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尋
我在北京讀書時,認識了一位老鄉。她是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平時兼職教留學生漢語。
我們很多湖南人分不清前鼻音與后鼻音,“n”和“l”也容易搞混,但她開口說話就像播音員一樣標準。問她是不是專門培訓過,她說她來自農村,從沒上過培訓班,普通話是跟小學語文老師學的。
那位語文老師是來他們村小支教的,在教拼音時,發現好多孩子會拼會寫,但讀不準,便一個個幫他們糾音,甚至要求全校孩子平時都說普通話。校長對他說,沒必要,學生們只要能在試卷上填對答案就夠了。但他卻堅持說,不能只想著考試,說好普通話對孩子們很重要。“事實證明,老師是對的,我后來去縣城上學,又去了北京讀本科、碩士研究生,因為普通話說得漂亮,從來沒有人輕視我。”老鄉感慨地說。
我很動容,我想起了我的高中語文老師。記得有一次課,他教的是《林黛玉進賈府》。也不知道怎么的,那堂課紀律很不好,大家都不聽他的,在下面嘰嘰喳喳。他沒有生氣,甚至連一句重話也沒說,只是轉身在黑板上寫起了《紅樓夢》人物關系表,從寧榮二公一直寫到丫頭小廝,無比復雜的關系,被他捋得清清楚楚。喧鬧的課堂慢慢變得安靜,大家看向他的目光變得越來越敬佩和羞愧。
那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課。這位老師一向都是溫和的,從不主張對學生苛責和懲罰,他堅持用他的知識、風度和敬業精神征服了我們。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人在他的課堂上搗亂了。
我有個朋友,畢業后去高校當了老師。大家以為他很清閑,但后來發現他其實很忙,經常備課到凌晨。我問他,每年都教同樣的課,為什么還需要經常備課?他反問我:“你不知道老師要時常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嗎?”
朋友在教學之余,還組織了一個讀書會,為了培養學生“真正的讀書興趣”。他每次布置大家閱讀的書籍都是各領域的經典作品,閱讀門檻較高,能堅持下來的人寥寥無幾。但他卻一直在堅持,有時只有一個學生來參加讀書會,他也會認認真真地和學生討論到深夜。
有一次,一個學生提交了長長的讀書報告,朋友卻打回去讓學生重寫,學生當時就哭了。我打趣他說:“現在大家都在討好‘后浪’,你倒好,把‘后浪’都得罪了。”朋友認真地回答道:“表揚很容易,批評很難,需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去幫學生捋清問題,確實是又吃力又容易得罪人。但我是老師,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把路走偏了。”原來,他在學生的讀書報告里發現了一些不好的思想傾向,明顯是受了不良社會言論的影響,因為心里著急,才對學生說了很多嚴肅的話,還讓她重新提交報告。
不過,朋友并沒有“得罪”學生,相反,還被他們選為“我心中的好老師”。“我心中的好老師”完全是由學生們投票選出來的,是“完全民意的體現”。最好玩的是,為了能讓朋友當選,一些學生還背著他到處拉票,其中最賣力的幾位都挨過他的批評,包括那個被他說哭了的女生。
雖然每位老師的教育風格不一樣,但他們為學生負責、努力引導學生走向更好人生的堅持是一樣的,這份堅持,值得我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