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瑩 ,鄭寶軍 ,薛鵬文
(永吉縣西陽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吉林 132201)
中國屬于農業大國,用地球上7%的耕地,養活了地球上22%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約5億,約占全國人口的35%。中國人的飯碗無論何時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這不僅要求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牢牢掌控國家糧食安全生產主動權,更要求全面穩定鞏固自己國家農業基本盤。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人口比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土地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工商企業有序流轉,這是農業機械大面積使用和轉化的有效成果。農業機械化加快了農業生產發展速度,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推動了我國傳統農業模式向現代化農業模式轉變,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解放了大量農村人口和勞力,而且促使小農戶互相聯合,與大市場進行有效銜接,從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1-2]。
隨著農業機械的廣泛推廣和應用,我國各省、市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農機總動力約10.6億千瓦,農機保有量約2.04億臺,農機總作業面積達到70億畝次,作業服務總收入達到3 615億元。可以說農機化在推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市場供求、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轉型、轉產、轉化、轉移”等諸多形式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中央對于國家農村經濟內循環發展的一項重要的頂層設計。經濟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要想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實現國內鄉村經濟內循環,擴大內需,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振興鄉村經濟,其次要實現鄉村農業振興,最后實現鄉村全面、全方位振興。鄉村經濟振興內涵廣泛,包括集體經濟、民營經濟、合作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振興。只有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金使用率和資源利用率,提升農作物綜合生產能力,實現全程農業機械化,才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由實行農業機械化帶來的收入的占比,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尤其是在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裂變、漸進式發展壯大和高質量發展,土地逐漸開始集約經營,實現一年兩茬或兩年三茬耕種模式。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有利于土地資源整合、重組,使土地集中后集約經營成為可能,推動了現代化農業發展,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3]。經營者的土地收益模式從傳統模式向規模化、集約化效益模式轉變,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改變,工業4.0時代在飛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5G通信技術和納米芯片的普及和應用,為農業機械安裝了“大腦”。通過人工智能程序控制就可以實現農業機械自動化和智能化,芯片大腦代替了人腦,機械手代替了人手,機械運動代替了人的行走和勞動,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可以充分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減少因工作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并將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從事其他工作[4]。同時,土地基本經營制度的鞏固和穩定,土地三十年不變政策為農村勞動力吃上了“定心丸”,使得農村勞動力敢于從土地中“解脫”出來,融入城鎮,為推進城市建設和服務注入了新生力量,逐漸形成有序流動,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鄉村經濟振興。
農業機械化發展將會帶動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全面發展,開展大規模農機社會化服務,可以緩解農村土地承包與經營服務之間的矛盾,解決小農戶經營與大市場之間銜接的問題。鼓勵支持全程農業機械化作業和服務,不僅有利于進一步加快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進程,而且有利于加快城鄉商品經濟流通,使國民經濟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第三產業逐漸融合,并將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差距,繁榮城鄉經濟,促進城鄉融合發展[5]。
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非常重要,可以用于指導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工作穩步開展。諸多學者研究推演構建農業現代化一系列評價指標體系,都與現代化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三個維度分析評價相關聯,其中生產體系中的農機總動力、經營體系中的農業機械化新型經營和服務主體都是評價的重要指標。可以說,沒有農業機械化,完成農業現代化就要打折扣,農村現代化建設就要遲緩,更會影響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隨著國家各級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批準、建立和示范,將不斷推動設施農業和農機產業快速發展,為我國發展農業現代化積累經驗、提供范例,更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積蓄動力和源泉。因此,我國若想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率先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切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我國的農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傳統人畜聯耕”階段,20世紀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為“農業拖拉機一統天下”階段,21世紀初至今為“農業機械聯合收割一體化”階段,特別是現在,我國正處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高速路”,也處在向農業機械現代化邁進時期。例如,現代農業生產中的農機深翻免耕、無人機噴灑農藥作業、農機自動播種、水田機械插秧、玉米鏈條(履帶)式聯合收割、水稻聯合收割、大米機械一條龍加工等,無一不是在農業機械研發中綜合應用了通信技術、大數據、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開展農業機械化推廣,是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用現代標準化農業生產替代傳統無序的農業生產,用機械自動化方式代替傳統生產方式,促進城鄉融合,實現全民共同富裕。
