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園林綠化站,甘肅 定西 743000)
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節能環保、維護生態平衡成為各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對于林果業而言,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要全面落實林果業常見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病蟲害綜合防治創設林果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利環境,在提升林果品質和產量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生態污染和經濟損失。
隨著我國林果業面積的擴大,病蟲害發生概率隨之提升。林果業以純林片林為主,為病蟲害的滋生繁殖營造了良好環境,一旦發病便會快速、大范圍傳播,嚴重威脅林果正常生長[1]。部分果園后期管理力度不足,病蟲害防治工作未能落到實處,增大了病蟲害發生概率。
林果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改善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中取得了理想成果。但目前林果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病蟲害防治方面。加強林果業病蟲害防治,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減少病蟲害發生。林果樹木正常生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會發生一些病蟲害,若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勢必會擴大病蟲害影響,對林果業發展帶來了極大威脅。全面了解林果業常見病蟲害以后,采用綜合防治手段進行控制和處理,不僅可減少病蟲害發生,還能將病蟲害造成的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2]。其二,綜合分析林果業發生病蟲害的原因,收集相關資料信息,為后續的綜合防治提供可靠依據,切實提升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其三,林果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是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不僅可為林果業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還可提升產業效益和農戶收入水平,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深遠意義[3]。
2.1.1 汲取植物汁液類害蟲 梨園蚧、桃蚜、大球蚧、堆粉蚧等。以梨園蚧為例,在梨、蘋果、棗等核果類果樹中較為常見,仔蟲爬行較快,在向嫰枝、果實轉移擴散的過程中會加劇蟲害危害,嚴重時可導致果樹死亡。
2.1.2 食葉類害蟲 斑翅綜尾毒蛾、春尺蠖等。以春尺蠖為例,在沙棗、蘋果、沙柳、槐、榆等多種林果中較為常見,蟲害發生期比較早、采食量較大,極易暴食成災,引起林木大面積死亡。
2.1.3 蛀干類害蟲 常見的有天牛、小蠹蟲等。以小蠹蟲為例,幼蟲多在樹木中取食生長,老熟后化蛹,個體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會導致林木大片枯萎、死亡。
2.1.4 蛀果類害蟲 蘋果蠹蛾、杏仁蜂等。以蘋果蠹蛾為例,作為一種雜食性鉆蛀害蟲,無論是適應性,還是繁殖能力都非常強,幼蟲一般會從果實胴部蛀入,導致果實脫落,同時嚴重影響果實品質。
林果常見病害有流膠病、腐爛病、霜霉病、桃白粉病等。以腐爛病為例,多數情況由幾百種土攜細菌或真菌引發,主要危害果樹樹干。發病前期難以察覺,要提前采取預防措施,避免造成較大損失[4]。
3.1.1 汲取植物汁液類害蟲 冬季對枯死樹枝和害蟲侵蝕嚴重的枝條等進行修剪,林木進入休眠期后,將生石灰、硫磺、水等混合涂刷樹干。開春后用毛刷蘸取5%的氧化樂果涂抹在害蟲侵害部位,果樹枝條較多時可選擇噴霧方式。充分利用害蟲天敵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如用瓢蟲防治蚧類害蟲,不僅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還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適用于病蟲害早期發生階段。
3.1.2 蛀果類害蟲 果實發育過程中套袋可在保障果實正常生長的基礎上防范病蟲害。炎熱的夏季為防止塑料袋導致果實腐爛,可用磷化鋁、溴甲烷等進行蟲害防治。完成果實采摘工作后,以害蟲侵蝕的果實為誘餌,涂抹捕殺藥物集中捕殺。秋季林果樹木葉片掉落后,為防止蟲卵寄生繁殖,要及時清理、燒毀脫落的樹葉。
3.1.3 食葉類害蟲 越冬前進行深耕作業,在土壤與空氣、陽光等充分接觸的同時,殺死泥土中的蟲卵。用塑料薄膜對樹干進行包裹,并在薄膜上噴灑敵百蟲粉(2.5%),也可在夜間用黑光燈誘殺幼蟲。果樹發芽期噴霧BT濕性粉劑1200倍液。
3.1.4 蛀干類害蟲 越冬前對林果園進行全面清理,清理干凈殘枝敗葉、蛀蟲損害樹皮等。在蛀蟲常出現的區域內放置誘餌,對隱藏區域的蠹蟲進行集中捕殺。春季進行第一次藥物噴灑,夏季進行第二次藥物噴灑,噴藥間隔為10~15d。定期開展林果業區域防蛀勘察工作,在掌握蛀蟲基本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采取更具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加強水肥管理,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優良品種。根據林果生長情況進行修剪,將病枯枝減掉,減少侵染源。春季樹液流動前,噴灑5波美度石硫合劑。此外,可采用化學防治。如腐爛病發病前可噴灑68.75%杜邦易寶1200倍液,間隔10~15天噴施1次,連續2~3次,防治效果達95%以上;也可噴灑75%猛殺生800倍液或是1∶0.7∶200倍波爾多液。發病后噴灑72%杜邦克露600~800倍液,間隔5~7天噴1次,連續噴灑2次;或噴灑58%甲霜靈600倍液;若施藥期間雨水量較多,可噴灑52.5%杜邦抑快凈1800倍液防治。
一般情況下,林果業病蟲害防治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雖然可消滅病蟲害,但負面作用較大,農藥殘留會污染環境、殺滅害蟲的天敵,不利于生態平衡[5],制約了林果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人們科學防治病蟲害的意識薄弱,導致病蟲害防治效果不理想。就林果業病蟲害防治的實際情況來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一些問題,亟須優化完善[6-8]。
林果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防治人員隊伍結構不合理,負責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人員緊缺、專業能力不強、薪酬待遇不高,導致其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林果業覆蓋范圍廣,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少量的病蟲害防治人員難以全面應對病蟲害防治及監測工作,影響了病蟲害防治效果[9-10]。要積極與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吸納專業人才,擴充人才隊伍,為病蟲害防護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林果業病蟲害防治離不開配套的設備支持,但由于經費投入不足,配套的監測設備不完善,工作人員更多的是憑借工作經驗進行病蟲害防治,受主觀意識的影響防治成效不理想。應強化農業農村部門的職能,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其中,提升裝備水平。
隨著林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病蟲害統防難度也隨之增加,整體防治效果不理想。部分地區林果種植過程中,過分關注前期的栽種工作,卻忽視了后期的管理工作,投入力度不足,導致林果產量下降、品質受損,影響了林果業可持續發展。部分果農病蟲害防治知識儲備不足,實踐操作能力不強,影響了防治效果[11-12]。病蟲害防治離不開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且對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較高,但由于培訓力度不足,導致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不高,或是因工作強度大而敷衍了事,極大地弱化了防治成效[13-16]。應在重視前期林果種植的同時,做好后期管理工作,根據果樹栽培要求和生長規律,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組織技術人員定期參加培訓,學習先進技術和理念。同時,適當改善技術人員的薪酬待遇,優化配置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林果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17-20]。
隨著我國林果業的蓬勃發展,要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充分調查分析林果業常見病蟲害發生情況的基礎上,采取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對林果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助力林果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