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甲辰
(泉州永春新綠蘆柑專業合作社,福建 泉州 362600)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生物和物理的影響,破壞土壤結構且土地流轉前已經發生的土壤污染往往會在土地流轉后產生影響。此外,在傳統土壤污染防治過程中,還會出現許多新的土壤污染問題。例如:殺蟲劑的使用。有些農藥殘留會隨著大氣沉降而進入土壤,有些則會隨著地表水滲入土壤。這些因素會加劇土壤污染程度,作物病蟲害一旦發生,使用農藥滅蟲就可能會嚴重破壞大面積土壤的生態環境。
土壤污染防治在前期預防的效果遠遠好于污染后的處理。只有在大規模管理系統的指導下,才能實現土壤污染的實時動態監管。一旦發生土壤污染事件,也有利于統一治理和整改。隨著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民的環保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農膜的使用過程中,很多農民已經從焚燒變成了回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在先進農業技術條件的影響下,農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也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這些農民的智慧也為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農業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優勢,各地區應合理開發利用這一優勢,科學控制化學藥劑的使用。同時,在合理控制化學農藥使用時,禁止使用高濃度農藥,應明確農藥使用的安全間隔期,以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現代科研人員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成果轉化為商品的效率相對較低,產品開發與科研工作沒有有效銜接。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是研究者對市場的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部分研究成果只能存放在實驗室,其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另一方面,相關企業對農產品市場和生物農藥市場缺乏準確判斷,市場控制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企業和科研人員之間應該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市場趨勢,雙方要合理利用自身優勢,研究者要從企業獲取市場動態信息,企業要合理開發研究成果,保證產品開發效果,從而獲得市場主動權,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
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還要增加生態基礎農田的質量;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方式,應通過推廣農業機械化的農業種植方式,從基礎做起,實現農業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2.3.1 延伸生態農業技術應用范圍。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保護基本農田的同時,保障基本農田數量,并以優化補貼等手段,讓百姓有能力、有意愿購置機械設備,確保機械作業范圍,推進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實施,使生態農業技術成功運用。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平臺的建立要求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對農作物種植進行科學監管,有效降低生態破壞的概率。
2.3.2 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各地區要按照經濟循環的理念,實行資源節約與開發同步發展。以農業資源利用率為重點,構建集約化農業生產模式,真正合理利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有效減少外部材料的投入量,形成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實現生態作物種植模式。
2.3.3 優化種植栽培模式。農業部門應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調查各種作物的種植環境、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優化植物栽培模式,確保農產品質量切實提高。第一,改變播種期,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研究病蟲害的特點和發病時間來適當調整植物的播種期,從而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第二,改善田間肥水管理模式。由于田間施氮量、濕度、溫度等因素會對病蟲害的發生和程度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合理管理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第三,可以實行間作輪作種植,即不同作物可以輪種,如西瓜和小麥可以輪種。
