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發展與治理:鄉村振興的文明內涵與現代意義初探(下)

2022-11-22 22:24:31宋丙濤汪明會
財政監督 2022年19期
關鍵詞:現代化生活文化

●宋丙濤 趙 杭 汪明會

三、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治理內涵與文明價值

關于為什么要振興鄉村地區,早在一百年前, 美國學者梅里亞姆(1920)就曾經進行過類似的討論。 他關于從“美國農業民主國”到“城市共和國”轉型的分析,其實就是美國完成工業化之后對人類居住模式與生活模式的一次反思與討論。 只不過,由于規模經濟的效率優勢以及通訊條件的限制, 當時的學者對現代化生活的城市居住模式幾乎沒有任何異議, 大家關注的只是城市的規模大小而已。

(一)經濟結構與居住模式

在工業化完成以前, 正如斯科特指出的那樣, 無論是傳統中國的農業文明,還是近代歐洲的工業文明,國家對基層治理的關注幾乎都是為了征兵征稅的方便, 而很少思考人類本身對居住模式與生活方式的感受。 正是在這樣的慣性思維模式下, 相對集中的城鎮化就成為早期工業化國家的一個普遍選擇。 但進入21 世紀之后,隨著通訊網絡的普及, 人口與經濟資源信息化的管理已經幾乎與空間距離沒有關系, 各個發達國家政府又早已停止了對生產經營活動的現場征稅模式(現在的通用方式是經營總部征稅模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在邁向現代化治理體系的鄉村振興目標與居住模式的依據又該是什么呢?

對此, 本文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給出了回答, 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才是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 但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 什么樣的居住模式才有利于實現好的生活質量?或者說,如何才能過上好的生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為一個面積類似的現代化大國, 美國工業化完成之后城市化與社區結構的變化經驗或教訓, 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發。

在美國工業化、城市化成型一百年之后,美國人的居住模式及其帶來的問題曾經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反思, 許多美國社會學家開始對美國居住的社區與小鎮進行調查。羅伯特·伍斯諾就是這樣的一位學者。 在《小鎮美國:現代生活的另一種啟示》一書中,一方面,他認為大多數的現代美國人其實都住在大中城市(25—100 萬)或其周邊的小鎮上, 主要原因是社交的需要以及現代化生活方式嚴重依賴于這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在真正的傳統的小鎮上,居民往往只有1000 人左右,“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本地工作,或者在小鎮廣場周圍分布著的40 多家小店經商,或者在鎮上2 家規模頗小的制造企業中任職, 又或者在周圍的空地上務農”。 “大型的綜合性高中就建在鎮子的邊上,幾個街區之外,最近也建起了新的醫院”。 在這樣的小鎮,去大型超市往往需要駕車40 英里,去機場則要駕車200 英里,如果你得了心臟病, 需要直升機把你運到100 英里之外的大醫院,正常人的收入只有大城市的30—40%。 盡管如此,時至今日,“至少3000 萬美國人依然居住在偏僻的小鎮上”,盡管有其他的選擇,但他們仍選擇了傳統。 此外,還有2300 萬人居住在城市邊緣的小鎮上或者是人口超過50000 人的大鎮上,每個鎮的平均人口也只是5000 人。 換句話說,直到今天, 美國仍然有20%的人生活在10000 人左右的小鎮上。 同時,作為模式的另外一極,也只有20%的人生活在100 萬人以上的大城市里。 美國的多數人 (60%) 則生活在5—50 萬人的小城市里。①

很顯然, 這就是經歷了一百多年工業化轉型之后當下美國人的居住模式, 也是當代現代化生活模式的基本樣本。 盡管美國被認為是一個城市化水平非常高的國家, 但從人口規模與居住結構來看,它其實更像國內學者經常提的城鎮化模式。盡管有很多美國人認為,小鎮既沒有鄉村的浪漫,也沒有城市魅力,因此是美國現代化的恥辱,但多數美國人就是生活在這些鎮上。不過,社會學家保羅·道格拉斯堅持認為, 美國的希望就在小鎮,現代化的精髓就是小鎮。