盡管推進農業機械化作業和服務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有效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們還應該看到農業機械化在服務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制約著鄉村振興和農村經濟發展進程,需要農機行業管理部門、產品設計研發部門以及教育教學部門給予進一步的關注和必要的重視,在今后工作中認真細致地研究,逐步完善和解決[6]。
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很多不平衡、不適應和不協調的矛盾。例如,糧食作物與其他作物之間、農林牧副漁各產業之間機械化利用程度不平衡,還有全國各地域間機械化發展水平不平衡[7]。由于歷史、地形地貌、耕種習慣等不同因素,東北、華北、西北等區域省份的平原地區機械化水平較高,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耕地面積遼闊,便于使用大型一體化農業機械開展大規模機械化作業。而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形地勢特點丘陵陡峭,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目前,我國全國農機數量基數大,但是不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農業機械功能研發應貼近農業作業實際,現實中一些農機產品的設計不合理,甚至存在工藝和功能缺陷,不符合農業生產實際需求,不利于廣大農機戶使用。農業機械研發及生產成本高,適用性不強,一些大型機械設備成本居高不下,機械設備動力系統、運行操作系統程序復雜,操作靈敏度不高,設備笨重,缺乏人性化設計,機械利用率低,普通農民也難以負擔得起農機購買的資金壓力[8]。農機產品研發分散,總體投入不足,小型智能農業機械設備發展后勁不足,形式單一,品種缺乏多樣化。
農機購置補貼制度雖然實施數年,但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農機購置補貼品種缺乏多樣化,補貼力度忽大忽小,補貼機械監管力度需要加強,個別騙取、套取補貼資金的行為雖然呈減少趨勢,但仍難以完全杜絕,做到令行禁止。
農機安全管理服務行業監管在個別時期一些地方存在監管缺位的情況,存在無人管和漏管的死角,農機安全監管服務有待優化。農機運營違反安全行為時有發生,例如:農機駕駛員無證駕駛,農用車輛違規載客上路,無安全反光標識夜間行車等。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機運營安全監管力度,提高農機使用人員安全防護意識和能力。
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態勢預判不足,重視程度偏低。相對于汽車、高鐵、飛機、船舶、機電設備等,人們對農業機械普遍關注較少,認知度偏低。此外,農業機械及其自動化專業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專業也偏冷門。
繼續提高農業機械市場保有量,壓縮農機生產過剩中低端產能,實現大型機械配套化、一體化、自動化,小型機械智能化、家庭化。農業機械生產由橫向對標生產轉向立體多樣化生產方向發展,協調各類作物間、農林牧副漁各產業間以及各地區間農業機械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實現農業機械化均衡發展。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學習借鑒國外核心技術,提高自主品牌研發水平,培育農機生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整合現有農業機械研發資金來源,加強高端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投入,改善研發經費不足的問題。生產適用型、改進型、實用型農業機械,出高端機械,出精品機械,出智能機械,出復式機械,跟蹤農機產品服務。與國際農機技術和市場接軌,生產適銷對路的農業機械產品,擴大農機對外出口,提高農業機械生產節本增效功效,提升農機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生存潛能[9]。合理解決農機售后服務問題,實行售后跟蹤服務制度,建立農機使用效果回訪機制,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免費保修服務,提高常用易壞機械零部件耐損強度,徹底消除使用者返廠維修的后顧之憂。
完善農機購置補貼制度和相關手續,加大對農機購置補貼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更為有效地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強化對農機購置補貼申請的監管,堅決打擊投機取巧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騙取補貼資金,從而“坑農”“害農”的行為。
定期開展農機安全教育政策學習和考試,強化農機監理人員和農機駕駛員的安全教育管理和培訓。堅持農機監理人員持證上崗,農機駕駛員持證上路、下田,加大使用農機設備的培訓力度,培養農機檢修人才、農機操作員實現規范化操作,保證農機運行作業的安全[10]。
儲備農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整合現有農業機械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細化研發方向,改善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培育“生產、教學、研發、應用”基地,吸引廣大青年才俊積極加入農機職業教育,為推動農業機械化進程獻計出力。
堅持和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十四五”期間農機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統籌推進城鄉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更是廣大農機管理者和愛好者的歷史使命。不僅要肯定農業機械化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發展所發揮的積極有效作用,同時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和妥善處理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積極探索農業機械化有效途徑,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有力促進鄉村經濟振興、鄉村農業振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全面深入發展,鄉村必將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水平的現代化農業也終將會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