激發。在此基礎上,以“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為目標,定期開展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如開展“魅力校園”塑形健身活動,要求學生在3 個月內每天堅持塑形健身鍛煉,并通過拍照或拍短視頻的方式進行“打卡”,3 個月后,通過鍛煉效果評選出“班級最具魅力男生/女生”。通過參與活動,學生能夠從體育鍛煉中體會到成就感和喜悅感,從而產生強烈的體育鍛煉動機,進而在活動后仍堅持進行體育鍛煉,逐漸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第三,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環境對人的思想和習慣能夠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對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至關重要[9]。高校應以“終身體育教育”為改革目標,從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體育文化宣傳2個層面,加強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核心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工作,如積極更新體育設施、合理規劃體育場地、定期組織校園體育活動、懸掛“終身體育”宣傳標語或圖片等。通過從“軟件”和“硬件”2個層面出發,營造出濃郁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使學生在環境的影響下,潛移默化地產生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從而實現“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10]。
“終身意識淡薄”和“教學內容單一”是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面臨的主要困境,這就需要高校及教師能夠深入了解“終身體育”的內涵與特征,將“終身體育”觀念與教學改革相融合,以“終身體育教育”為目標,通過豐富課程內容、開展校園活動、加強體育文化建設等多種對策,提升改革的有效性,實現體育教學水平和效果的提升,以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