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清
(鹽城市射陽縣農牧漁業總公司,江蘇 鹽城 224000)
為了提高水稻種植產量,有的農民一味加大肥料使用量,或者在防治病蟲害時濫用農藥,這樣不僅對土壤結構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還致使水稻中有藥物殘留,造成食品安全問題,進而給農業健康發展和人類生命安全帶來威脅。為此,農業技術人員必須優化水稻種植技術,通過選擇優良品種和培育壯苗,結合科學栽培和種植技術,盡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從根本上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根據種植水稻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選用適宜生活環境的水稻品種。首先要求種子產量高、抗倒伏能力強、抗病力強、品質優,并且稻谷適口性好,米質符合一級米要求,尤其不能被病菌或蟲害侵擾。其次要求水稻種子籽粒飽滿、顏色純正。只有選用優質種子來栽培秧苗,才能為獲取優質高產奠定基礎。充分發揮種植水稻的技術水平是提高種植效益的關鍵環節[1]。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選用的水稻種子進行預試驗,借此檢驗水稻品種是否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并且確定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這樣可以幫助農民選擇更加放心的優質品種,更加實際地實現水稻的增產。
提高水稻種植產量和效益,技術要點是培育健壯秧苗,并且在培育秧苗中必須遵循以土保苗和以肥培土的原則。
首先選擇地勢高、陽光充足、土壤肥沃、澆灌和排水方便的地塊作為苗床。在選好地塊后需要進行精耕細作,減少大土塊對種子發芽產生的影響。為了滿足秧苗生長對營養的需要,在育秧前需要給苗床施足基肥[2]。建議每畝施用2 000 kg農家肥、50 kg的普鈣和10 kg的鉀肥,在施用前3周先將其充分混合均勻,在進行生物發酵后才將這些肥料均勻撒入田間,結合耕作與田間土壤均勻混合在一起,為秧苗生長提供充足的肥力,并且腐熟后的肥料還可以減少病蟲害污染土壤或危害秧苗的風險。
為了減少病蟲害對種子或秧苗產生的侵害,在栽種前需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先將種子晾曬1~2天,然后用3%的菌靈藥液浸泡6 h~7 h,再用清水反復沖洗。最后對種子進行催芽:一般使用50 ℃的溫水浸泡種子,讓種子預熱后再維持在30 ℃~35 ℃溫度下,最好用濕麻袋進行包裹,有利于保溫和保濕。通常經過2天的催芽時間,種子就可以發芽,此時根據環境條件進行降溫[3]。
在實際生產中,通常根據水稻生長規律,再結合水稻秧苗葉片的生長情況,確定水稻生育階段,實施有效的高產栽培技術。在整個栽培過程中,實施科學的肥水管理,促使水稻高產、優產。這種栽培技術應用創新的種植觀點,結合水稻自身生長發育特點進行優化栽培,從根本上保證水稻生長在舒適生活環境中,促使水稻莖葉健壯生長,在能夠充分挖掘水稻生產性能的同時,還能保護生態環境,最終達到理想的種植效果[4]。
農業技術人員應該根據當地土壤結構、氣候條件、水肥情況等,在實施優化栽培技術的過程中,充分調查往年水稻種植效益,正確掌握原有的種植方法和技術,了解影響水稻生長和產量的常見因素,最重要的是認真分析病蟲害對水稻造成的危害,這樣才能對種植水稻的地區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同時根據優質水稻自身生長規律和特點,與當地原有的水稻栽培管理經驗有機結合起來,根據水稻生長莖葉情況采用優化栽培技術,有利于形成系統化的管理體系,將每個管理環節更加細化,盡最大努力提高水稻種植產量。
在優化栽培水稻過程中,自然環境變化或者水肥管理不當等會影響水稻的健壯生長。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管理和防控措施,盡量減少上述不良因素對水稻植株產生的危害。同時應重視播種時間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農業技術人員只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水稻播種時間,才能保證水稻高產優產。因為播種過早時,外界溫度較低或溫差較大,秧苗容易受到冷凍而死亡。而播種時間過晚,就會縮短水稻的生長期,不利于形成飽滿的稻谷,對產量帶來極大損失。另外在播種過晚的情況下,還會推遲下個季度的播種,進而帶來一系列的麻煩或負面影響。
為了保證水稻豐收,應該加強稻田管理,一般根據當地情況采用機械化管理。例如:在播種前對地塊進行深耕細作,避免田間土塊過大對秧苗產生不利影響。然后讓太陽光對田間進行充分照射,太陽光的紫外線可以對土壤中的病蟲害起到消殺效果,還可以消除病死草根的影響。這樣處理后,可以明顯減少水稻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5]。經過一段的暴曬后就可以拋秧。在田間管理過程中,各個管理環節必須合理且操作正確,同時在操作時應消除人為原因,切忌因人為因素降低水稻栽培技術水平,最終影響水稻種植產量和效益。
雖然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肥料,但是一味增加肥料施用量,尤其是化肥的使用會帶來嚴重的土壤板結問題,并且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平衡,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控肥的基礎是充分發揮氮肥的利用率,同時要有效減少農藥的用量。
采用傳統的水稻種植技術普遍存在施肥過多的現象,有的與生產實際情況相差很大,不僅大大浪費了肥料資源,還會引起病蟲害問題。在種植水稻時,并不是使用氮肥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合理掌控氮肥施用量或施用比例,這樣才能保證水稻種植效果最佳。如果施用氮肥不當,就會增加病蟲害感染風險,同時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和成穗率會降低,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水稻的健壯生長和產量。
