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娟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4)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自此我國農村的發展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金融的支持對于鄉村振興至關重要,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無論是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農村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抑或是綠色金融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服務到位,質量高,鄉村振興才可以事半功倍。
傳統的金融服務主要依靠資金優勢、物理網點的鋪設、大量人員的投入,但是我國農村地域遼闊,不少農村地理位置偏遠,路況較差,傳統的金融服務成本高、效率低,對于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不大。只有改變傳統的金融服務才能實現突破,金融行業必須升級轉型,才能更好地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銀行等金融機構競爭日趨激烈,利潤空間不斷收縮,走出城市走向農村,擴大金融服務的領域是突破傳統金融的一條很好的道路。我國農村地區地域遼闊,人口較多,又恰逢國家大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因此,抓住鄉村振興的契機大力發展“三農”金融是金融發展的一片藍海。農村相較于城市各方面金融條件都相對較弱,只有依靠“互聯網+”思維在農村發展金融科技,才能促進農村金融取得較好效果。因為金融科技依托于先進信息技術,如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不僅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拓寬金融服務的產品供給,擴大金融服務的受益人群,而且可以大大削減金融服務的成本,便利性非常強。因此,鄉村產業振興必須結合金融科技,如此可以顯著地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大大提高效率。我國鄉村振興已經搭上了金融科技的快車,金融科技對于鄉村產業振興的促進作用已初顯端倪[1]。
農村基站少,信號差,大大制約了金融科技的運用。金融科技打破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前提是良好的網絡基礎設施。要向推動農村金融發展,必須大力推廣互聯網技術。
農村金融機構少,國有銀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很少在農村設立網點機構,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更是寥寥無幾。農村金融機構大多是農村信用社或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金融組織體系單一,且金融產品較少,可辦理的業務基本集中在最常見的存取款業務和貸款業務。如此一來,需要金融服務的農村客戶選擇性少,極大地影響了金融服務效果[2]。
眾所周知,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資是生活必需品,而金融服務在農村感覺更像是一種奢侈品。農民潛意識里認為金融機構是為有錢人服務的,除了偶爾存取款,自己也不需要什么金融服務,更何況金融科技涉及先進的技術,于是更覺得其遙不可及[1]。相較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知識匱乏,且安于現狀,對新生事物有天然的抵觸心理,接受金融科技的意愿和能力低。除此以外,農村居民對金融產品、政策、流程的認識不足[3]。綜上所述,這些因素使得農村的金融服務需求大大降低,借助互聯網實現金融服務更是少而又少,嚴重阻礙了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推廣應用。
新時代金融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金融理論知識體系,還需要具備適應當前金融業發展的業務素養和能力,更需要熟悉業務操作,善營銷,懂風控,吃苦耐勞。金融科技基于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從業者應具備一定的互聯網知識,能夠在金融服務中熟練應用新科技。現實情況是農村金融機構的工作環境比城市艱苦許多,且路途遙遠,薪資福利較差,晉升發展機會較少,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選擇機會多,自然理性選擇在城市安身立命,更何況城市金融機構條件好,對人才吸引力大,更能留住人才,眾多農村金融機構的招聘起點放寬到大專及以上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3]。綜上所述,留在農村金融機構工作的人員各方面素質相對偏低,業務能力相對欠缺,金融服務質量不高,影響了金融促進鄉村振興的效果[4]。
農民和農村是金融機構下的“漏網之魚”,金融交易品種少,金額低,數據不足,即便是互聯網發達的今天,農民對網絡交易依然不信任、不熟悉,網絡交易依舊很少。征信系統是基于交易數據建立的,交易數據不足造成征信體系準確性不高,可參考性不強。要顯著發揮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功效,大數據是必不可少的,農村金融交易的大數據也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而農村現在的征信制度達不到農村經濟主體需要的高層次金融征信服務,征信體系亟待完善[5]。
農村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看天吃飯,周期性較長且不穩定,涉農金融服務風險相對較高。另外,農業經營者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規模小,信用意識不足,整體抗風險能力差,需要通過強擔保等措施來控制風險,但是農村土地的估值、交易流轉等不順暢,極大地制約了擔保措施的落實。銀行的業務和風險相伴相生,銀行等金融機構天然地要控制風險,足值的抵押物是銀行的天然屏障,資產抵押物不足導致銀行等主要金融機構風險大,不敢大力支持農村產業。
完善的農業保險能夠對農民增收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也是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市場進步很多,但還在起步階段,不夠完善。現有的保險品種單調,保費收入較低,賠付率卻不低,甚至較高,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尚未建立[6]。農民購買保險的意愿差,保險意識不足,而政府的財政支持又非常有限。如此一來,保險公司發展農村保險的困難重重,積極性受挫,嚴重制約了農村保險的發展。
農業是國之基礎,也是弱勢產業,農民投入多、收入少,農業生產、自然災害等都會影響農業經濟。此外,農業經濟主體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對經濟形勢判斷的能力不足,洞察力相對較差,金融機構涉農的貸款或投資風險較高。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天然地會優先支持別的行業,在涉及農業貸款時積極性低,非常謹慎,支持力度小,即便是引入了互聯網金融,依然達不到金融促進農村產業的理想效果[7]。
