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紅
(吉林省舒蘭市小城鎮綜合服務中心 132600)
球蟲疾病和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是肉雞養殖中兩種常見的疾病類型,均會對肉雞腸道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肉雞生產性能和機體健康狀況降低,制約肉雞養殖效益和產業發展。實際在肉雞養殖生產中,球蟲疾病和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會同時出現,兩者造成的疾病癥狀和病理變化也比較類似,難以進行區別診斷。下文將對雞球蟲疾病和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的鑒別診斷和防治措施進行介紹,以期為肉雞健康養殖及我國家禽養殖產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幫助。
肉雞養殖中,患球蟲病后首先會出現采食量顯著降低的癥狀,患病肉雞精神狀態萎靡,飲水量提高,導致肉雞嗉囊腫脹,嗉囊中含大量液體。患病肉雞通常出現長時間呆立的癥狀,被毛松亂,羽毛失去光澤。患病肉雞雞冠部位出現蒼白色病變,主要是由于肉雞機體出現貧血所致,肉雞機體中部分黏膜組織也會出現蒼白色病變。部分患病肉雞的眼結膜出現充血腫脹的情況,而且肉雞機體消瘦,給肉雞生產性能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肉雞患球蟲疾病的早期階段會出現腹瀉癥狀,嚴重的會導致糞便中出現血液。
肉雞養殖中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分為急性型和亞臨床型2種,不同的患病類型會導致不同的疾病癥狀。急性型壞死性腸炎通常會導致炎癥疾病突然發作,部分情況嚴重的將直接導致肉雞死亡。通常患病肉雞會出現精神狀態萎靡、采食量下降、腹瀉、機體脫水的情況。患病肉雞被毛蓬松、雜亂,雞冠蒼白,和球蟲疾病感染的情況類似。患病肉雞糞便通常呈黑褐色,且肉雞肛門周邊黏附糞便。
亞臨床型壞死性腸道炎癥通常不會導致肉雞出現明顯的疾病癥狀,主要是肉雞腸道組織出現輕度病變,影響肉雞胃腸道吸收功能,進而導致肉雞飼料轉化率降低,生產性能下降,給肉雞養殖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部分亞臨床型壞死性腸道炎癥若沒有獲得良好的飼養管理,容易引發疾病惡化,導致急性壞死性腸道炎癥出現。
肉雞養殖中,柔嫩艾美耳球蟲和布氏艾美耳球蟲感染所導致的腸道損失部位和壞死性腸道炎癥導致的損傷部位有所不同,而其他常見的球蟲感染部位和壞死性腸道炎癥損傷的部位一致,這是導致肉雞養殖中球蟲疾病和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兩者之間難以鑒別診斷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兩種疾病在生產中同時出現時,很容易將這兩種疾病混淆,進而影響疾病防治和肉雞康復。現階段,主要可通過對患病肉雞進行解剖分析及實驗室顯微鏡檢查來進行準確診斷。首先,通過對患病肉雞腸道內容物進行顯微鏡檢查,觀察腸道黏膜組織是否含有球蟲的裂殖子或球蟲卵囊,對患病肉雞肝臟組織進行涂片,在進行革蘭氏染色后進行顯微鏡觀察,看是否存在棒狀革蘭氏陽性桿菌。還可通過對接種樣品進行細菌培養工作,培養通過使用含有綿羊血液的瓊脂板或含有胰-亞硫酸鹽-環絲氨酸的瓊脂培養基,接種到培養基后,放置到37℃的厭氧環境下培養24h 即可,若含有產氣莢膜梭菌,則培養基上會出現圓形菌落,其邊緣呈鋸齒形,顏色為灰白色。胰-亞硫酸鹽-環絲氨酸的瓊脂培養基在37℃的厭氧環境下培養24h 后,培養基上出現圓形,邊緣呈現為鋸齒形,顏色呈現為黑色菌落。肉雞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的診斷還可以通過將病料接種到液體硫乙醇酸鹽培養基中,放置在37℃的厭氧環境下培養12h 后,若含有產氣莢膜梭菌將會出現產氣現象,以此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1]。
由于生產中球蟲疾病和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通常會同時出現,兩種疾病之間也會相互影響,所以藥物防控工作可以通過使用特異性的抗球蟲藥物及抗生素進行疾病預防和治療工作。通常會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球蟲藥物,常見的抗球蟲藥物包括氨丙啉、莫能霉素、鹽霉素、馬杜霉素等,而對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的防治藥物主要包括桿菌肽鋅、林肯霉素、弗吉尼亞霉素等,這些藥物對產氣莢膜梭菌均有良好的殺滅效果。養殖生產中對藥物的使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通常可以對病原進行藥敏試驗,而且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多種藥物混合使用,避免病原出現耐藥性,影響疾病防治效果[2]。
疫苗免疫是預防球蟲和壞死性腸道炎癥的有效措施,同時,由于現階段抗生素在飼料中的禁用及病原出現的耐藥性,疫苗防治也將是未來疾病防治的主要方向。現階段球蟲活卵囊疫苗是球蟲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在西方國家已經有廣泛的應用,常見的疫苗種類包括美國先靈葆雅球蟲疫苗和法國梅里亞球蟲疫苗[3]。我國肉雞養殖中已有25%左右的養殖區域使用球蟲疫苗,國內常見的球蟲疫苗是廣東佛山的正典球蟲疫苗,目前還有新興的山東齊魯球蟲疫苗等。而對于肉雞養殖中壞死性腸道炎癥疾病疫苗的應用較少,現階段銷售的只有美國先靈葆雅生產的重組毒素疫苗,其在肉雞養殖生產中的應用效果沒有完善的報道[4]。
肉雞生產中球蟲疾病和壞死性腸道炎癥的出現會顯著降低肉雞生產性能和機體健康狀況,合理使用藥物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或避免疾病的出現概率,實際養殖中還可以通過改善肉雞飼養環境來避免疾病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