建議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施用氮肥時,應該根據土壤肥力,在剛開始時先施用少量的氮肥,隨著水稻植株的生長,根據長勢適當增加氮肥施用量,這有利于提高水稻對氮肥的吸收能力。通過科學控制氮肥施用量,能在減少氮肥成本的同時,提高水稻對氮肥的利用率,實現高產優產的目的[6]。
在施用肥料時不加以控制主要表現在施肥種類繁多和施肥過量兩個方面,并且沒有系統數據和準確的數量。建議技術人員大力宣講控制氮肥施用的重要性,讓所有種植水稻的農民都能夠正確掌握施肥技術,根據田間肥力和水稻長勢合理施肥,確保施肥最優化,進而提高水稻產量和種植效益。
為提高水稻個體或群體產量,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需要實施控苗技術,這樣可以提高水稻有效分蘗量。因為在水稻分蘗階段,雖然分蘗的數量很多,但是只有很少的分蘗能夠長大成穗,而大部分屬于無效分蘗,對水稻產量不會有任何好處。如果不采取控苗技術,任由水稻增加分蘗量,就會消耗大量水分和養分,最終降低水稻產量。對水稻實施控苗技術,也就是控制水稻的無效分蘗,能增加有效分蘗數量,促使分蘗后的成穗率提高,保證每株水稻生長茂盛且產量較高,突出水稻優生優產的特點,達到高產和豐產效果[7]。
水稻在種植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擾,這也是導致水稻產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水稻發生病蟲害主要是由倒伏、無效分蘗多等引起的,因此控制無效分蘗對防控水稻感染病蟲害也非常有利。科學控制水稻植株能夠抑制無效分蘗、消除弱苗和死苗,不僅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病率,還可以將大量的肥力供給優質稻苗,增強水稻抗病力和消除自然災害的影響,為水稻實現高產保駕護航。
如果水稻種植密度過大,通風和透光受到影響,就會給病菌或害蟲的繁殖創造良好條件,導致水稻感染病蟲害。要想更好地預防病蟲害,需要有效消除無效分蘗,抑制無用莖葉生長給整個植株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根據田間肥力合理種植,盡量加大稻苗之間的株距,這樣可以增加通光性和透氣性,抑制病菌或蟲卵繁殖,有利于稻苗更加健壯生長。另外,稻苗株距加大后,一旦有的稻苗發生病蟲害,還不容易傳播給其他健康稻苗,防止病蟲害大面積流行或擴散。
通過調整稻苗的種植密度,保證稻苗之間通透性較好,在消除病菌和蟲卵生活條件的同時,還大大減少了病蟲害在稻田的發生面積,再加上合理施肥和優化管理技術,促使水稻的種植結構有明顯提升,對水稻健壯生長和預防病蟲害有重要意義[8]。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田間環境與水稻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例如:土壤肥沃能夠為水稻良好生長提供豐厚的養分,這就屬于良好的田間環境。為了確保水稻生長健壯和獲取優質高產,需要及時了解水稻生長情況,對田間環境進行診斷,在保證水稻肥力充足的前提下,還可以預防病蟲害的發生,且避免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在生產實踐中,需要靈活運用田間診斷技術,結合水稻長勢和土壤墑情、肥力等,及時調整或改善種植技術,選擇更加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從根本上提升水稻產量,最大程度地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種植水稻的田間需要具備充足的水資源,因為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在對水稻進行澆灌時,也需要科學管理,以滿足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要。1)在育苗過程中需要淺水,促使幼苗盡快出土生長。在拋秧時需要薄水,促進根部盡快扎根發育。2)在分蘗期水稻莖葉生長速度較快,需要大量水分[9]。3)在水稻有效分蘗完成后,需要將田間積水盡快排出去,對稻田進行充分晾曬,一直到田間土壤裂開小口為止,促使水稻根部盡快發育。4)水稻孕穗期需水量增多,應該立即進行澆灌,以保持稻田積水達到3 cm為宜,滿足水稻孕穗階段對水分的需要。5)在水稻結穗且穗部散籽后,為了增加水稻根系的活力,促使根系吸收更多的養分供給穗部籽粒生長,需要根據田間土壤墑情適時澆灌,一般要求在田間沒有積水時,就開始下一次的澆灌,不僅滿足水稻籽粒對水分的需要,還促進水稻根部的健康生長。
在水稻成熟后及時收獲,可以減少籽粒脫落現象,這也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環節。水稻成熟后及時完成收獲任務,還可以避免稻谷發生霉變的情況,保證稻谷質量良好。在收獲后需要對稻谷進行晾曬,有利于今后保存。在晾曬稻谷過程中,注意不應攤曬過薄,否則會增加稻谷碎米率而降低其質量。而應該在篙席上晾曬,并且不斷翻動,這能夠有效提高稻谷質量[10]。
總之,為了提高水稻種植產量,實現最佳種植效益,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優化和完善種植技術,并且結合實際情況,保證優化種植技術能夠更好地推廣和落實。農業技術人員應該根據土壤肥力,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提高水稻對氮肥的利用率,并且通過控制稻苗來減少無效分蘗,結合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來預防病蟲害發生,保證優質稻苗健壯生長并減少農藥使用量。這樣不僅有利于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促使優化種植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還能提高水稻種植產量和效益,為提升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