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榮華
江蘇圣典律師事務所,江蘇 南京 210000
婦女兒童權益,是指在法律保護下婦女兒童所享有的權利和利益,具體而言,包括婦女的人身權益、政治權益、勞動權益以及兒童的受教育權、人身權益等方面的內容。雖然我國法律賦予了婦女和兒童諸多的權益,但婦女兒童法律意識的淡薄,以及行為人較低的違法成本,都使得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并未得到有效保護。因此,需要探索構建科學的婦女兒童權益保障體系,從立法、司法、執法和法律監督等環節,來實現對婦女兒童的全方位保障。
當前,在婚姻家庭關系中,婦女人身權益方面受到的侵害,主要包括性侵犯、家庭暴力以及人身自由權的限制等方面。首先是家庭暴力的問題,近年來,家庭暴力的案件隨處可見,尤其是離婚訴訟的案件中,造成離婚的原因較多都是因為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既包括身體暴力,例如體罰、毆打等嚴重侵犯人身安全的行為,也包括精神暴力,例如言語侮辱、咒罵、恐嚇等嚴重侵犯精神安全的行為,此外,還包括對性同意權的侵犯。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女性在自我保護方面的意識得到提升,對于農村或者落后地區的女性而言,她們在受到家庭暴力時,仍不敢或不知道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嚴重的家庭暴力在影響婚姻幸福、破壞家庭穩定的同時,也會影響社會的發展。
雖然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男女生理結構差異等問題,女性的勞動保障權益仍未得到保障。男性和女性社會分工的不同,使得女性在就業時,受到比男性更多的限制,尤其女性還受到生育的影響,使得婚育也成為女性就業時企業的考慮部分。同時,還存在用工標準男女不一致的情況,同工卻不能實現同酬。性別的不同,使得女性在就業時遇到了更多的阻礙。此外,在勞動權益保護方面,未對當前的規定進行落實。我國的勞動法中,針對女性職工的勞動權益保障,有著專門的特殊保護,包括在女性經期、孕期以及哺乳期的權益保障規定,然而在實踐中,企業對有關規定的落實并不到位。同時,除了就業時遇到的不公平,在職位晉升和能力提升機會上,男女之間的不一致問題也較為突出,這樣的不公平,進一步造成了男女之間收入水平的差異,以及社會保障和相應福利獎金的差異,為女性的正常發展造成困擾。
婦女權益救濟機制,是指當婦女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受到阻礙或者權益受到侵害時,按照法律所規定的程序,來保護自己權益的方法和措施。具體而言,權益救濟機制包括公力救濟和私力救濟兩部分,從立法層面為婦女權益提供保障,是法治的必然要求。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中,對婚姻家事案件里婦女權益的救濟,規定了較為完善的離婚救濟制度,包括離婚損害賠償、家務勞動補償等內容,為實現婦女權益的維護提供了法律基礎。但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如對于損害賠償和勞動補償,補償的具體數額部分并未進行界定,實務中補償數額普遍偏低,影響該制度目的的實現,此外,補償方式通常以金錢的方式,標準不明確以及方式的單一,使得權益受損方得到的補償不足。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家庭中兒童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部分地區重男輕女的觀念目前仍存在,尤其是在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部分女嬰在出生之后就被父母遺棄、送養,即使和父母一起生活,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重視,甚至在受教育權方面也被限制。此外,在教育方法上,很多父母沒有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使得兒童過早地產生叛逆心理,造成青少年時期人格發育的不健全。
同時,留守兒童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尤其在農村,大量的勞動力選擇外出工作,隔代撫養成為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在個性的發展和身心健康方面存在不利影響。同時,隔代撫養通常只重視物質支撐,而忽視了孩子的發展環境,使得留守兒童容易受到非法侵害,我國檢察機關也有數據顯示,2020年的未成年人犯罪中,超過半數是流動未成年人犯罪。在性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中,單親家庭、隔代監護以及留守兒童占比超過20%。而目前學校和社區以及政府尚未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來推動兒童權益的保護。
家庭保護是兒童權益保護的根本保護單元,雖然我國《民法典》中規定了監護制度,但現實生活中有監護能力和監護職責卻不履行監護義務的情況屢見不鮮,如何落實監護制度,保障監護質量成為難題。此外,2021年我國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修訂,以切實保障兒童權益,然而在該法中,仍然存在法律責任的虛置問題,有學者通過對大量的裁判文書分析發現,法院沒有單獨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斷案的先例,同時,《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裁判依據多被局限于民事審判當中,使得其對法律責任的規定在司法適用性上存在不足。
改革開放建設,在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掀動了思想變革的浪潮,男女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和影響,男尊女卑的觀念仍然存在,這使得即使在現代社會,由于男女社會分工的不同,影響著婚姻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仍是主流,使得女性在就業和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會更多的考慮家庭的因素,從而對其價值判斷造成影響。同時,受傳統父系家長觀念的影響,父母在家庭中通常忽略了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唯結果論,一味地用嚴格的方式來要求孩子變得優秀,不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課外培訓,都忽略了為兒童營造健康成長環境的重要性。
