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喬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路徑之一。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和歷史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該文首先以民族傳統體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為關鍵詞,查閱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對民族傳統體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和內涵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其次,探討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廣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
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內,一個或多個民族內傳承的體育活動的總稱。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健身性、娛樂性、互動性等特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廣,主要經歷了主動推廣階段、社會認可階段、自信推廣階段3個階段。
主動推廣階段(1978—199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我國從經濟、政治、文化、體育、藝術等層面深刻反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后期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自此之后,各種民族傳統體育賽事頻頻舉辦,尤其是民運會的定期舉辦,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與發展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認可推廣階段(2000—2011年)。主動推廣階段所取得的成績,使越來越多的群體參與到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中,有利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在我國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學校體育課程,學生參與其中,擴大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廣度與深度。北京奧運會增設武術項目,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推向世界,自此,民族傳統體育在世界范圍內開花結果,吸引了世人的眼光。
自信推廣階段(2012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提升文化自信。國家層面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程度,民族傳統體育開始走向巔峰,互聯網加速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各種傳統體育賽事在海外的舉辦,極大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各民族間交流融合是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途徑之一,社會要通過搭建平臺,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各個民族間的交流,同時,不同的民族間要相互尊重、互相包容,交融共生,有序和諧發展[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只有當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才能將理想慢慢變成現實,促進中國夢照進現實。
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選擇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路線,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單純選擇競技體育路線或者傳統的保守繼承路線顯然是行不通的。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特有的,符合中國特色的傳統體育,使民族傳統體育扎根于中國,走向世界的最好方式就是使民族傳統體育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傳統體育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的思路[3]。下面將從思想基礎、價值取向、物質條件、制度保障4個方面來闡述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廣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遠意義。
中國由56個民族組成,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各異,甚至很多民族間語言、文字不同,這種現象對于國家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夠使不同的民族,更好地交流合作,促進民族融合,保證民族團結和穩定是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向上發展的基礎。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不同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適合自己民族的體育運動項目,由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很多,具有很多共同點,在歷史的發展中,各個民族間經常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的切磋和借鑒學習,隨著交流和互動的增多,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實現了增強體質的目的,而且成為民族交融的重要載體,對維系民族團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國定期舉辦的少數民族運動會,使各個民族間進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通過交流拉進了民族間的感情,促進了不同民族的融合,保證了民族穩定,使國家的認同感不斷增強。可見,民族傳統體育的弘揚,為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基礎[4]。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文明,也沉淀并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伴隨歷史遺留和傳承下來的文明,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價值[5]。首先,民族傳統體育是經過歷史沉淀并最終形成的體育運動項目,是我國勞動人民共同智慧的結晶,既是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同時也是人們進行交流、互動、學習、提升的平臺,民族傳統體育已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6]。其次,人們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和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敢于拼搏、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斷奮進。最后,民族傳統體育講究禮儀文明,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規則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比賽的過程中注重禮儀,在比賽的各個環節,注重“切磋”和“點到為止”,這些對于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匪淺。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地區尤為明顯,弱化這種矛盾的途徑主要有2 種:一是促進不同地區間的交流和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實現共贏;二是以強帶弱,經濟好的地區,帶動經濟較差的地區發展,實現“一幫一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民族傳統體育正是弱化這種矛盾的有利推手。民族傳統體育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物質意義,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有效整合,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如民族傳統體育服飾、器械以及民族傳統體育衍生產品的生產、銷售,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二是民族傳統體育賽事的舉辦,帶動了當地城市改造升級,拉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如各種武術比賽吸引了全國各地觀眾參加、觀看比賽,帶動了當地的住宿、旅游、消費等,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三是賽事場館的建設為后期其他運動項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比賽場館在后期實現一館多用,場館的非比賽期,可以供當地居民使用,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增強了居民體質。
民族傳統體育需要傳承,也同樣需要保護[7]。制度保障是中國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內容,制度保障的意義,主要體現在5 個方面。(1)整合資源。民族傳統體育融合各民族優秀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文化,同時在比賽過程中,實現運動場館和設施的充分利用,有效地整合了運動資源。(2)交流提升。在民族傳統體育比賽過程中,不同民族間的運動員,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比賽,不僅搭建了比賽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在比賽交流的過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再認識。(3)導向作用。民族傳統體育促使人們形成一種內斂、自省、反思的性格,相比較于西方運動項目的個性張揚,民族傳統體育更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形成包容有序的良好社會秩序。(4)凝聚人心。無論是個人參加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還是多人完成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于凝聚人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比賽時,隊員相互鼓勵和幫助,為比賽的獲勝而努力,對于凝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5)傳承創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沉淀過程中,融合了優秀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其也在不斷完善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時俱進。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化,經歷時代考驗的產物,當代人需要珍惜這份精神財富,將其古為今用,促使其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進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面廣、影響力大,深挖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