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習慣養成教育是智力障礙學生群體學習生活的主要內容。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缺陷及不良生活環境的影響,大多數智力障礙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個人衛生習慣較差,這也給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局勢下的培智學校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
根據智力障礙學生的身心特點,筆者所在學校在對智力障礙學生開展衛生習慣知識和技能教育的過程中,總結提煉出“反復訓練”“經常提醒”“代幣矯正”和“家校合作”等衛生習慣養成教育策略,能有效對智力障礙學生的不良衛生習慣進行干預和矯正,促進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
第一,反復訓練,形成定勢。
學習定勢泛指一類課題的練習為類似課題的學習或問題的解決所形成的心理準備狀態,包括集中注意力和認知系統的定向。若能在智力障礙學生群體中形成有關良好衛生習慣的學習定勢,將為該群體在后續的生活中順利完成有關良好衛生習慣的學習遷移打下根基。“學習定勢”和“學習遷移”兩個概念本就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智力障礙學生在遷移先前學習的信息方面存在較大障礙,因而培智教師引導智力障礙學生進行反復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將有利于該群體學習定勢的形成,從而幫助他們吸收新信息、解決新問題。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學校可以不斷強化滲透衛生健康知識教育,每天第一節課前都安排專門的訓練項目。如戴口罩訓練,讓學生反復地吟誦《口罩歌》——“小口罩,本領強,病毒灰塵能預防;花在外,條在上,掛耳朵,壓鼻梁;小口罩,隨時戴,防病毒,真厲害”,旨在讓學生形成學習定勢。這種正確的學習定勢對于智力障礙學生群體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二,經常提醒,強化實踐。
記憶是過去的經歷在人腦中的反映,它是指暫時聯系的形式(識記)和留下的痕跡(保持)以及這些聯系的痕跡在腦中的恢復(再認和再現)。智力障礙兒童智力表現之一是記憶能力差,并呈現出識記緩慢、保持不牢固、遺忘快、再認不準確的特點。因而在該群體衛生習慣養成教育實踐中,培智教師對學生要經常提醒,反復強化衛生習慣在生活中的應用實踐,讓學生逐步改正不良的衛生習慣。
第三,代幣矯正,激勵成長。
代幣制是用象征錢幣、獎狀、獎品等標記物為獎勵手段來強化良好行為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智力障礙兒童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更易受到不友善的對待,從而導致他們產生自卑、自怯的心理。因而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讓他們真正感到溫暖,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教師的期望引導著兒童的發展,教師的關懷會促進兒童的成長。被關懷和被激勵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沒有激勵,就沒有兒童的心理滿足;沒有心靈的關懷和呵護,就沒有兒童的成長。對于智力障礙兒童來說更是如此。
第四,家校合作,促進養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智力障礙學生是一個個有著特別需要的個體,正常學生一學就會的內容,他們卻需要教師付出十倍乃至幾十倍的艱辛努力去
手把手地教。為了使他們每天在學校習得的知識與建立的良好習慣得到保持,學校把家校合作,促進養成放在衛生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位置。教師通過家訪、社交軟件溝通群等方式與家長交流,統一步調,讓家長在家中幫助孩子鞏固所學的內容、矯正不良行為,使學生每天都有進步,從而促進其良好習慣的養成。
對智力障礙學生不良衛生行為習慣的矯治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僅時常會有反復,而且還可能一無所獲。因此,對于智力障礙學生良好衛生習慣養成教育,不僅需要培智學校及教師不斷探索,還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智力障礙兒童的發展。
(蔡東啟,武漢市新洲特殊教育學校,武漢 4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