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月靜
孫中山領導的現代革命與傳統的農民起義不同,每次密謀起義,都要先籌足款項,用以購買、運輸軍火,雇傭敢死隊員,撫恤烈士家屬,這些都是要花錢的。
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所籌款項是怎么來的呢?
孫中山一生都在為革命奮斗,同時,他一生也在為籌款而奮斗。1895年前后,孫中山于廣州、檀香山、香港等地先后成立興中會。興中會會員,入會時每人交底銀5元,另有義捐,以助經費。香港《興中會宣言》第8條還作了號召會員買“革命股票”的規定,“特設銀會以集巨資,用濟公家之急,兼為股友生財捷徑……”,具體做法是,每股收銀10元,認一股至萬股隨便,收銀后發給入股者一張“銀會股票”,革命成功后,每股可收回本利百元。
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說,在第8條之后,孫中山還加上了一句“廣告詞”,大意是說,買革命股票,于公于私都有益,比起跟清政府捐官、買頂子有利可圖多了,能夠獲得10倍的收益,機不可失。孫中山共從中籌到港幣1.3萬元。
1905年12月,同盟會發行了“中華民務興利公司債券”,由橫濱一家印刷店印刷,每張面額1000元,實收250元,規定由“廣東募債總局”擔保,在公司開始營運后,分五年償還持券者的本金和利息。這次債券主要在越南的西貢發行,僅售出了少部分。
1906年同盟會委托在西貢的法國人安尼制作了四箱“中國革命政府軍債券”,每張面額100元。這些債券先后在新加坡、法國和馬來西亞銷售,得款5700美元,約合11400港元。次年,該債券的200余張分兩批付給了潮州黃岡之役后被解散的軍人,其余部分則付之一炬。
1911年,同盟會在美洲發行了冠有中華民國名義的“金幣券”,面額分別為美金10元、100元、1000元,照券面金額的半價推出,并承諾于中華民國成立時,該券可以作為正式的國家貨幣使用。同時還明確規定,凡捐助軍餉者,均可獲得“優先國民”的待遇。捐款5元以上者,加倍發給中華民國金幣票;捐千元以上者,革命成功后,享有經營“一切實業優先權利”。這次債券推銷業績不錯,在美洲獲得8萬港元??傆嫲l行債券的全部收入約計10.64萬港元。
買革命債券的多是海外華僑,義捐也多是海外華僑。孫中山經常去美國、加拿大、日本、南洋各國的華僑聚集區舉行演講,演講過后,聽眾受其愛國精神感召,便把身上的鈔票掏出來捐獻。
很多華僑為了革命可以說是傾家蕩產。1895年,為支持廣州起義,檀香山華僑鄧松盛變賣其商店和農場,孫中山的哥哥孫眉賤賣其牛犢,捐助4612美元。南洋商人陳楚楠因為歷年為革命事業耗盡與其兄合股的合春號公款,導致兄弟分產,官司打上法庭。
中國同盟會籌集和收到的各種款項中,華僑的錢所占比例高達79%。其實當時國內的大商人都很有錢,據統計,武漢商會僅在1911年10月13日一次就向義軍捐款500萬兩,重慶商會為四川境內的革命軍籌餉有錄可查的有40多萬兩,不過卻沒給孫中山多少資助。
在孫中山看來,華僑的捐款決定了革命的成敗。1910年2月,因消息泄露,廣州新軍起義被迫提前發動,孫中山談到這次起義時說:“此次之失敗,實因于年底缺款五千。波士頓致公堂初許擔任,所寄不過一千九百余元,紐約致公堂許擔任者一文未寄,遂致年初二黨軍亦以欠款而不作應援之計,新軍第一標遂不支退散?!彼?,孫中山曾稱“前時帝制之破壞,華僑實為一最大之力”。
1907年3月4日,孫中山在日本被驅逐出境前,接受日本政府送的5000日元和商人鈴木久五郎饋贈的1萬日元,只留下2000日元給《民報》,其他的都帶走用于他處,招致了章太炎等人不滿。當時《民報》經費困難,章太炎幾次電告孫中山,希望能夠接濟,都沒有回應。他因此認定孫中山濫用捐款,把掛在《民報》社墻上的孫中山照片取了下來,寄給同盟會香港分會,附言說:“出賣《民報》之孫文,應即撕去。”因為黃興等人顧全大局才把事態平息下去。
1907年秋天,陶成章(1878—1912,浙江會稽人,清末著名革命團體光復會的創立者之一)游歷南洋各島,想在華僑中籌款,請孫中山寫介紹信,孫沒答應,于是陶成章等人又大肆攻擊孫中山。
面對內訌,孫中山想到哥哥因忠實地為革命捐款而破產的事實,痛心而又感慨地說:“從事革命十多年來所破費的資財,多是我兄弟二人任之,如果說是為圖利計,我們又何必去干革命,以致拋棄了自己的資財,耗盡了兄長的家產呢?”
考慮到資金的來源,孫中山大概也只能這樣選擇,畢竟南洋的華人華僑,多半來自兩廣。如果能在廣東占據一塊地方,也便于爭取海外的援助。同盟會在章太炎事件之后,實際上處于部分分裂狀態。部分原光復會的成員,在東南地區自行其是,而來自中部的前華興會成員,也是自己做自己的。
(摘自“文史博覽”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