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明
(甘肅省民樂縣童子壩河水利管理處,甘肅 民樂 734500)
在傳統的灌區農業灌溉中往往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僅農田灌溉率較低,而且水資源浪費嚴重,非常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是農業水價不合理,脫離市場實際,導致農民缺乏節水意識,再加上測水設備不完善,計量結果不準確,加大了水費收取難度。基于此,要積極推動灌區農業水價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市場實際水平,逐步培養農民的節水意識,減少水資源浪費,推動農業經濟科學發展。
推動灌區水價改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灌區水價的科學改革,可以確保水價與市場價格的契合性,發揮其價格杠桿作用,強化農民的節水意識,采取更加科學合理的節水灌溉技術,減少農業生產中的水資源浪費;灌溉用水量的減少,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在管理單位收取費用時更加順利,減少雙方之間的沖突矛盾,促進農民繳費的積極性;通過水價改革,可以實現灌區水資源的優化分配,避免用水量不足引起水事糾紛等問題;通過水價改革,可以為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維修與保養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和維護,及時更換損壞零件,減少運營費用,有利于農業灌溉事業的順利開展;通過水價改革可以進一步推動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有效緩解我國水資源匱乏形勢,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水價改革可以激勵農民主動參與節水灌溉工作,提升農業灌溉效率,增加農民的總體收入,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灌溉用水量比較大,但在制定農業水價時脫離市場實際,水價標準明顯低于市場價格。這種現象導致灌區管理單位難以收回供應成本,長期處于虧損狀態,且在水利工程維修與養護等方面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只能低成本聘請年老人員對其進行臨時性管理,導致設備損壞率較高,不能及時得到維修,影響農業正常灌溉使用,加大設備維修成本,無形中增加農民灌溉負擔,且水價低于市場價格,失去其價格杠桿的作用,導致粗放型、大水漫灌的方式盛行,農民意識不到水資源的重要性,水資源浪費嚴重,對水利工程不注重維護等,非常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2]。
雖然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總體而言,農民收入偏低,再加上農業生產中需水量較大,水利工程維修管理費用較高,雖然有政府補貼,但是在農村的經濟壓力仍然很大。另外,農戶自身節約的水資源歸屬并未明確規定,導致農戶無法通過交易帶來直接收益,也無法引導農戶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主動投資建設節水工程,改變灌溉方式。現階段農民節水意識不強,現代化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范圍有限,在農業灌溉中難以實現節水操作,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更是加重了農民的經濟壓力。
現階段我國灌溉設備以及計量設備水平較低,缺乏自動化技術應用,往往不能獲得精準的用水測量結果,在收取水費時容易引起農民的抵觸情緒,出現延交、拒繳等現象;農民的節水意識不強,在繳納水費時缺乏主動性。此外,我國水費收取運營機制不合理,農業用水管理部門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不高,非常不利于農業灌溉水費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3]。因此,要進一步加強灌區水價改革,對水價進行優化制定,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水費收取機制,從而全面促進灌區農業灌溉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自從灌區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企業化管理之后,灌區開始實行自收自支和自負盈虧,20 世紀末期改革效果較好。但是進入21 世紀之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持續變革,灌區供水出現經營成本和公益成本混淆現象,對灌區產生了不良影響,也無法滿足國家水管單位體制改革要求。根據國家規定,灌區公益性成本要由地方政府承擔,若是政府無法有效補償灌區大量的公益支出會導致灌區管理單位財政負擔加重。