其實, 關注人的感受的經濟學家伊斯特林(Richard Eaterlin) 早在 1974 年就從另一個角度關注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形式問題, 并提出了經濟發展與人類文明的目標是否一致的問題。他認為,當人類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之后, 一國的人均財富增長不會再導致幸福感的上升;相反,其他相關的因素將會對人類的幸福感產生重大影響, 而居住模式與社會關系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建德教授也引用汪丁丁的研究指出,“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幸福感水平之間, 存在一個鴻溝”,“這一鴻溝對應著人均收入 1.5 萬美元”。 而“幸福感的鴻溝,意味著人類幸福感的來源可能在這里發生重要改變,例如,從主要來自物質生活的幸福感, 改變為主要來自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感”。 (汪丁丁,2011)

很顯然, 隨著經濟發展的提高與工業化的完成,中國確實面臨著類似的轉型與選擇問題,中國人未來的幸福感將會來自何處也正在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議題, 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正是黨和國家的及時調整與正確部署, 也意味著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正式啟動。

事實上, 根據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可知,到2020 年,我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實際上為90199 萬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 萬人,占36.11%。 毋庸置疑,隨著我國工業化、 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落實落地, 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一直在穩步推進, 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但同時,普查數據也指出,我國存在著龐大的流動人口, 人戶分離人口高達49276 萬人,其中, 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或短距離的人戶分離人口為11694 萬人, 遠距離人戶分離或長期流動人口為37582 萬人。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經濟與技術條件為人口的遷移流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人口流動趨勢將會更加明顯,流動人口規模或許會進一步擴大。

但這個龐大的流動人口背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幸福感鴻溝”,大多數人戶分離人口的存在也同時伴隨著家庭分離現象。 無論是夫妻分離、青年夫妻與孩子的分離,還是成年子女與老人的分離,家庭結構的不完整顯然會影響到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感,甚至會影響到青少年一代的人格與心理成長。 很顯然,對這些分離人口而言,以大城市為目的地的人口流動與居住地選擇,不僅沒有為幸福感的增加提供幫助,反而擴大了幸福感的鴻溝。

(二)公共服務與現代模式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本文認為,鄉村振興的提出,不僅可以為尚未離開鄉村的居民提供更多改進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感的機會,同時也在為那些龐大的流動人口中不能實現家庭團聚與社會融入的居民提供一條全新的現代化轉型之路。何況,高鐵、高速公路、互聯網、物聯網與電子商務系統已經把中國的鄉村和全世界連接起來,有意進入全球市場與現代產業鏈條的人完全可以在中國的鄉村實現自己的夢想——“生活在中國鄉下,工作在世界之中”。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中國未來現代化的一種實現方式,更是中國公共服務促進幸福感增加的一條現實路徑。

確實,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追求全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 當然,幸福生活不可能脫離工業化的現代經濟基礎,但幸福生活也不僅僅是工業化的經濟增長本身。 為了獲得幸福生活的經濟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后確定了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之后選擇了市場化、城市化的發展模式。 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 當漸漸具備幸福生活需要的物質條件之時,如何在經濟基礎逐漸厚實的條件下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幸福感,就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課題。

顯然,中國共產黨及時注意到了經濟發展的階段變遷及其帶來的問題,并從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步調整了經濟發展與文明復興的節奏。 鄉村振興戰略既是黨中央在這一背景下對“三農”問題的最新闡述,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早期幸福生活承諾的再次重申,更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的現代化治理形式、生活模式的戰略思考。 因此,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厘清鄉村振興戰略的現代化內涵十分重要。

毋庸置疑,從傳統社會轉向統一的、相互交流的現代社會, 其本質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其本質是利益共享的理念。 但這個轉型同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多元化、本土化公共產品需求的實現機制的探索,是大型供給主體與本土化的小型供給主體相銜接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需求結構的治理體系的構建嘗試。 當作為公共產品的供給者或成本負擔者的鄉村地區的農業不再具有征稅意義的價值時,作為公共產品消費者的鄉村居民的存在感與重要性必須得到重新認識。 換句話說, 鄉村振興作為一個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過程,作為公共產品的下沉化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基層治理模式再造的過程,也是人類文明現代化模式的重構過程。

