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康尼
回顧一路來的求學歷程,我們或許接觸過數十位老師,可是真正讓自己難以忘懷的往往只有少數幾位。我發現,讓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師有一個共性:他們都有些“另類”,也都為我帶來過大大小小的“點亮時刻”。小時候,成績一直還不錯,老師們對我也比較照顧。不過,即便是小孩子,也能感受到那份關照背后的價值指向:分數。要測試這一點并不困難,只要發揮失常幾次,便能輕松體會到態度的參差。
中學時期,一位英語老師卻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教育體驗。那時候,學校上下都在做教育創新,比如開設特色課程,嘗試走班制度等。當時,不少老師都在觀望,畢竟彼時的當務之急還是升學,而這位老師則有聲有色地為我們開起了英文電影欣賞課。其實,播放電影可以看作是老師極為簡便的“偷懶”教學方式:一節課45分鐘,電影放40分鐘,老師隨意點評幾句,再囑咐大家寫個讀后感即可??墒撬龥]有這樣做。她帶我們看《簡愛》,討論情感上的平等與尊重;看《納尼亞傳奇》,探討冒險世界中的人性話題……在她身上,我總能感受到侯麥電影中的知識分子氣息:討論這些知識就是為了知識本身,不為分數,或別的什么。
那門課,為當時充滿競爭思維的我帶來了一個“覺醒時刻”:原來,我們學習這門語言,不僅僅是為了拿到好看的分數,進入理想的學校,它還是通往智慧的一條路徑,能夠為我們此后的人生提供指引、打開更多可能。在應試教育的大框架里,她努力為我們開辟出一方理想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小天地。也許在很多“注重實效”的老師看來,這份努力顯得有些幼稚、太過理想化,這位老師還是“太年輕”,但是好的教育所產生的功效,絕不僅僅在于眼前的幾年。十幾年后,學生們會明白,究竟哪些才能讓自己受益終身的知識。
后來我發現,多年后,很多人都會開始體會一些“另類”老師的良苦用心。比如,有人從小在安徽的小縣城長大,上小學時,一位老師忽然提議要帶孩子們去南京春游。當時,學校和不少家長都提出疑議,有的擔心安全問題,有的覺得沒有必要,有的怕耽誤學習。后來,那位老師自己簽了一份責任承諾書,堅持帶孩子們去南京大學看一看,而且拒絕按成績選人。
多年后,當其中一個孩子考入南京大學時,她才體會到是老師當年的堅持,讓自己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在她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理想的種子。也有人回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很不理解的一幕:老師有意帶他們去市中心的商場,讓他們自行解決午飯問題。當時,孩子們抱怨要自己買單,價格還比學校貴得多??衫蠋煾嬖V他們:那是為了讓他們走出象牙塔般的世界,讓他們知道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真實的生活是什么面貌。
這也讓我想到,當老師有一些創新性的教育想法時,我們的社會應該提供怎樣的環境?如果只是讓所有老師看起來都一樣,那教育熱情從何而來?如果稍有不同便會動輒得咎,那教育創新又如何有機會進行萌發、踐行?我想,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樣態可以更加多元,對于這樣“另類”的老師,學校和家長應該學會理解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