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山
(山東省蒙陰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山東臨沂 276200)
畜牧業對地區經濟發展尤為重要,更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主要地位。生豬養殖屬于畜牧業的重要基礎,現今已形成了較大的發展規模。不過實際養殖環節,因為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養殖面臨一定的病害威脅,因此,重點對生豬養殖常見病害的發生及預防措施進行探討,具備較強的現實意義。
山東省是中國華東地區的一個沿海省份,簡稱魯,省會濟南。截至2020 年6 月,山東省轄16 個地級市,共58 個市轄區、26 個縣級市、52 個縣,合計136 個縣級行政區。664 個街道、1092 個鎮、68 個鄉,合計1824 個鄉級行政區。近年來,山東省重點發展生豬養殖業,據不完全統計,2016 年山東省各市中,濰坊市生豬出欄數量達到了431.6 萬頭,位居首位,菏澤為402.41 萬頭,臨沂為386.28 萬頭,德州為363.61 萬頭,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已經成為山東省發展的重要產業,山東省2010—2017 年存欄量如圖1 所示。為進一步提升山東省生豬養殖效益,還應將重點放在生豬養殖常見病害預防上,以免在病害影響下,阻礙山東省經濟增長。

圖1 2010—2017 年山東省生豬存欄量
該病害發生初期,生豬通常會伸脖子咳嗽,并且會咳出分泌物,采食過程中,生豬還會存在間歇性喘氣現象[1]。病情發展到后期,生豬咳嗽及氣喘情況會更加嚴重,出現食欲不佳、精神萎靡、體重下降等情況。若沒有及時的診治,會導致其他生豬被感染,對經濟收益產生較大影響。當患上氣喘病后,應及時加以治療,盡量降低病害影響。若養殖場條件允許,應將病豬與未患病的豬進行隔離,母豬要單舍養殖,對于斷奶的仔豬盡量不并欄,進行按窩隔離,實施集中性育肥。如果養豬場不具備隔離條件,應通過藥物對病情加以控制。春季與冬季時分,若發現體重不斷下降,老、弱生豬出現喘、咳等情況,可以將恩諾沙星、鹽酸土霉素及泰妙菌素等藥物摻入豬飼料中,連續喂養3~5d,大約14~20d,進行2 次給藥,從而有效減少豬氣喘病的發病概率。若已經存在患病豬,應選擇更加高效的藥物加以治療。選擇肌肉注射的方法,對病豬注射抗菌性較強的藥物,如卡那霉素、氟苯尼考與泰樂霉素等,該疾病發病初期,每天注射不可低于2 次,并且,在病豬食欲逐漸恢復后,可以適當降低藥劑量,連續治療一段時間。若出現生豬大面積發病情況,應在飲用水或飼料中摻入治療藥物。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病豬,應通過聯合用藥的方式進行治療。
該疾病通常會在每年的6 月份及10 月份發生,會通過呼吸及蚊蠅兩種途徑進行傳播。豬鏈球菌患病初期,病豬體溫會快速上升,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病豬會長臥不起,糞便中會存在血絲。由于豬鏈球菌存在較多類型,在治療藥物選擇上也存在較大的不同。例如,腦膜炎型豬鏈球菌,需要通過磺胺-6 甲氧進行治療;對于關節炎型豬鏈球菌病,應使用阿莫西林以及青霉素等藥物治療;敗血型豬鏈球菌病,需要通過紅霉素、阿莫西林以及氧氟沙星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可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清除膿液及病變組織,患處用生理鹽水加以清洗,同時,用碘伏消毒,隨后將患處包扎,避免在恢復中出現交叉感染情況。
豬丹毒主要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具體表現為全身皮膚存在彌漫性充血情況,出血點在病豬皮膚較薄與四肢處,淋巴結腫大出血,呈現出紫紅色。若為慢性型會存在亞急性疹塊,在皮膚表面突出[2],具有不同的大小與形狀,主要會對架子豬及母豬產生侵害。可以采用青霉素治療,選擇肌肉注射的方式,每日2 次,直至病豬體溫以及食欲恢復正常后,繼續鞏固治療1~2d,不可過早停藥,防止出現復發或者轉化為慢性的情況。此外,還可以利用金霉素、紅霉素及鹽酸四環素進行治療。在生豬發病初期,可選擇抗豬丹毒血清治療,進行耳靜脈內注射或者皮下注射,仔豬注射劑量為5~10mL,體重低于50kg 注射劑量為30~50mL,體重超過50kg 注射劑量為50~70mL,完成一次注射后,間隔24h 再次注射,直至病豬體溫以及食欲恢復正常。
