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應章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林業局,廣東 清遠 511500)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慢性病患者與日俱增,森林康養能為慢性病患者和亞健康人群提供適宜的休養環境,同時可優化生態環境。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只有意識到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才能促進森林康養產業持續發展。
1.1.1 康養理念 森林康養是一種健康理念下形成的產業模式,其內容是以森林資源為核心,以天然林開發利用為基礎的健康產業。合法、合理地開發建成的康復養生基地,為人們走進以森林為主體的大自然創造了條件,同時配套相應的基礎設施以滿足養生群體基本的生活需求,為人們接近森林、感受自然創造便利條件。森林康養基地可把療養、娛樂等多種功能結合在一起,朝著綜合性方向不斷發展。
1.1.2 康養意義 森林是天然的療養院,污染少、氧氣含量高、紫外線輻射輕微、晝夜溫差小,適合人類養生保健。相關調查顯示,地球上的很多長壽之鄉,幾乎都是森林面積覆蓋大、自然氣候宜人的地區,這表明森林資源更有助于人類健康。森林中負離子含量為8 萬~10 萬個/cm3,負離子具有調節人體神經、凈化血液的作用,生活在被森林環繞的環境里,可改善人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有助于各種慢性病的康復。
森林康養產業在國外由來已久,我國的森林康養產業是從2012年開始的。目前在我國一些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已初見成效。例如:2012年最先成立的湖南省林科院試驗林場的林業康養中心,在建立之初就制定了產業長遠發展計劃,具備省級的規劃標準。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要求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必須促進質量和數量共同進步,為群眾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讓群眾多樣化的療養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另外要與旅游觀光、休閑運動、健康養生等產業項目相融合,形成一體化的森林康養模式。
我國擁有1.977 億hm2天然林資源,占森林總面積的2/3,是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核心資源和重要基礎。怎樣對這些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怎樣在開發利用中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森林資源再生,是森林康養產業化進程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1]。
我國的森林康養行業已經初具規模,相對于健身和旅游產業,森林康養產業以自然森林資源為依托,且發展的自始至終都與森林息息相關,也就是說森林康養的服務質量直接取決于森林本身的質量。所以,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是森林康養產業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森林康養產業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對天然林的開發和利用也是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產業發展結構不合理導致開發利用過程中天然林被嚴重損毀。要充分認識保護天然林的作用和意義,根據森林保護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森林康養行業為研究領域制定更加完善的森林保護對策,提高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助力。
人類為了生產和生活在利用森林資源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部分森林康養基地由于忽略了森林開發利用和恢復保護的關系,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生態保護,在建設過程中為了擴大規模,過度開采森林資源,嚴重破壞了林區的生態平衡,同時沒有采取相應的恢復措施,影響了森林康養效果。
康養產業發展中監控體系不完善,特別是一些重點保護區域的重點動植物保護不到位,例如:對金雕、油松群落、水曲柳、金錢豹種群等的科研監測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經費不足難以展開科研課題。同時,很多林區建立的自然保護區雖然具有一定的保護功能,但保護范圍非常小,加之保護區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淡薄,自然保護區的功能難以真正發揮。另外,監管機制不健全,捕獵野生動物的行為屢禁不止,如加工銷售以野生動物為食材的野味食品,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制約了森林康養產業健康發展。
跟風模仿是所有新產業發展初期的通病,作為新型產業的森林康養產業也不例外。森林康養產業的市場空間較大,參與者往往會被市場誘惑而迷失方向,總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宏圖偉業”,以最快的速度建成森林康養基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考察和策劃,盲目地開發資源,最終只能模仿現有的產業模式,缺乏自身的經營和發展特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顯現不出任何優勢,最后以失敗告終[2]。
森林康養基地必須配備相應的服務設施,對優良的森林資源進行開發,優化森林自然生態系統。現階段國家對森林康養產業的支持只是理論和政策方面的,森林康養產業剛剛起步,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商業模式和產業鏈,企業界對該行業的關注度不夠,更談不上投資合作了,導致森林康養產業運營資金不足,森林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開發利用,經營規模難以擴展,許多健康養護功能難以發揮。另外,森林康養產業缺乏成體系的規劃,缺少健康顧問、養生醫師、療養服務等相關的專業性人才,嚴重制約了產業規模化發展。
縱觀國外森林康養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打造一個真正有特色的森林康養產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幾十年至于上百年的發展和文化積淀。決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果地過度開采和浪費森林資源,一旦森林資源被破壞,恢復過程很漫長。在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要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深入探討森林資源開發與保護平行發展的路徑,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森林和生態資源。通過合理地開發利用,保持森林資源的穩定性和完整性,讓有限的林業資源發揮最大的價值[3]。
我國的森林康養產業剛剛起步,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政策體系,相關部門需進行統一協調,構建完善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第一,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區制定的森林資源保護機制,對珍稀動植物資源進行重點保護,加強對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嚴厲懲處各類毀壞或非法盜伐行為。第二,根據不同林區的生態環境狀況,針對林區的旅游產業出臺相應的環境管理條例,明確旅游業的發展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第三,大力宣傳森林康養產業背景下森林資源開發與保護相輔相成的重要意義。利用品牌效應宣傳森林資源保護,或利用網絡、新媒體進行宣傳,在提升民眾森林康養產業認知度的同時,提高民眾保護森林資源的責任意識,促進森林康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我國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不同地區的森林資源各有特點,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過程中,須挖掘本地的特色資源,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確保在同質化的市場中打造獨具特色的品牌,讓依托林業資源的森林康養產業脫穎而出。康養基地建設要與傳統的地域文化相結合,以傳統文化為靈魂,以特色森林資源為亮點,打造本土特點鮮明的森林康養產業。
引進和培養適合產業發展的高素養人才,對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森林康養產業的人才結構較獨特,需要的人才類型較多,既要有建設方面的、管理方面的、服務方面的,更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森林康養產業處于發展階段,相關專業人才奇缺,須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首先,高校要設置森林康養相關專業,通過系統化教學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其次,對現有森林康養產業從業人員定期進行專業培訓,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提升現有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
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項目較多、耗時長、面積大,開發建設過程中要想避免或減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在建設康養基地之前就要做好科學布局。實施項目前需對區域森林的地形和地貌進行分析,因為康養基地的主要服務對象為老人和病人,不宜進行大量的體力運動,因此盡量選擇在地勢平坦的林區建設森林康養基地,最大限度地降低地形改造的工作量和工程費用。相關基礎實施建設方面,基地內的路線規劃是重中之重,要選擇落差小、安全的路線,降低施工難度和對森林資源的影響。基地內的能量采集要以清潔能源為主,例如:選擇電瓶車為交通工具,利用電磁爐、微波爐作為飲食加工工具。
森林康養的核心功能是養生保健,因此森林康養產業要與養生保健等領域融合發展,充分利用當地的政策、人才和技術優勢,促進養生保健和森林康養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康養能力突出、服務功能全面的森林康養產業。在具體實施上要注重人才培養,吸納保健、養生、心理咨詢等方面的人才。按照消費者的實際康養需求,打造各種符合健康理念的康養項目,可將體育館、養生館等建立在森林覆蓋的區域內,擴大康養產業的服務范圍。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人們的保健養生意識逐漸增強,讓森林康養行業擁有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不能以破壞森林資源為代價,如果沒有了森林,又何談森林康養。因此,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必須與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齊頭并進,只有保護好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才能讓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壯大,構建良性的、可持續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并把制定的保護措施落到實處,讓森林康養產業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