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秀
(中共崇信縣委黨校,甘肅 崇信 744200)
崇信縣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東部,總面積850km2,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左右,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業生產縣。崇信縣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植被覆蓋率高、基礎設施健全,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獨特優勢。全縣擁有仰韶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等多處文化遺址,有武康王廟等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個,紅色革命遺址8處,非遺項目114項,旅游景點20余處。2021年累計接待游客301.3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2%和55%,成為了平涼黃金旅游熱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水龍泉·養生崇信”的無窮魅力和獨特風光日益彰顯。
在鞏固提升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對照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驗收標準,制定了《崇信縣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方案》,高標準編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業發展規劃》,制定了《崇信縣龍泉寺景區改造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汭龍堡農耕文化生態苑紓困盤活工作方案》,出臺了《鄉村旅游獎勵扶持辦法(暫行)》。積極推薦木家坡、黃花塬、趙灣、新窯和黃寨村申報省級旅游“樣板村”,梁坡水街、武康王文化園、綠源美生態文化苑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錦屏鎮梁坡村、平頭溝村成功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已初步形成了以梁坡、西劉、大麥溝、平頭溝等為主的8個旅游示范村,旅游示范村的建設為縣域內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崇信縣依托龍泉寺、汭河灣、大槐樹、大關山等獨特資源,在引領崇信全域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于2021年成功舉辦了“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游節開幕式系列活動,成功舉辦了鄉村旅游啟動儀式、第三屆甘肅·崇信發展大會暨省級鄉村建設示范縣創建活動、農民豐收節、“唐風槐蔭·森林秘境”精品旅游線路開通儀式等重大節會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山水龍泉·養生崇信”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老百姓看到了在家門口發展鄉村旅游的希望。
已謀劃完成重點文旅項目13個,黃寨鎮黃寨村農耕文化記憶園、新窯鎮新窯村后河溝農旅融合設施配套建設、錦屏鎮趙灣旅游鄉村、黃花鄉農旅融合示范帶暨黃花塬示范村等項目全面建成,形成了以紅色之旅、金色之旅、綠色之旅、產業之旅及民俗文化之旅為主的5條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培育了品茗休閑游、古樹名木游、風景名勝游、紅色研學游、民俗風情游和美麗鄉村游六大特色旅游產品。
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舉辦了網絡春晚、古籍楹聯展、非遺展演、網絡春官賽等春節系列文化活動;以“記住鄉愁·暢游大美崇信”為主題,策劃了“尋訪特色小鎮·探秘美麗鄉村”全域游系列活動及群眾喜愛的體育、文化、文藝等系列活動,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策劃了“春綠芮鞫·非遺過大年”春官說詩網絡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旅游業服務質量加快提升,通過舉辦導游素質提升班、鄉村旅游培訓班,培育了紅牛體驗館、唐帽山莊三星級農家樂。龍泉夜市定期舉辦文藝匯演、電影放映、非遺展演等活動,拉動了夜間旅游消費,提升了旅游業服務質量。
按照“組建大集團、運作大資產、實施大項目”的思路,組建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全縣旅游資源投資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品牌塑造及投融資等職責,完成龍泉寺景區、五龍山景區、華夏古槐王景區等資產及人員劃轉。按照公司發展業務需要,于2018年7月成立了龍泉寺景區管理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古槐王景區管理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五龍山景區管理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6個子公司,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管理體制初步形成。
相關部門對一些重大項目的建設比較重視,對第三產業的投入較少,沒有認識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鄉村旅游發展是全域旅游發展的黑馬、潛力股。雖然建立了鄉村旅游示范村,但沒有形成規模,影響力不大,沒有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另外,農民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主體,在思想上不重視,甚至存在排斥心理,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是浪費土地、不務正業的表現,究其原因是沒有得到實際的經濟效益回報。
沒有制定科學的、因地制宜的、長遠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導致一些旅游項目的開展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沒有有效利用好當地現有資源,導致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沒有做好前期調研工作,盲目跟風開發,導致一些旅游項目建成后,熱度過后成為了“空殼”。
公共設施不配套,鄉村道路狀況差、景點分散、停車場有的遠有的小、廁所檔次低、便民市場少、公共交通不便利等。在打造“吃住游購娛”一體的景區時,硬件設施配套不足,如農家樂只是解決了吃飯問題,游客住宿、體驗、購物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此外,消費項目極度缺乏。
沒有充分挖掘鄉村本土文化,開發的景點項目與文化融合相差甚遠,缺乏核心和靈魂。另外在旅游產品開發上,缺乏與鄉村文化的融合,產品過于大眾化,沒有新穎感和地域特色,且大多數產品都是農產品、初加工產品,沒有進行深加工,產品的價值得不到提升,從而對鄉村經濟的帶動不明顯,農民不愿在家門口發展產業。