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為基礎,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以完善的基礎設施為基礎。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公共網絡的幫扶力度,重視物聯網設備和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建設,從國家層面出臺政策加大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運營商增加農村移動通信基礎覆蓋網、服務營銷網、農業信息網,為農民提供完善的通信信息服務,同時降低農村通信資費。
一方面,擴增金融機構網點。國有銀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應發揮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領頭羊”作用,將服務網點下沉到農村,保險、債券等金融機構應適當在農村增設服務機構,同時創新各種適合涉農企業和農民的金融產品,建設起完備的金融體系,豐富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對農村傳統金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大力發展農村金融科技服務網絡,如手機銀行、手機保險、智能化銀行、智能化保險等,擴大金融科技的服務范圍,拓寬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
現代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科技,金融科技的實現要求人們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因此,農村居民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首先,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堅決落實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并定期對農民開展職業教育培訓,以此提升農民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成正比,隨著農民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提升,其對新事物的態度也會變得更開放,有利于其接受與金融科技相關的產品。其次,通過各種人才引進政策鼓勵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層次人才返鄉工作,并在農村安身立命,長期駐扎在農村,為振興鄉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8]。再次,向農民科普金融知識,包括金融常識、互聯網金融知識、產品宣傳等,用老百姓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方式開展宣傳活動。最后,大力宣傳與金融有關的法律法規,重點培養農民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對于失信的后果廣而告之,提前規避不良行為的發生。
提升金融工作者的綜合素質需要從即將從事和已經從事農村金融工作的人員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注重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高校是人才的搖籃,是高素質從業者的輸出機構,高校應主動承擔起培養農村金融科技人才的責任。高校要主動布局金融科技相關專業,個別專業在培養過程中注重結合“三農”相關的知識,專門培養農村領域的金融科技人才,國家需在教育政策、資金、師資等方面支持農村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從事農村金融工作的從業者,應加強專業培訓,增加培訓次數和培訓內容,尤其是針對農村金融科技的業務知識、風險管控的方法、與農民溝通的技巧、互聯網相關知識等。通過增加晉升渠道激勵員工自發地持續學習,提升學習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搭建科技人才和農村業務人才溝通交流的平臺。
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與征信有關的法律法規,為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保駕護航。金融科技要想健康發展,必須有與金融科技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考慮在《征信業管理條例》的基礎上,探索大數據征信發展的規律,規范征信數據的獲取和使用[9]。另一方面,農村征信數據庫基于農村農業農民,應從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等信用服務機構全面搜集各種與“三農”相關的數據,為農村經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構建面向“三農”的信用信息和征信系統,從而控制風險、減低風險,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眾所周知,與農村相關的金融業務風險較大,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對大力拓展農村金融業務的意愿不強,必須建立健全風險分散機制。可以考慮發揮保險的作用,強化農業保險科技賦能,涉農企業、保險公司、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相互協作,共同建設風險分散機制。涉農企業、銀行、保險公司和科研機構相互合作,創新金融科技的模式,如“金融科技+銀行+龍頭企業+保險+電商”模式,很適合農村產業發展,是合作共贏的模式,也大大分散了各方的金融風險。政府部門應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出臺獎勵政策鼓勵保險公司積極加入農村產業的陽光大道,鼓勵保險公司利用先進信息技術積極創新。保險公司也應扛起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大旗,投入資金大力支持涉及農村保險科技的研發工作,持續推進保險科技關于農村產業保險產品的設計、承保、理賠、防災減損等的運用。同時,想方設法提升涉農企業和農民的保險意識,增強其投保意愿,使其積極用保險保障自身的權益,從而有效促進多元化農村保險服務體系的發展[10]。
農民在我國總人口中的占比依然很大,農業是農民賴以生存、安身立命的根本,農村產業是國家經濟的地基,地基打不穩,國家經濟的高樓大廈砌不高,而且也不穩固。農村產業經濟不穩定,可變因素多,受先天環境、自然災害、農產品交易行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不確定因素多意味著風險大,因此,金融機構發放的涉農貸款相較于其他行業的貸款逾期概率大,遭受損失的風險相對較高。這就需要政府大力發揮利息補貼、財稅減免等政策的作用,加快構建涉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營業收入中關于涉農貸款的部分,進行稅收優惠甚至直接減免,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放開手腳加大農業領域的貸款投放,對于金融機構涉農的不良貸款給予部分風險補償金。此外,對涉農經濟主體可以給予貸款貼息,或者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鼓勵發展涉農經濟,促進涉農經濟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中央銀行可以給予商業銀行一部分低息貸款,專門用于支持農村農業經濟。政府部門對于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關于農業金融科技的投入支出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總之,政府部門要把稅收、補貼、獎勵等各種優惠政策全部用上,全力支持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