再加上, 互聯網技術帶來的電子商務業態、現代化生活模式帶來的小眾消費類型對各類小型加工業提出了要求,脫貧攻堅戰略又為鄉村地區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 所有這些條件帶來的供給側變化與需求側變化都為中國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給后現代的中國生活模式的轉型提供了機會。 按照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要求,中國當下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不僅是滿足鄉村居民需求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構建,而且是不同地區的不同問題所帶來的差異性地方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構建。 如果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基層治理模式的多元化嘗試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為充足的公共服務,而且也為后現代化人類提供了更多多樣化或非同質化的生活模式的選擇機會, 那么一個更具包容性心態、更具多樣化文化的大國治理模式必將對人類文明的未來轉型提供啟發。

顯然, 對那些尚未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而言,大城市的人流、物流與資金流所提供的無限機會仍然是有吸引力的。 但隨著社會交往方式的網絡化轉型,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或許將會成為主流,大多數人生活在鄉村地區卻服務于全世界的經濟模式或許不再是天方夜譚。 事實上,無論是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來看, 還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來看,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都是讓包括鄉村居民在內的中國人過上幸福生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中國正在把公共服務均等化確定為未來的工作目標, 但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又為大城市的現有居民提供了再次選擇的機會與可能。 換句話說,讓鄉村地區的居民像城市居民一樣生活得舒適方便, 其實也是城市居民像鄉村地區的居民一樣放松愜意的一種可選擇的生活機會。

(三)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

當然, 生活舒適方便需要的公共服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是屬于市場經濟范疇的就業機會與商品購買的可達性, 另一方面是屬于公共經濟范圍的公共服務的質量與空間可達性。 而這些條件又是以各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改善為前提的,比如治安、醫院、學校、電影院、超市或文化廣場等。 但要讓這些條件達到一定的標準, 就需要有一定的財政實力或集體經濟實力。 而對絕大多數的鄉村地區來說,無論是當地的基礎設施,還是經濟空間可達性,與大城市相比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這個差距既包括規模不經濟帶來的個別消費品價格較高、就業機會較少,也包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足帶來的公共服務欠缺, 比如學校幼兒園的可達性、醫院商場的可達性等。

顯然,本文認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就是讓所有的農村居民在使用電動車或汽車的情況下, 實現現代工作地點與家庭居住地距離不超過半小時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布局。 同時,日常生活需要的消費品購買與經常性公共服務機構都在居住地出發步行半小時的行程范圍之內,而大型私人產品購買、 大型公共產品消費的場所在開車半小時行程之內。 換句話說,鄉村振興的第一內涵就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從生存到發展的變遷,就是公共產品供給從點到面的轉變,就是現代生活模式的空間普及。

但更為重要的是,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與公共服務的普及, 鄉村地區的文化也應該出現多元化、本土化、現代化的繁榮。 盡管筆者不認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就是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的復興也并不是要回到傳統農耕文化的模式,但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確實是鄉村地區是否振興的一個標志與試金石。 事實上,在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后,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對環境的需求就會迅速增加。 從房地產市場畸形分布的現狀可知,農村地區的富人更愿意移居大城市的現象其實就是鄉村地區現代文化欠缺的反映。

但大城市特別是超過500 萬人的特大城市的居住模式讓我們不得不反思, 如何才能實現一種新模式下的雙贏? 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文認為,鄉村振興的目標是否實現的判斷標準,鄉村地區的文化是否實現了現代化轉型的標準, 就應該是那些曾經向外遷移的居民是否愿意遷移回來, 甚至原來的城市居民是否也愿意遷入鄉村地區進行生活工作。 確實,“正是社區公共性的萎縮而不是經濟的欠發達是鄉村凋敝的最重要原因”,而從更高的層面來看,現代公共服務的核心就是文化。 何況,“由于市場化的沖擊以及在(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公共資源缺乏或被破壞的環境中, 社區本身也面臨著解體和瓦解的可能性。 ”(黃平,2022)因此,鄉村地區的文化再造不僅迫在眉睫, 而且需要一個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過程。