法律是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是目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并不完善,導致當婦女兒童權益受到侵害時,并不能有效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婦女兒童在婚姻家庭中,相較于男性而言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我國一直重視對婦女兒童的保護,如《婦女權益保護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為保護婦女兒童而專門制定的,《民法典》和《刑法》當中也規定了相應的權益受損時的救濟措施,來實現對婦女兒童權益的有效保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這些法律都過于偏原則性,使得生活中千變萬化的案例很多時候找不到配套的法律;另一方面,婚姻家事領域,有很多問題屬于民刑法不能調整的范圍,也使得婦女兒童權益得不到保障[1]。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法治的觀念已經逐步在社會中形成,當權益受到侵害時,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長期居于家庭未融入社會的女性,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的女性,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當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出于對婚姻的維護,以及對現實的考慮,通常不會選擇以法律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兒童權益侵害的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兒童本身就處于認知和能力不夠的情況,在家庭中權益受到侵害時,更缺少途徑來從外界為兒童提供保障。同時,即使婦女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如受家暴時提起訴訟離婚,但是在訴訟階段,孩子的撫養權、財產分割和離婚損害賠償等方面,仍存在對婦女不利的情況[2]。
法律作為社會公眾的行為準則,對人的行為有指引和約束的功能,因此,要實現婚姻家庭領域下對婦女兒童權益的切實保障,必須從立法上進行推進和明確。首先,要加強法律的宣傳力度,目前,為了加強對婦女兒童的權益保障,我國在立法上已經做了許多努力,不僅在《憲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當中規定了相關的內容,還有專門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法律,針對現有的婦女兒童權益受損問題進行保護,在這樣的法律框架下,婦女兒童權益被侵害的情況仍然存在,主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法律的宣傳力度不到位,社會公眾并沒有清晰地了解法律的內容,更無談對法律的適用。具體而言,應依托現有的法制宣傳部門,聯合社區和學校,加強相關法律的宣傳和學習,同時,大眾傳媒平臺和司法部門的官方賬號,也應當設置專門人員,來為公眾提供線上法律問題解答平臺,以拓寬公眾的了解渠道。其次,為保障被家暴婦女兒童的權益,切實解決家庭暴力的問題,我國在2015年通過了《反家庭暴力法》,并從2016年3月1日正式施行,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暴力的問題。然而,法律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在2022年的今天,家庭暴力形式變得多樣,婦女兒童的權益仍未得到保障,因此應該推進相關法律的完善,并構建專門的權益救濟渠道,從立法層面切實維護婦女兒童的權益。
要從法律層面構建科學的婦女兒童權益保障體系,除了在立法上進行法律的完善,還需要加強執法的力度,來實現權利的救濟。當前,出現婦女兒童權益受損的情況,很大原因在于當事人的違法成本較低,婚姻家庭領域從民法上來說屬于私人范疇,一般而言不納入民法的調整范圍,僅針對婚姻和權益受損時進行了相關的規定,且當發生家庭糾紛時,執法人員通常以調解為先,而權益受損的家庭成員往往也會選擇原諒過錯方,這就使得行為人更加有恃無恐,無視法律的規定,變本加厲地侵害家庭中婦女兒童的權益。因此,必須加強相關案件的執法力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還需要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效力,來為婦女兒童權益提供保障[3]。
要實現婦女兒童權益的保障,從根本上來說,就要提升婦女兒童的權益維護意識,只有當婦女兒童做到真正地重視自己的權益,從思想上對權益保障高度重視,社會和國家才能真正地為他們提供幫助。受幾千年以來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地區發展水平的限制,婦女對于自身權益的保護并不重視,當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有的婦女甚至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在這樣的背景下,其家庭中的兒童更不會有維權意識,這就使得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成為困難。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營造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一方面,要加強對婦女兒童維權意識的培養,通過居委會、村委會來進行到家到戶的教育,觀測婦女兒童的生活情況,通過學校的平臺來培養兒童的權益保障意識,切實提升婦女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讓他們善于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社會環境,例如婦女的就業環境方面,著力解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就業不平等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保障婦女的就業權利[4]。
要實現婚姻家庭領域婦女兒童的保護,除了在婚姻存續期間加強相關的立法和執法,還需要注重在婚姻破滅時,對婦女兒童權益的保護。具體而言,首先應當完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在離婚時,有過錯的一方在財產分割方面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而具體的適用情況卻未做明確的規定。在舉證責任的承擔上,應當考慮婦女的具體情況,例如針對與他人同居的情形,證據的采集可以從寬把握,更多從男方的權益上進行限制,若男方無法提出反對的證據并做出必要的合理解釋,那么就說明女方的證據可信。同時,在同居的認定上,應采取廣義的概念,婚姻關系是很復雜的,涉及家庭倫理的關系,長期地與他人保持不正當關系也應納入損害賠償的考慮范圍。此外,要注重離婚時對未成年子女權益的保障,妥善地安置未成年子女。法院應當從未成年子女權益最大化的角度,充分考慮子女的意見和實際的需要,來進行撫養權的分配以及后續的問題,為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盡量減少離婚對兒童帶來的不利影響。
實現婦女兒童權益的保障,不僅是社會發展和全面依法治國的需要,更是人權保障的要求。尤其是在婚姻家庭領域,婦女兒童權益受損的情況就更難被社會所知悉,要實現對其權益的維護,首先,需要解放婦女兒童的思想,營造法治的社會環境,讓婦女兒童從根本上重視自己的權益,并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其次,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通過對法律的修改,構建科學的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律體系,來保證有法可依,為權益保護提供救濟渠道。最后,還需要加強執法的力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效力,保證執法的質量。切實保障婚姻家庭領域中婦女兒童的權益,推動社會的良性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