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世界人民有種念想,姑且叫做“貴族幻想”。《笑林廣記》里,多有如此段子:鄉民耕地之余,想象皇帝生活,總覺得他們的糞叉子都是金的;皇帝家門前,立著四柱牌坊,上寫金字“皇帝世家”,兩邊貼對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這是古代人民的幻想,所以編評書說故事的人,往往也投其所好:你們愛把帝王家想象得土豪金粗俗銀,咱也這么順著編。
這種貴族幻想的現代版,就變成了“歐洲貴族幻想”。于是王子公主、騎士貴婦、城堡天鵝絨、紋章與劍,都成了傳說。自然,不獨中國人為然,在崇尚歐洲、將歐洲幻漫詩化這方面,日本人更為夸張:能把金發碧眼和亞洲人臉型糅合,制造出奇怪的非歐非亞的經典二次元形象,也真虧得他們。中國在這方面比較淳樸,最多也就是有奸商編些達芬奇家具之類的騙人。那么問題來了:達·芬奇時代的家居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中世紀歐洲貴族住城堡,看去威風凜凜,情調綿綿,還有帥到飛起的吸血鬼伯爵,其實大有苦處。因為歐洲城堡和日本領主們的城相似:非為保護人民,只是貴族私宅。戰亂年代,匪徒叢生;領主躲在城堡里,就能刀槍不入,說起來,城堡也無非地主怕土匪,于是深宅大院,高筑墻廣積糧罷了。
然而住在城堡里,實際生活實在不算有趣: 倒不是會有吸血鬼和蝙蝠,只是住在一個石頭砌成的筒子里,任誰都氣悶。中世紀時沒有洗手間系統,城樓守將慣常在十幾米高的大縫隙上解決排便問題,久而久之,領主與下人共聞其臭,鼻子一定很痛苦。英國至今保留的倫敦塔,早年并無廁所,所以屎尿是順著墻根往下流的——您不妨想象下那氣味。
當然啦,中世紀大家都挺臟,也就習慣了。
真問題乃是一個字:寒。畢竟歐洲大陸,除了意大利和西班牙這樣偏南緯度,其余大多偏北,冬天寒冷,石頭墻尤其雪上加霜。英國人是到文藝復興前才琢磨出壁爐家用的,歐洲大陸石頭房可怎么辦呢?
所以歐洲人要用掛毯了。所謂掛毯藝術,說到底是為什么呢?答:領導怕冷啊!城堡里穿堂風,那可是嗖嗖的呀!
后來中世紀也過了,戰亂也少了,城堡也荒廢了,領主們雖然還是大窗大門高圍墻高拱擺闊氣,好歹不用造城門樓子了,有取暖方法了, 掛毯也慢慢過時了——畢竟這玩意兒太貴了。
說回家具。
達·芬奇那會兒,歐洲家具基本不流行鑲嵌技術,基本靠雕刻:給家具表面上刻出美女、獅子、海豚、葉子、藤蘿,所以您家里家具連起來, 可以開個動物園。晚上睡覺時,都不敢起夜。
歐洲人用到黑檀木來做家具鑲嵌,再用黃銅、象牙這些玩意,是17世紀的事了——確切說吧,那時候達·芬奇死了一百多年了。至于其他鑲嵌品,包括銅、象牙、銀、黃銅、骨質、貝殼、天青石、黑曜巖、大理石、犀牛角,是17世紀晚期18世紀早期的事了。實際上,歐洲貴族大概到18世紀中期,即中國乾隆年間,才開始讓家具做得適合人用,而不單是擺好看。
吃的呢?
您別看現在歐洲人西餐講儀式,法國人在16世紀前,都是用手抓東西吃的。鐵餐具引入法國,差不多是中國明朝中期了。17世紀,荷蘭進入黃金時代,號稱歐洲第一富。他們吃什么呢?答:他們煮水加鹽,加點肉豆蔻,加點肉末,就敢說是肉湯。尋常市民經常一周只燒一次飯菜,吃一天熱的,余下六天冷食過日子。他們吃不到什么新鮮肉,每星期能吃一次腌肉。
荷蘭富豪能吃些特殊的,比如:上等小麥的面包、栗子,以及一種“牛羊肉剁成肉末,加些蔬菜,澆橙汁,泡酸醋,用火燜”的奇怪肉類。您別嫌土氣,因為17世紀,即中國明清交接那個世紀,歐洲最富的荷蘭人也就是吃吃黑麥、大麥、蕎麥、燕麥甚至蠶豆粉做的面包。往前一百年,明朝的市井生活,您可以讀《金瓶梅》感受下,而法國那邊亨利四世大王還在發布承諾,要讓法國人民實現以下夢想:
“每家每周,吃得起一只雞!”
歐洲人現在吃土豆兇猛,然而直到1772年之前——嗯,就是乾隆爺跟和珅勾兌好關系前后——法國人相信“吃土豆的只有兩種東西:豬和英國人”。那會兒的貴族吃得也不精,只好拼量。比如,偉大的威靈頓公爵,在他老人家胃口不那么好的日子里,早飯只吃兩只鴿子、三塊牛排、四分之三瓶莫澤爾葡萄酒、一瓶香檳,其他面包和茴香酒等再說。
歐洲開始大規模流行餐廳,是19世紀初的事了——嗯,就是乾隆爺讓位給嘉慶爺前后那幾年。當年法國鬧大革命,轟轟烈烈折騰了近三十年。這期間,貴族倒臺、國王斬首、拿破侖呼風喚雨,你方唱罷我登場,轟轟烈烈。大時代風起云涌之時,偉大的廚子怎么辦呢?主人倒臺了,貴族沒有了,廚子們就出門,去開飯店了——這是歐洲大陸第一批主廚飯店的出現。當時的名廚安托內·鮑威耶,還開了歐洲大陸第一家面包房。也在這會兒,以法國為開端,流行起了一道菜接一道菜的俄式上菜法。什么意思呢?在19世紀之前,歐洲貴族們,其實也跟我們現在中國人家宴似的:上菜堆滿一大桌。
這里有個微妙的時間差。
以家具為首的各類品牌所吹噓的歐洲宮廷式豪奢,其實很尷尬,因為歐洲貴族真正進入物質豐茂、家具飲食都可以奢靡一下子的,大概也就是18世紀,相當于中國的康乾盛世,諷刺的是,18世紀巔峰時的法國,最崇拜的反而是中國:大量引進中國瓷器來裝點凡爾賽宮且不提,還專門在萬森堡和尚第伊的瓷器廠出品里,描繪出中國人生活場景,以便擺闊。
而歐洲的生活水平,真正突飛猛進便利到可以縱橫世界,是在19世紀,然而那也是革命紛起、貴族消亡的世紀。
所以事實是,歐洲封建貴族——簡單說就是有封邑的地主們——過的日子,絕大多數時候,以我們現有標準看,是骯臟、陰暗、寒冷、粗糙的,攏共也就18世紀之后,過得有幾分奢侈模樣。現在中文語境中描繪的歐洲貴族形象,是善良的中國人民美好想象+描繪夢境的商家們,聯手制造的。
(摘自豆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