該病害的病原體為豬瘟病毒,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膚損傷等傳播。當生豬患有該病害后,體溫會持續上升、皮膚出血、眼結膜會有較多分泌物,公豬尿液會出現明顯渾濁情況。豬瘟防治上還未出現高效的治療藥物,發病初期可使用抗豬瘟血清。日常管理期間,飼養人員應做好預防工作,仔豬30 日齡時,應對其接種豬瘟兔化弱毒疫苗,70 日齡時,進行二次免疫接種,每年要對母豬與種豬進行兩次免疫接種,從而有效預防豬瘟病害的出現。
生豬養殖過程中,良好的養殖環境能夠有效降低細菌滋生、控制疾病傳播。所以,生豬養殖人員應重點做好豬舍的消毒工作,對豬舍定期進行全面消毒。日常消毒環節,需要應用三種以上的消毒劑,以保證病毒被完全消滅。并且,做到3~5d 替換一次藥劑,防止生豬對某種藥物產生抗藥性。還應做好養殖場清理工作,及時清理分泌物、食物殘渣及排泄物,對于養殖場圍欄也需要充分消毒[3]。春季以及冬季開展消毒工作時,可以用熱火堿水清洗養殖場的過道及門口,也可以鋪上一層生石灰。夏季與秋季開展消毒工作時,可以選擇噴霧消毒的方式,不能留有死角,實現全面消毒。尤其是對于儲尿池以及糞堆,更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將病菌全部消滅,防止病毒再次傳播。并且,還應保證豬舍良好的通風條件,創建出干燥、溫暖的養殖環境,以免因為低溫、潮濕導致疾病傳播。
正確的養殖方法會有效增強生豬體質,預防各種病害發生。因此,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需要結合生豬生長階段及實際情況,合理調整飼料配方,如喂養生豬幼崽時,養殖人員應科學進行幼崽飼料配備,更好地滿足幼崽的營養需要。除此之外,養殖人員不但要合理分配飼料,還需要保證飼料足夠新鮮,避免飼料發生霉變問題,日期不好或霉變的飼料堅決不予使用,從而提升喂養安全性。具體而言,養殖人員應注重科學飼養,在合理的飼養方式下強化體質,使其具備較強的病害預防能力,降低生豬患病幾率。
保健工作會對生豬疾病預防效果及生長發育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在養殖環節中應重點關注生豬保健工作[4],以此降低疫病發生率。仔豬進欄后,應及時注射生物肽,并用20%氟爾康伴料。還應進行電解多維,人工鹽飲水,持續一周時間。對仔豬進行嚴格篩選,以免出現疫病。進豬前兩周,需要進行至少兩次的徹底消毒工作,如果豬場發生過疾病,還應開展火焰消毒工作。進豬后應請專業的獸醫駐場一段時間,并做好應急保健工作,保證豬群健康成長。此外,還應做好驅蟲工作,寄生蟲病會對生豬生長產生嚴重的影響,并且會對飼料產生消耗及危害。所以,生豬養殖人員應將養豬場的驅蟲工作作為重點工作內容。與當地實際情況及生豬生長情況相結合,科學、合理地制定出驅蟲周期與計劃,選擇合適的驅蟲藥物。一般情況下,每隔三周就應做一次驅蟲工作,同時,還應按照氣候變化,科學選定驅蟲藥種類。
生豬養殖過程中,較多疾病均可以選擇注射疫苗的方式進行預防,所以,應及時做好疫苗接種工作,開展豬群免疫干預,形成科學、完善的免疫程序。免疫干預過程中,應嚴格檢驗疫苗,詳細掌握疫苗注射的各類注意事項,對疫苗是否存在毒副作用進行檢驗,還應了解發生副作用后,需要采取何種手段進行應對。若需要冷凍保存,應知曉疫苗的有效期,疫苗使用后,選擇無公害的處理方法加以處理。注射環節應保證注射位置的準確性,一般是在肩旁耳朵后的三角區中,主要是由于該位置處的皮膚較薄,利用酒精進行消毒后,即可進行注射,注射動作要輕緩[5]。若注射后出現硬結和增生情況,應及時加以處理。除此之外,日常飼養環節,可將適當微量元素加入飼料中,從而進一步提升生豬的抗病能力。已經患有相應疾病的生豬,需要及時隔離,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治療,還應對其他生豬進行觀察,由于生豬的常見病較多,也會存在混合感染的情況,一旦發現,養殖人員應做出緊急處理與治療。若出現死亡情況,需要及時進行深埋處理,還應對豬舍全面消毒,盡量減少人與患病豬直接接觸,避免出現人和其他豬間接染病的情況。
綜上所述,生豬養殖過程,很容易發生多種病害,如豬氣喘病、豬鏈球菌、豬丹毒及豬瘟等,若沒有及時進行防治,會使生豬養殖面臨較大的經濟損失,并且,一些病害并不能通過常規治療方式根除,對生豬健康成長產生了嚴重影響。為有效防控各種病害,不但要掌握各種病害的治療方式,更重要的是做好病害預防工作,通過保證養殖環境衛生;科學飼喂,增強生豬體質;做好保健及驅蟲工作;及時接種、治療等方式,從源頭上預防各種病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