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甘肅省甘谷縣水土保持站,甘肅 甘谷 741200)
甘谷縣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較晚,進度緩慢。但近年來,甘谷縣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加大了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的整治力度。隨著生產建設項目增多造成的水土流失現象更加嚴重,給群眾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危害,同時也嚴重阻礙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為了切實保護好黃河流域這一重要生態屏障,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突出水土保持工作,減少人為因素干擾,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1],把人類活動尤其是生產建設項目產生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水利部決定從2020年8月開始到2021年9月,主要在黃河流域針開展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開展此次專項行動,是為了有效解決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水行政主管部門集中精力對縣域內生產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排查,查處一批存在較大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的生產建設項目,通過對生產建設單位進行約談、責令整改和嚴肅問責,督促其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從而規范其生產建設行為,有效地遏制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優化流域內生態環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程。
按照水利部《關于開展黃河流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水保〔2020〕160號)和黃委及省市對這次專項整治行動的總體要求和階段工作安排,2020年9月28日甘谷縣召開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啟動會議》,對2011年以來已建和在建的生產建設項目(包括2019年和2020年遙感監管圖版復核中發現的生產建設項目)進行了全面的摸底,通過學習《黃河流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手冊》,掌握了信息平臺的操作,確保了工作實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通過對縣域內生產建設項目的認真、細致的梳理歸類,建立了整治臺賬。共清理核實生產建設項目71個,其中,部批項目2個,省批項目10個,市批項目3個,縣批項目56個,已核實在建項目52個(其中,礦山類7家、隧道窯11家、砂廠及攪拌站10家、房地產類9家、加工制造及其他9家、社會事業類6家),停建項目6個。之后針對清理核實的這52個縣批生產建設項目進行了逐一排查認定,形成專項整治臺賬。共核實問題項目42個,其中,未批先建項目9個,未批先變項目1個,未防治圖斑項目1個,未開展監測項目20個,未驗先投項目31個,未繳納補償費項目22個。
2021年3月4日,為全面強化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工作,根據省市會議精神和甘谷縣全面強化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工作推進會的要求,結合各生產建設單位實際情況,對縣域內11家隧道窯、7家礦山類和砂廠及攪拌站類10家生產建設單位進行了集中約談,對9家房地產類生產建設單位進行電話跟蹤督導。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整改。整改完畢項目數42個,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共計785.54萬元(其中,2020年水土保持補償費615.54萬元;2021年水土保持補償費170萬元)。違法違規問題整治進度為100%。
在進行專項整治工作的同時,加強了監督性監測和信息共享等基礎性工作。及時準確地完成了《黃河流域生產建設項目專項整治平臺》項目信息的錄入更新和信息系統的報送工作;完成了2021年《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上報)》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系統》項目信息的錄入和上傳工作。充分利用遙感監管系統,及時準確發現并嚴格查處了生產建設過程中違法違規行為,及時掌握人為水土流失情況,總結工作成效,摸清規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及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積極有效的基礎支撐。
通過此次專項整治行動和對歷年來沉積問題的整改,發現甘谷縣域內生產建設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歷年積累的未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先行開工建設項目較多;未完成水土保持設施驗收進行投產使用的項目居多;未組織開展水土保持監測的項目居多;部分存在未履行水土保持變更報批手續,擅自進行變更;部分存在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或者植物措施的落實和臨時措施落實到位率達不到50%;未依法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現象較多。
第一,生產建設單位對水土保持知識和相關的政策法規了解較少,對于水土保持措施產生的效益雖有一定的認識,但不全面不透徹,使得在具體的措施落實中不能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進行選擇和布設,從而達不到預計的防護效果,生態效益大打折扣。
第二,根據“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具體舉措,強調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是有史以來最嚴格的問責制度。但在具體的落實中,由于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理解和認知不透徹,容易將水土保持和環保混淆,從而產生出現許多錯誤導向。
第三,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相關費用保障機制不健全。在督查核查中發現一些行業對水土保持相關費用的列支沒有明細、不具體,給水保措施的落實和相關費用的支出帶來的一定的困難。
第四,大部分的生產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沒有做到水土保持的“三同時”。《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條明確有規定,但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沒能有效落實。在監督檢查中“未批先建”“未驗先投”問題仍然突出,有部分已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雖然對防治措施有設計,但在措施落實中未嚴格按照方案要求及時落實防治措施,做不到“三同時”。
第五,部分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不能有效指導施工。水土保持方案作為前期要求,由于前期調研不充分,人力和財力投入不足,方案的措施設計、布設位置和實際情況存在矛盾,導致方案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不能發揮指導作用,不能嚴格按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及時落實防治措施。
第六,在建設過程中生產項目建設現場水土保持臨時措施落實不及時。
第七,經過多年的水土保持執法工作實踐,甘谷縣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已向制度化、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邁進,但由于縣級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部門執法監督力量不足,對生產建設項目執法不嚴、監督檢查不到位,水土保持方案報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難以全面落實。在個別鄉(鎮)和部門,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還需進一步加強。
借助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的東風和經驗,對生產建設項目從項目立項時就跟蹤規范水土保持工作的手續。主要以6類違法違規問題為總綱對生產建設項目進行梳理。以“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等違法行為為重點,綜合運用行政處理、行政強制、行政處罰、行政懲戒等法律賦予的權利,加大違法查處的力度和廣度,有效帶動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屢次責令不改或者通過核查發現存在弄虛作假以及不滿足驗收標準而通過驗收的,根據問題進行分類,嚴肅追責問責并實施信用懲戒。
水土保持方案的核心要義是防治措施體系,2018年頒布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GB50433-2018)要求:防治措施總體布局應當結合工程實際和項目區水土流失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但無論是整個生產建設項目的防治體系要求還是各個分區的防治措施,都必須是關聯的、綜合的、完整的一個體系。因此,在落實“放管服”改革的同時,對不利于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要求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
充分利用“天地一體化”和衛星遙感監管技術,對生產建設項目建設進展情況、水土保持措施落實情況、歷次檢查整改落實情況及完工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的監督檢查,讓違法違規行為無所遁形。
在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督促或者強制性建議生產建設單位配置水保專業人才,以便生產建設項目在立項、開工、建設、竣工(運行)過程中進行幫助和指導具體工作。
與發改、工信、環保及所屬鄉(鎮)聯合,協同執法力量,加大監管力度,扎實有效地開展行政執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對執法人員專業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應該定期進行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訓,提高執法人員思想觀念和業務素質。利用典型水土保持違法案件進行案列解析,切實提高監督管理人員的工作素質和執法水平。
依法對水土保持補償費的繳納做到應收盡收,全額征收。
開展水土保持科普知識進學校活動,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現代融媒體技術平臺,制作水土保持知識和政策小視頻進行宣傳;在督查檢查時對企業開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現代信息傳播方式進行實時宣傳。同時借鑒好的經驗做法,充分利用水土保持報刊、現代融媒體技術平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網,對甘谷縣已建成的水土保持生態項目和恢復治理好且發揮成效的生產建設項目進行宣傳報道,對主要做法進行講解說明,使人們更加直觀地了解水土保持工作及重要意義,擴大社會影響。
生產建設單位要對可能產生水土流失的區域及部位事先布設臨時措施,應當做好臨時攔擋、臨時苫蓋、臨時沉沙和臨時排水設施等,防止因暴雨、大風等自然因素的發生造成水土流失。施工結束后及時進行土地整治和林草植被恢復,最大限度降低水土流失的發生,恢復水土保持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