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明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西浚灌區水利管理處,甘肅 張掖 734000)
農村飲水安全與民生息息相關,解決直接關系民生的水利問題,是群眾的期盼,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做好民生水利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改善人民的生活生產條件及生態環境。農村飲用水安全關系到農民的生活質量,須明確威脅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因素,并制定解決方案,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近年來隨著農村的發展,自來水覆蓋范圍越來越廣,但農村飲用水的質量還是令人堪憂,需提高節約水資源的意識和服務水平,做好水源防護工作,優化供水系統建設。
機器設備是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對機器設備的處理力度不夠,缺乏消毒措施,那么很容易造成水資源污染。此外,集中供水存在二次污染的安全隱患,如供水管道腐蝕生銹后,易造成水質污染,難以達到飲用水的標準。
農村地區很容易忽視對飲用水的消毒殺菌工作,甚至缺乏完善的消毒殺菌設備體系。部分農村地區的水質監測工作由縣(區)疾病控制中心負責,但縣(區)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任務較多,管理范圍較廣,很難做好水源水質及時跟蹤監測工作,從而導致農村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
隨著農村的快速發展,原配套供水管道與農村發展的需求不協調,原有的供水管道系統管道口徑偏小。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很難及時并全面地進行升級改造,管道老化、接縫脫膠等導致供水管道系統不能高效運行,存在管網末端供水量不足、運行耗電量大、管網漏水損失增大、供水成本增大等問題。部分農村地區為了減少水資源使用量,沒有進行24 h 供水,而是選擇某個時段向村民供水。另外,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導致農村用水困難[1]。
農村地區的大部分水源距離村莊較近,易受到動物糞便及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的污染,導致水污染問題較為突出。污染后的水會通過地表滲透到沖積層,使得農村飲用水遭到污染。以排放污水為例,將沒有經過加工處理的農村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等附近水域,不僅會造成水生態環境失衡,還會造成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污染。
大部分農村居民文化水平有限,具有“喝水不花錢”的傳統思想。農村地區的供水系統一般由政府出資建設,但后期的維修費用主要為農民繳納的水費。此外,農村飲水工程涉及到的范圍較廣,需要較多的啟動資金,地方政府開展飲水工程建設的壓力較大,農村居民用水安全問題不能被妥善解決[2]。
農村地區的飲水工程建設涉及范圍較廣、難度較大,須積極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明確國家飲用水工程建設標準,提高農村供水工程建設質量,保障農村居民的用水安全。農村供水工程具有較高的系統性,對技術水平的要求較高,須合理選擇相關技術。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保障農村供水可持續發展。第一,要合理布局水源。對水源進行布局時不僅要結合實際情況,還要考慮未來發展。選擇水源時不僅要考慮水量是否充足,還要考慮水質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針對一些特殊地區的季節性缺水問題,要合理制定供水計劃。第二,要保護地下水資源,開發深層地下水資源時,要堅持采補平衡的原則。第三,加強對水源周圍地區的排污管理,水源周圍禁止堆放垃圾和有害物質,防止有害元素滲透到水源處影響農民的飲用水安全。第四,水源遭到破壞時一定要找到污染源頭,并進行有效治理,將治理責任落實到個人[3]。此外,要大力宣傳講解水污染的危害和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引導農民群眾共同保護水源,禁止向河流中傾倒污水和生活垃圾。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項目;禁止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傾倒垃圾等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盡量少使用或不使用農藥,對畜禽糞便、生活垃圾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大力開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廁、改水、改路為中心的“三清三改”活動,改善生活環境和衛生狀況,鼓勵群眾實行人畜分居,美化人居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的愛水惜水意識和保護水資源的自覺性。
飲水工程建設要根據供水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建設規模。針對被污染的原有飲水工程,須做好實地考察工作,污染恢復不徹底或恢復較難時要及時更換水源。對一些只有飲水工程,但缺乏水處理設施的地區,須增加飲水設施投入。此外,飲水工程建設需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引進和創新應用先進技術,不僅要考慮技術應用的成本投入,還要考慮新設備的日常檢修及售后服務[4]。
農戶水表集中安裝是加強人飲管理的一項新措施,有助于理順用水秩序,緩解供用水矛盾,防止人為損壞水表等不良現象。農戶水表集中安裝的具體方法是在群眾居住的街道或區域修建地下控制室,把水表安裝在控制室內,每室安裝10~20 戶,從控制室向用戶供水,為工作人員抄表、收費、管理提供方便,同時能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緩解用水矛盾。
提高飲水質量、保障飲水安全,水質是關鍵。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范》等有關規定,健全、科學的水質檢測體系是開展水質檢測工作的基本保障,供水管理單位應以水質質量為中心開展水質采樣、水質檢測和水質化驗工作,將農村飲用水常規水質檢測作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疾病預防控制的常規工作,建立長效監測機制,及時準確掌握水質狀況。加強水源水、出廠水和管網末梢水的水質監測和檢驗,建立水質化驗室,落實機構、人員、責任、儀器設備和經費,嚴格按國家相關標準和操作規程進行供水水質檢測,并對水質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統計。在適度規模的水廠建設水質化驗室,擴大水質檢測范圍,負責鄰近小規模供水站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水質檢測,使社會化的水質檢測服務體系覆蓋農村人飲工程,確保農村飲水安全。不能檢測的水質指標項目委托具有資質和相應檢驗能力的單位檢驗,檢測結果超出水質指標限值時,應立即復測,增加檢測頻率。水質檢測結果連續超標時,應及時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隱患,并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此外,要建立健全水源地水質日常檢測制度,定期與環保、衛生等部門進行聯合檢測,及時公布檢測結果,向用戶提供水質達標、放心、安全的自來水[5]。
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不僅要解決農村居民吃水困難的問題,還要確保農村居民及時、方便地吃上安全無污染的水。要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新民居建設、土地利用等相結合,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水平,降低疾病傳播風險。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要起到推動作用。以黑龍江省為例,由水行政部門對農村飲水工程管理體系進行管理,把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歸入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實現了農村飲水工程項目歸口管理,使農村飲水工程管理更加透明化、標準化,從規劃到監理等各環節都貫徹落實了相關制度要求,有效提高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水平。
一是堅持走好服務社會化的路子。按照已經制定的服務承諾制度和“定期巡查、定點維修、定時修好”的基本運行維護制度,組織水管人員定期和不定期進村入戶,檢查設施狀況,了解供水情況,幫助群眾及時解決水龍頭損壞、管道漏水等問題,做到“小修不出行政村,大修不出供水廠”。確保出現機械設備損壞后難以快速修復時,供水廠能及時更換備用設備,不影響群眾正常用水。二是加強供水管理,確保飲水安全。嚴格依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等有關規定加強管理,確保水源不受污染。加大水源點周邊區域植樹種草的力度,設置禁牧區,保護和改善水源區的生態環境[6-8]。劃定水源保護區和管網保護區,加強供水工程日常管理,定期對蓄水池及相關設施設備進行清洗、除銹,加強巡視檢測,嚴禁外人進入水廠。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管理,每年對水廠運行管理人員進行體檢。三是加強水費計收、使用、管理和監督,建立“以水養水”新機制。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與農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產生活條件直接相關,法律法規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及長期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雖然近年來國家發改委、水利部、衛生部和財政部等相關部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規范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但目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仍面臨管理體制不健全、產權不清、水費不能按成本收取等問題,導致工程運行管理困難,亟須制定相關行政法規。
新時期要重視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村飲用水安全是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體現,當前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飲水安全問題,相關部門須明確農村飲用水的不安全因素,提高農村供水系統建設水平,保障農村居民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