當然, 傳統文化的回歸不在于開歷史倒車,不是要倒回到古典意義上的鄉村文化, 而是要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激發傳統資源以保障更多的特色文化, 在現代生活模式中保留優秀的傳統文化種子。 事實上,對于中國的現代化而言,如何處理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的關系才是現代文明的核心議題, 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以為人類文明貢獻的最大智慧。

當然,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難以列舉的內涵, 但以孝道文化與義利關系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家國天下模型無疑是其中的核心理論。 在這些主流理論模型與儒家思想體系中,家庭的作用與家庭內部的教化體系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獨特的貢獻。 中國的家庭結構與孝道倫理不僅為社會秩序穩定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而且為跨期的公共利益共享提供了頗為有效的信用培育機制。很顯然,保存、發掘并利用中國家庭結構與孝道倫理包含的利他心培育模式重構人類文明的基礎社會結構, 需要鄉村地區的宗祠文化與家訓文化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文化振興不僅僅是將傳統的地方文化傳承下去, 更是要發現其中的現代意義與先進價值,以便為人類文明的現代化轉型提供支持。

四、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與實施原則

(一)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

盡管鄉村振興的目標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提供,是人民生活的舒適滿意,但公共產品的供給是以一定的財政實力為基礎的。 何況,對于大多數鄉村的治理或公共產品供給來說,依賴上級的轉移支付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可推廣復制的實現路徑。 因此,通過特色產業發展與市場經濟發展來積累鄉村振興的財政資金是一條繞不過去的必經之路, 但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后發之地,鄉村地區的發展必須充分吸納早期發展的經驗教訓,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實現和諧發展。

所謂的和諧發展,就是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注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比如,鄉村的產業振興與經濟發展,盡管必須依賴當地農業資源與旅游資源,但切不可用長期利益換取短期利益,更不能為了眼前的發展而破壞了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換句話說,工業化(現代能源驅動的產業)與市場化(服務全球市場與高端現代生活的機制)的經濟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也是應該的,但同時也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網絡與能源)來服務高端市場(尤其是細分市場),必須以生活舒適為目的來規劃鄉村振興的產業布局與居住模式。

尤其是對于中西部的人口密集農區而言,未來的居住模式很可能主要是5—10 萬人的城鎮現代社區。 與這樣的居住模式保持一致,該地區至少有1/2 的鄉鎮應該成為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工業化小鎮,在充分利用北方季節性勞動力的前提下服務全球的小眾細分市場。 同時,根據區位或自然環境條件,還有1/4 的鄉鎮應該成為大城市休閑養老的旅游康養小鎮,大力發展現代服務產業,為舒適愜意的生活模式提供條件。最后,大概只有1/4 的鄉鎮應該成為農業與農產品加工基地小鎮。 對于這些農業農產品基地小鎮而言, 其中至少應該有一半以上的農業采用現代化、規模化的作業方式,并與農產品加工行業相銜接,另有不到一半的農業資源應該根據細分市場要求進行特色農業經營。 但無論如何,各個地區都應該有至少以鄉鎮為單位的因地 (資源)制宜、因人(專業技能)制宜的產業發展與居住模式的規劃方案。

當然,鄉村振興就是產業發展基礎上的基層治理現代化,但這里的產業主要是指第二產業或現代制造業。而第二產業的關鍵是現代能源的不間斷使用(宋丙濤,2015),并以此作為地均、人均產值與稅收增加的技術基礎。而現代能源使用的關鍵是產業規模,只有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使用機器化大生產才是經濟上劃算的。而產業規模擴大的前提是市場的擴張,而市場的擴張需要懂市場的人來發現、拓展全球市場。事實上,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之后,發現或創造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新市場需要特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人性觀察力,而擁有這類能力的經營者正是鄉村振興急需的關鍵人才,也是鄉村振興戰略成敗的關鍵。

(二)人才聚集與培育機制的構建

顯然, 鄉村振興的目標就是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公共產品的空間布局從城市中心到農村邊緣地區的擴散。但公共服務的鄉村地區擴散既需要必要的經濟發展作為前提,也需要有利他偏好的精英來到鄉村地區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經營有特色的地方性企業。但無論哪一類工作的突破,都需要有能力、有進取心又有政治敏感度的人才。 因此,如何發現并聚集一批鄉村振興急需的人才是每個鄉村振興規劃者都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

