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研
不久前,17歲男孩劉學州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這是非常令人震驚和嘆息的結局。在這之前,他剛剛找到了自己的雙親。劉學州的認親故事沒有涕泗交加的感人場面,只有一地雞毛的互相指責。劉學州希望父母幫他“買房或租房”,讓他有個家;父母卻將他視為負擔,就此事爭吵起來,生母甚至拉黑了他。劉學州曾指責父母顛倒黑白,要起訴他們。
造成劉學州悲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父母的遺棄,養父母的過早離世,從小受到的冷眼與欺凌,遺書中提到的遭男老師猥褻,以及尋親之后遭遇的網絡暴力。遺書里大篇幅地記錄了部分網友對他的辱罵,這讓他驚怖于人性的黑暗。
這一切悲劇的起點,是他凄苦的身世和不幸的家庭。親生父母選擇將他遺棄,并在再度相見后表現出令人痛心的涼薄。
劉學州自述是看到孫海洋尋子成功后受到感染,故而萌發了尋親的想法。孫海洋十幾年堅持尋子的故事確實感天動地,一家人團聚的場面也令人動容。但劉學州沒有那么幸運。這恰恰說明,親情之愛、家庭溫暖不是理所當然的,相反是很奢侈的。這種奢侈不是對人性的悲觀,而是說,幸福的家庭來之不易,是需要很多保障的。
比如對家庭價值觀的認同。我們如此在乎親情,強調為人父母的責任,事實上這是社會規訓的結果,是無數的道理與信條傳輸給我們的。而這種價值觀教育,未必是普遍的。劉學州的父母遺棄他時幾乎沒有心理負擔,而孫海洋卻始終忘不了孫卓,從中就能看出差別。為人父母者,必須成長在一個價值觀穩定的環境,家庭幸福的基礎才有可能存在。
比如社會法治環境的保障。尋親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社會有拐賣人口這種丑惡現象存在。這種偶然變故是很多幸福家庭最大的破壞因素。多少曾經圓滿的家庭,都被這個意外摧殘,有些人至今仍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至親。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并不是發乎天然的自動生成,這不僅需要家庭成員作出努力,更需要社會環境提供保障。
要進一步加強價值觀的教育。今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始實施,該法明確了家庭該如何教育子女,更好地實現子女的全面成長。有媒體評論,這開啟了“依法帶娃”的時代。這是有必要的。認真想想,如何承擔家庭責任,如何養育子女,這難道是與生俱來的知識嗎?答案是否定的。法律法規、社會共識十分重要。在今天,我們仍需不斷普及社會核心價值觀,讓更多父母明白幸福的家庭該如何建構。
同時,要不斷提升人們的安全感,把偶發因素對家庭的破壞降到最低。劉學州悲劇發生后,山西警方表示“已接到關于劉學州被買賣一事的報警,正展開調查”,河北南宮公安局、教育局表示將調查他遺書中提到的曾發生霸凌的學校。這些舉措雖時隔多年,但確有必要。
杜絕拐賣,打擊違法犯罪,糾正社會不公,才能從源頭上避免此類悲劇。幸福的家庭來之不易,需要父母的努力,需要社會的保障,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守護。讓幸運者家庭安穩,不幸者有生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