旅游專業人才、服務人才及銷售運營人才匱乏,鄉村旅游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直接制約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加之鄉村整體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勞動力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多在外地務工,導致鄉村發展產業的勞動力不足,“家門口經濟”不活躍。雖有部分村民回鄉創業,但鄉村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依舊緊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發展。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發展鄉村旅游要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健康格局,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隴東南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創新區、關山大景區建設等重大機遇,積極融入“一核三帶”發展格局,以文化振興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統攬,政府在鄉村旅游事業中發揮主導作用,為鄉村旅游發展掃平障礙,提供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強大支撐。二是堅持科學規劃。發展鄉村旅游,科學規劃是前提,要根據縣域發展實際定位發展方向,根據縣城文旅資源的分布,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全力打造“1436+N”旅游發展格局,進步一優化旅游規劃。依據鄉村本土特色、文化、環境等優勢和特點,科學制定10~20年的總體發展規劃。規劃要有遠瞻性,不貪圖眼前利益,做到因地制宜和循序漸進相結合,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總規劃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村鎮建設等規劃相銜接。三是堅持項目引領。以招商引資為抓手,打造鄉村旅游度假區、文旅綜合體、旅游地產等鏈主企業,培育鄉村旅游龍頭企業。推進公共服務和景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完善鄉村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加快智慧文旅建設,全面提升服務效能。建成集管理、服務、營銷于一體的智慧旅游體系,打造集“吃住游購娛體”功能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讓鄉村旅游從單一的農家樂向鄉村度假轉變。
加快鄉村旅游與文化、養生、體育、商貿、農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擴大旅游規模,催生旅游發展新業態。一是發展主導產業。加快文化旅游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專業旅游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統一規劃布局,完善鄉村綠道、游步道、廁所、標識、牌匾、文化裝飾等旅游功能,加快推進千畝杏林、萬畝油用牡丹、最美炫目油菜花、矮化密植蘋果園等示范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西劉、梁坡、樊洼等集地方特色小吃、民俗工藝、文化體驗、果蔬采摘、田園休閑、娛樂養生為一體的傳統民俗型旅游村,形成“以農促旅,以旅促農,產業融合,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格局。二是文化融合發展。加快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挖掘以公劉教穡為代表的農耕文化,保護開發以李元諒筑城戍邊為代表的唐代軍旅文化,大力弘揚以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傳承發揚以崇信弦子腔、民歌小調、春官說唱、社火、布貼畫、剪紙、根雕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加大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和研究力度,厘清歷史文化脈絡,開發建設一批歷史再現、活態傳承等文化旅游綜合體,實現文化資源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產業、產品的轉化與運用。三是特色產品開發。大力發展養生旅游,加快開發鐵皮石斛、崇信香菇、崇信紅牛、藥枕等養生產品,形成具有崇信地方特色的養生產品體系。達到既增強游客體驗感、延長駐足時間,又擴大宣傳推介、增加旅游附加值的效果。
一是創新營銷模式。推進市場營銷多元化,按照“先做當地人的休閑,再做外地人的旅游”的發展思路,通過大力培養崇信形象代言人、旅游形象大使,通過多種方式發展旅游宣傳推介。保持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勁頭,創建省級鄉村建設示范縣,借助自媒體等現代網絡傳媒開展宣傳營銷,提高宣傳推介的實效性和市場營銷的精準度。二是強化交流協作。搶抓每年舉辦的“山水龍泉·養生崇信”文化旅游節等節會活動,重點打造符合各鄉(鎮)、村落特色和文化氣質的節會活動,借鑒已成功舉辦的“記住鄉愁·暢游大美崇信”本土旅游節活動經驗,如柏樹鎮的木馬馬拉松活動、黃寨鎮的油菜花海暢想游等活動的成功經驗。三是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在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和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項目,形成一村一特色,不盲目跟風,不千篇一律,可借鑒浙江安吉縣鄉村旅游成功經驗,讓老百姓真正吃住在農村、發展在農村、賺錢在農村,解決農村“空心化”的問題,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新發展格局。
把改革創新作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支點,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進一步健全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一是激發內動動力。發揮農村擁有的獨特環境、資源以及潛在待發掘的優勢,轉化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強大動力。農村要發展要振興,主體是農民,要激發農民的內在動能和主觀能動性,統籌利用好土地、林權、資金、勞動力、生產技術等資源要素,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帶動整個村莊發展。二是探索建立法律保障。積極探索建立鄉村旅游資源所有權、管理權與經營權“三權分立”機制,努力打造適合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路子,編排一批具有崇信縣地域特色、民俗特點的文藝作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村為單位保護成品文藝作品,使得農民在產業開發和營銷等方面更有底氣和信心。三是進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養力度。發揮高校及地方技能培訓機構等優勢,派現有工作人才外出學習技能,通過人才引進、高校招聘等方式,引進緊需人才。相關部門要支持培養鄉村旅游發展需要的各類實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打造一支熟練掌握康復康養、健康保健和旅游服務等專業知識技能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