幸運的是,很多地區已經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他們在挖掘、培育、引進人才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很好的做法。 比如,有些地方選擇黨建引領的人才下鄉制度(導師幫帶制),有些地方嘗試專家領銜的首席專家工作室安排,還有些地方利用大數據構建陽光扶貧監管平臺作為鄉村振興人才聚集的一種模式。 由此看來,很多人已經意識到, 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需要一大批年輕化、知識化、市場化、政治化的干部隊伍與人才隊伍。 于是,按照“政治堅定、精通黨務、興村有為”的標準,很多地方正在建立鄉村振興人才“資源庫”,探索以培育為主、引培結合的人才興村治理機制。 在這些已經建立起來的人才隊伍中,既有先進黨建干部(政治型人才),又有致富帶頭人(市場型人才);既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又有鄉鎮站所基層專業技術能手 (工業型人才) 等 “草根專家”,從而為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積累奠定一定的基礎。

不過,人才是理念、資本與技術的載體,在鄉村振興急需的人才中, 現代化的生產生活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幸運的是,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 讓那些擁有高端知識與現代理念的人才居住在環境優美的偏遠鄉村, 并不完全是鄉村振興者一廂情愿的事情。 事實上,斯科特(2011)早就認為,現代“國家面臨著定居模式、社會關系和生產”模式全面重新組合的問題,特別是“幾乎完全獨立于國家計劃之外的自然環境” 將會對人類生活工作地點的選擇越來越重要。 而美國名校斯坦福大學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成長為一流大學的奇跡也表明, 讓很多現代化高端人才移居相對偏遠的鄉鎮不僅是可能的, 而且也許是未來的一種趨勢。

只不過, 高端人才的入住與現代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一個蛋先生雞還是雞先生蛋的邏輯悖論。 一方面,幾乎所有的高端人才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環境與團隊氛圍;另一方面,現代文化的構建與改造也需要一定規模的現代人才的聚集作為前提。 因此,建構以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標志的鄉村特色文化, 是鄉村恢復發展活力、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型的重要路徑,既是人才聚集的條件,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 而公心的培育與公共性的認知恰恰就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共同內涵, 恰恰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共有精髓。 于是,通過鄉村振興學院與黨建的結合來推進鄉村地區多層次人才的聚集與培育應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步。

(三)基礎設施與文化內涵的重構

確實, 無論是人才的聚集還是產業的發展,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與創業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前提。 在這些必要的環境中,服務于市場經濟的各種基礎設施與服務人的居住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的核心“硬件”,而各種公共文化設施與現代文化氛圍的構建與培育則是其中的核心“軟件”。如何結合各地的原有資源、區位優勢、歷史傳承來構建鄉村特色文化內涵與公共基礎設施是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的“提質”“增效”工程。實際上, 與經濟高速增長相伴隨的環境污染,與高樓大廈相伴隨的文明的缺失,導致了經濟發達地區出現文明與環境狀況落后于經濟發展與生活富裕的現象。

事實上,對于鄉村振興而言,文化建設與文明轉型實際上是基層治理的核心內容,也是鄉村基層黨建未來工作的重點。 事實上,無論有多少高科技的技術含量,現代文明的核心其實是陌生人群之間信任關系的構建,是高端人才人格力量的塑造。 而以黨建為抓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構建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或許會提供一種新文化的發展方向與構建模式。 眾所周知,現代商業的核心就是信用, 但信用是典型的公共產品。一方面,純由商人提供信用培育環境的過程既漫長又危險;另一方面,黨和政府有責任提供這一公共產品,于是用“黨建+”的辦法構建新型信用模式與社區環境是一個值得嘗試的路徑。 因此,以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科技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結合為契機,再造中國文化,重塑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

