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凝結了孔子深邃而富于洞見的思想觀點:何為“仁”,何為“禮”,何為“忠恕”,何為“中庸”等。北宋趙普嘆曰:“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對后世之影響。縱觀全書,作為孔子核心思想之一的“仁”貫穿其整個理論體系。“仁”有何內涵?在當代有何價值意義?本文將圍繞以上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論語》 “仁” 內涵 價值意義
《論語》作為孔子畢生思想與智慧的精華,其中貫穿著“仁”這一核心思想,在全書共出現一百零九次。馮友蘭先生指出“仁”的倫理學及哲學含義:“作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種道德范疇倫理概念,對于它的討論,是倫理學范圍之內的事。作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種精神境界,對于它的討論,是哲學范圍之內的事。”楊伯峻先生將其概括為三類:孔子的道德標準、仁人,以及同“人”。那么,“仁”具體有何內涵?
一、“仁”的內涵
(一)仁孝之道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8226;學而》其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是仁的根本所在;能身體力行的人,自然不會以下犯上,更不會作亂造反。孝敬父母,僅僅做到“能養”遠遠不夠,還應不使父母為子女的疾病發愁,子女在父母面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溫和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未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此外,侍奉父母,應做到“無違”,即不能違反基本禮節:父母在世,必須依照禮節精心贍養;父母過世,也必然以規定禮節埋葬、祭祀他們。因此,仁孝之道也被視為封建時代維持當時社會制度與秩序的一種最基本的道德力量。
(二)立身之則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8226;雍也》其三十)“仁”是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就眼下之事一步步去實踐,且心存他人,這便是從自身角度出發,以積極方式實現仁德。同時,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8226;顏淵》其二、《論語#8226;衛靈公》其二四)這是從他人立場出發,從消極的角度實現仁德。雖然在階級社會的前提下未必每個人都有條件實行以上兩點,但孔子卻認為這是值得終生奉行的做法。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論語#8226;顏淵》其一)實踐仁德全憑自身努力,使言語行動都合于禮,切實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做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實行要說的話,然后再說出來;做到“先難而后獲”,付出之后收獲成果;必要時,甚至“殺身以成仁”來完成有益于大眾的事。只有這樣,才能被稱為“仁”。
(三)察人之方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8226;學而》其三、《論語#8226;陽貨》其一七)為人花言巧語,面貌偽善,僅僅“色取仁而行違”,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仁德。假若個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8226;子路》其一九),平日里容貌態度端正莊嚴,工作時謹慎認真,與人交往真心誠意,并且“剛、毅、木、訥”(《論語#8226;子路》其二七),剛強、果斷、質樸、言語不輕易出口,這樣的人才會接近仁德。
(四)為政治國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與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8226;泰伯》其二)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對待其宗族,老百姓便會走上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遺棄其老友、舊識,老百姓自然不會對人冷漠、無情。在孔子看來,道德與政治相互交融,這里的“仁”,是身處上位之人對有親緣關系宗族、對百姓的大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8226;顏淵》其二二)有仁德的人必然關愛大眾,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尊五美,屏四惡’,‘君使臣以禮’,‘使民以時’”,才能以“仁”治國。
除以上四點之外,孔子弟子也提出“以友輔仁”的觀點,聰明的人以文章、學問來結識朋友的同時,也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朋友的幫助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最后方可“欲仁,斯仁至矣”。
二、“仁”的當代價值意義
孔子思想自產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其追求自我提升的道德觀,富有倫理色彩的政治觀及價值觀,不斷成為中國封建時代官方的統治思想。其理性的世界觀、和諧的人際觀,又與現代社會觀念的方方面面不謀而合。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曾說過:“人類如果要在2l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見,孔子思想體系在當今社會仍然發揮著正面與積極的影響,其“仁”的觀點更是擁有廣泛而深刻的價值意義。
(一)治國安邦的法則
首先,治國的根本在于施行最基本的倫理觀念,即人人履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職責。這一觀念不僅適用于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在今天,也同樣需要每個人在其位,且各盡其職。否則,社會將混亂不堪。
其次,在位者應以身作則,重視才識與仁德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 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 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治理國家的要求是綜合的、多方面的:在位者依靠自身聰明才智的同時,應時刻提醒自己以仁德治理百姓、以嚴肅的態度對待百姓、以禮義之道教化百姓、以此實現上行而下達,真正做到以仁治國。
再次,治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愛護人民,處理好執政者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說得正是這個道理。
(二)為人處世的標準
1.為人子女,孝字當先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父母含辛茹苦哺育子女,兄長盡己所能愛護后輩,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為人、為仁的基本。
2.重視生命,尊重他人
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中國古代奴隸社會有以奴隸殉葬奴隸主的習氣。后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奴隸的利用價值提高,奴隸主便以木偶、土偶等替代活人祭祀。即使如此,孔子也做出“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的批判。“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的仁德包含著重視人民生命的內涵,而且不分階層與出身。
3.謙遜樂觀,執著付出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8226;雍也》其二三)可見仁人志士更多傾向于謙虛,低調做人。“靜”的前提之一便是清心寡欲,而時人更多是與人攀比,欲壑難填。相比都市生活的利欲熏心,倒是鄉村生活多幾分恬靜自然。不為追求富足而迷失自我,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自我內心的平靜與滿足,知足常樂;孔子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不合時宜,甚至可笑,卻包含了大智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8226;子罕》其二九、《論語#8226;憲問》其二八)庸人才會自擾。
4.交往處世,誠信為本
曾子提出“以友輔仁”的觀點,孔子也認為“居是邦也,士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8226;衛靈公》其十)身處一國,就要敬奉官員中的賢人,結識其中的仁人志士,學習他們的優點以提高自身修養,從而接近“仁”。交友也應有選擇,“益者三友”,同正直、信實、見多識廣的人交往,才真正有益于己。“損者三友”,那些夸夸其談、諂媚奉承、當面恭維背后毀謗的損友必然導致自身誤入歧途。“朋友切切 ”,朋友之間,唯有相互肯定優點,批評指出不足,才能共同進步。人生不同時期會遭遇各種艱難困惑,此時應多與友人相互勸解與分析,達到共同進步。
誠信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都被視為最重要的道德之一。而今,誠信卻遭到重創,食品、用品,甚至藥品造假屢見不鮮,受害者涉及老、弱、病、殘,甚至嗷嗷待哺的嬰幼兒也受到牽連;信息、財產欺詐案件屢禁不止,如何中和義與利的對立亟待思考。
三、結語
孔子思想自產生至今兩千多年,期間浮浮沉沉: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由于各種社會、政治原因被數度視為糟粕而拋棄,時至今日孔子學院在世界范圍的興起及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全球倫理金律的提出,無不說明其深刻廣博以及在不同國家所達成的思想共識。作為中國民族優秀典籍之一,《論語》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仁”內涵豐富,有外在如何達到“仁”的方式,也有內在如何提升“仁”的境界,上至仁治的社會治理模式,下達人格的培養與實踐,在今天仍然廣具價值。時人應由點及面整體把握“仁”的思想體系,在客觀認識的基礎上理性繼承并發掘更多內涵,以此豐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真正的文化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王樹人.《論語》中仁的不同含義辨析[J].孔子研究,1991(1).
[3] 陳功文.《論語》“仁者愛人”說新論[J].古代文學,2010(3).
[4] 黃玉順.孔子仁學的現代意義何以可能[J].理論學刊,2007(10).
[5] 杜俊.中國傳統文化——孔子與“仁”的學說[J].法制與社會,2009(5).
作 者:張怡,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和文藝評論。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