當前灌區管理體制為事業單位和企業化管理模式,作為企業化管理單位無法做到完全自主經營管理,而灌區編制本身超限,政府人事部門在年末仍然會分配轉業軍人、大中專生等進駐,導致灌區超編現象嚴重,管理人員過多導致管理費用大幅度提升,供水成本也隨之提升,該管理模式影響了職工積極性,灌區職工工作形式化、效率低,無法將水價改革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在市場導向下,合理制定灌區農業水價,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因此,在進行農業水價改革時,要制定梯度式的水價計費標準,結合區域、季節等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水價收取標準。在農業水價制定之前,需要相關部門對當地的供水成本、農業收入、實際灌溉用水量等展開全面調查與分析,并設置水價改革試點,確保農業水價與灌區農業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相契合;還可以實行農業用水定額標準,如果農業灌溉中超出了限制數值,需要增加一定的水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勵農民的節水意識,推動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大用水限制,促進農業用水收支平衡;要結合具體情況的變化狀態,制定動態性的水價調整機制,結合不同季節、年份中農業供水費用成本、用水量的改變,對水價標準進行優化調整,確保農業水價符合實際情況。每年都要對現行水價實施科學評估,及時發現收支失衡現象,并結合當年農業收益、用水總量等,對水價標準實施動態更新調整。要對水費標準進行公開,列出收費明細,鼓勵農民監督[4]。
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現代化的灌溉設備,引進先進的計量儀器,確保農業灌溉用水計量的精準性,確保計量用水與實際用水的契合性,可以有效避免農民拒繳水費的問題,促進水費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對水費收取模式進行改革優化,避免出現代收方式。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農民自主管理的組織,加強水費管理監督力度,從而增加農民對水費管理工作的配合度,構建良性的循環運行機制[5]。
農業水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農業灌溉效率。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真正認識到節水灌溉的重要性。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廣播、電視、講座、社交媒體和宣傳片等渠道讓農民樹立水資源危機認識,明確水價改革的目的,并有效開發利用、配置好水資源,通過提高供水服務水平和水費使用管理宣傳水價改革,獲得社會認可和支持,營造良好的水價改革環境。此外,要實行合理的節水獎勵機制,設置一定的獎勵標準,對灌溉用水量較少的農民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既能激勵農民節約用水,也能緩解水資源浪費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
大部分灌區沒有建立單獨的灌區農業用水管理和水費收取組織,一般由其他部門代收代管。為減少水費收取問題發生,需要構建專業的組織體系,確保灌溉農業能夠持續發展。在體系中,以農民為主體,灌區支渠為單位構建自主的管理組織,方便農民了解灌區農業用水情況,進而準確核實水費收取、灌溉用水費用收取等數據。另外,該組織是非盈利組織,用水主體都可以監督組織運行和水費管理流程,其實施可以避免灌區出現挪用水費的現象。作為灌區農業用水管理直接受益者,農民對水價改革配合度比較高。隨著農民自主管理組織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灌區農業水價改革工作也在持續進行,實現灌區農業良性循環。
根據農業灌區核算的成本水價可以發現,若是根據該成本水價收取水費難以被農戶接受,甚至會影響農戶種糧積極性,對灌區農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對此,要在核定水價和農業用水水價后確定虧損額,在農業用水未能按照成本收費之前由國家補償虧損額,確保灌區良性循環,至于補償數額則根據灌溉實際面積確定,可以直接將補償款發放給農民,這種補貼方式效率最高,適應水資源短缺和經濟落后的地方。灌區通過逐漸提高水價或是按照成本收取水費,使農民重視水資源,主動自覺控制水資源使用,提高自身的節水意識,但是農民所承擔的水費需要在可控范圍內。
對于農業水資源緊缺問題和水資源農轉非問題需要建立專門的水權交易市場,通過水權使用轉讓補償農業用水,不僅能夠激勵城市和工業節約使用水資源,也能夠促進農民生產積極性。通過建立水權交易市場轉讓農業水權,改變以往由政府直接調撥農業用水給城市和工業的現象,保障農業用水權益和農民利益,確定農民的農業用水自主權,讓農民獲利,激發農民節水積極性。盡管我國水資源市場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是水權交易在浙江等地方有成功表現,對于其他省(區)而言,其可以在城市和工業用水水價上附加一定額度用來補償農業節水,或是根據國外成功經驗直接由市政部門和工業部門投資建設節水農業或是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或是修建輸水渠等水利工程,將農業節約的水資源交由投資單位自行處理。
在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背景下,為了減少農業灌溉水資源浪費情況,推動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緩解水資源匱乏形勢,需要加大灌區農業水價改革力度,在市場導向下推動農業水價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優化農業水價定值,制定動態化的水價調整機制,加大農業灌溉設備以及計量設備的資金投入,提高其自動化水平,加大宣傳力度,建立節水獎勵機制,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