特別是,如何利用孝道儒家思想來恢復公心培育機制,用現代科學知識來設計生活環境與工作場所、實現與全球信息物流的交流是鄉村振興文化建設的關鍵。 盡管鄉村一級公共經濟活動缺乏規模經濟的效益,但若能充分利用當地的歷史資源與環境資源,往往可以提供小眾的時空消費與公共產品的多元化機會, 從而為人口回流、人才聚集提供獨特的實現路徑。 事實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人居環境的相對寬松、文化素質與生活理念的漸次提高都會在現有的交通條件與通訊條件下成為每一個鄉村獨特人文價值與公共服務增值的基礎。 在人類文明的演化過程中,從神權文化到血緣文化的飛躍標志著世俗文明的出現,從血緣文化到地緣文化的轉型標志著現代文明的誕生,而從地緣文化到空間文化(網絡共識)的升華則很可能是后現代文明的標志。

(四)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原則

盡管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所有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 但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在所有地區同時推進鄉村治理的現代化體系構建。 而應該本著先易后難、遞次推進、依靠市場、發展產業的邏輯,堅持黨建先行、人才為本、救助弱勢、改造社會的原則,最終實現鄉村治理的全面提升。

第一,優勢先行。 鄉村振興的目標不是產業振興,但對于起步階段來說,必須產業先振興。如果沒有產業,就沒有財政收入,就無法進行基礎設施改造, 無法將鄉村產業與城市需求建立聯系,無法融入現代經濟,無法提升鄉村生活的質量。 但產業振興,尤其是工業與服務業的發展不僅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 而且需要當地官員認可、有積極性等主觀條件的打造,因此,首先從符合條件的鄉村、 從地方有積極性的鄉村開始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第二,人才先行。 即使有了產業,沒有合適的人才,經營就無法持續,沒有利他的偏好,就無法與鄉民共治共享基層公共服務。 因此,通過新鄉賢、新知青、新農人回鄉創業路徑的研究,探索公共服務型人才聚集模式, 構建新型社會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 打造生態農業與現代經濟相結合的機制, 是鄉村振興應該遵循的第二原則。 當然,鄉村振興需要的人才主要是指有公心、有市場理念與經營能力、有現代知識的年輕人,而通過黨建+流動人口重組的方式來促進人才培育與人才聚集是一種頗為有效的嘗試。 一方面就地培訓,用黨校+技校模式對農村地區的本土化人才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引進回流人才,主要是對那些有外鄉打工經歷與學習經歷 (含軍人)、對那些本土的新鄉賢與退休干部或企事業人才, 用各種形式吸引他們回鄉創業或參與公共服務工作。

第三,理念先行。 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文化再造,最終的目標是提供現代化的公共服務,是構建現代文明中的鄉村治理體系。 但全新的治理體系,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現代化過程,更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工業化過程, 而是一個文明轉型過程,一個文明再造過程。 新的文明不僅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 更需要優秀的儒法思想的借鑒。 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不忘初心,中西兼容,不忘傳統,擁抱現代,立足農業,對接商業,發展產業,改造社會,才能最終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構建。 因此,鄉村振興的過程也是一個新理念探索、新文化普及的過程,更是一個現代理念推廣與生活模式再造的過程。

注釋:

①根據美國2010 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可知,美國生活在100 萬人以上的超級或特大城市中的人口為8100 萬,占總人口的26%;生活在50—100 萬之間的大城市的人口為6300 萬, 占總人口的20%;生活在10—50 萬之間的中小城市的人口為9600萬, 占總人口的31%;1—10 萬之間的小鎮上的人口為6700 萬,占21%;在1 萬人以下的小鎮上居住的人口為380 萬,僅占1%。其中,有1 億2510 萬人住在 5—50 萬的小城市, 占 40%。 見 https://data.census.gov/cedsci/table?t=Populations%20and%20People&g=0100000US%240500000&d=DEC%20Summary%20File%201。

猜你喜歡
現代化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邊疆治理現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誰遠誰近?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現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三级色| 亚洲a级毛片| 狠狠v日韩v欧美v|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精品人妻AV区| 任我操在线视频| 高清免费毛片|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成人在线第一页| 亚洲性影院|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永久在线播放| 91国语视频| 操美女免费网站| 色国产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国产99精品视频|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 成人国产|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免费高清a毛片|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啪啪无遮挡|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主播|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日韩av手机在线|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靠逼视频|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夜色视频|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片免费网站| 免费欧美一级|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五月天天天色|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色悠久久久|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成人国产精品2021| 亚洲午夜18| 国产理论一区| 欧美在线三级|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