2.3.4 正確處理農業廢棄物。雖然農業廢棄物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直接影響,但只要合理利用和循環利用,也可以對環境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要合理處理農業廢棄物,一是要科學開發沼氣區域能源,合理處理畜禽廢棄物,開展資源化回收和無害化處理,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開發。二是要合理選擇農業種植工具,特別是嚴格選擇農膜,以易降解、易回收為選擇標準花錢,有效消除白色污染。三是要倡導秸稈還田模式,用菌栽培處理秸稈還田,從源頭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2.3.5 改善土壤污染治理,應更加重視土壤污染,建立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為輔的新型治理模式。地方政府要出臺各項環保政策措施,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和清潔農業生產模式,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從源頭上治理土壤污染。同時,要合理控制和監測農田污水質量,對農村污水和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污染物對水源的影響。此外,還有翻耕等方式清理土壤污染,要利用生物和化學工程,降低土壤污染水平。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施肥與灌溉相結合的技術,能夠準確掌控施肥量,提高肥水吸收率。作物種植區對肥料和土壤水分的需求最高。如果其他地區的土壤沒有種植作物,仍按同樣的比例施用化肥,肥料元素就會在土壤中積累。一旦土壤中的養分含量過高,還會改變土壤性質,不利于作物的生長。因此,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中準確施肥量可以避免對其他地區土壤的影響。一方面有利于節約農業生產和種植的成本投資,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農產品的發展。
政府應大力推廣根結線蟲防治技術,尤其是在害蟲防治過程中的農藥使用方面,要發揮主導作用,推廣高效低毒的農藥產品,最大程度降低根結線蟲防治過程中農藥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壤污染。例如柑橘的病蟲害防治方法:
1)修剪被害枝丫:修剪枝丫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蟲卵階段。眾所周知,冬季各種害蟲會選擇樹木進行產卵,這時將被產卵的枝丫剪掉,就可以降低來年樹木直接被成群害蟲攻擊的風險。第二是成果階段,成果由于香甜的氣味會吸引來許多害蟲,一旦發現果實被害蟲啃食要及時摘除,否則壞果周圍的果實也要遭殃。
2)生物和化學滅蟲:生物滅蟲是最環保的一種方法,顧名思義,就是用害蟲的天敵來消滅它們,現在多采用寄生蜂、蜘蛛、食蚜蠅等生物來進行生物防治。而化學滅蟲就是采用抗蚜威等化學藥物進行防治。
3)果實套袋:果實成熟后,會有不少害蟲隨香而來,這時農主可以采用果實套袋的方法,它能夠避免害蟲與柑橘直接接觸,不被啃食。
在推廣土壤改良技術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改良效果,還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技術方法的可行性進行分析,深層次探討相關技術手段應用是否達到最佳效果,以及在技術方法選擇過程中其經濟價值與實際效益是否能夠在基層農業種植區進行大面積推廣。
在土壤改良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還應該加大政府投入,對基層農業種植區域進行政策扶持。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結合農業發展需求,對相關技術手段以及政策進行優化,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充分提升柑橘品質的時候,需要注意對柑橘所栽種土壤進行充分施肥。當年柑橘品質出現較大程度下滑,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施肥不當,尤其是尿素等氮肥被大量使用在柑橘土壤之中以及對磷肥的補充忽視和鉀肥的合理使用的忽略,導致很多地區的柑橘果皮粗厚,果肉極小,不僅色澤毫無鮮亮感,而且還影響到了柑橘的口味,同時也導致柑橘中含有的各類有益元素其含量被大大削弱。因此,在對柑橘土壤進行充分管理和栽培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效施用有機肥,其對改善柑橘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紅壤柑橘園中,就可以增添施放人畜糞水、綠肥等有機肥,這樣可以明顯改善柑橘品質。通過在成年柑橘園內,保證每年至少要施堆肥或豬牛糞肥25~30kg,餅肥1~2kg,其能夠保證內部果肉含量達到13%以上,且色澤鮮亮,風味濃郁。
在果實選擇方面,要根據不同的柑橘品種以及不同柑橘品種的大小年情況來有效地對他們進行管護,從理論上來說,絕大部分柑橘品種在大年掛果多,但果實比較小。果實等級呈下降趨勢,小年掛果少,但果實粗大,皮厚,著色較差,而且由于其糖酸比的下降,也導致其口味較差,因此,必須要能夠在相關土壤的管理技術上做到讓果實增大和重量加重,提高果實級別。
在果樹的管理過程當中,還要進行有效地修剪和水源控制,從而保證果實內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得到極大提升。首先來看修剪,進行合理地修剪是能夠提升品質的。盡管這種提升品質的方式所帶來的影響是間接的,但通過有效修剪,讓柑橘樹體內得到通風和透光,并且對柑橘土壤上的雜草進行去除,使得土壤能夠更好地接收陽光照射所產生的養分。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在栽培柑橘的過程當中,普遍未能注意柑橘內部的土壤雜草密度和柑橘本身的枝葉密度,這導致部分柑橘往往容易出現枝條密集,通風透光較差,影響其果皮和果實發展,導致其口味不佳。在進行修剪的過程當中要有主次之分,首先要對雜草和枝葉密度高的果園進行控冠修剪。
接下來是針對土壤的水量控制。在對柑橘果實進行采摘之前,要充分地保證果園不會出現嚴重干旱。在輕微干旱或中午時分,柑橘樹出現葉卷彎曲的輕微現象,可以不對柑橘樹苗和土壤進行灌水,這樣可以確保柑橘當中的果汁含量和可溶性固形得到增加,以確保柑橘的甜度能夠得到提升,而對部分土壤干旱嚴重的果園,可以適當進行淋水以緩和旱情。一般來說,在采摘之前進行水量控制之后,柑橘果汁當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會提升2%,而且此類柑橘的著色往往更加鮮亮。
最后可以通過充分而合理地對柑橘土壤使用生長調節劑來保證柑橘質量的提升和產量的提升。當前我國在柑橘種植方面常常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而在柑橘的?;ū9矫?,赤霉素由于其效果較好,已經被廣各大果園使用。但赤霉素對果實同樣有副作用:赤霉素會導致果皮增厚,風口味質量下降和著色推遲等問題。對于柑橘幼苗和剛栽種柑橘的土壤來說影響尤其突出。因此,在進行赤霉素使用的過程當中,需要用水進行充分稀釋。在1g赤霉素當中以50kg水進行充分稀釋之后,能夠保證柑橘在第一次生理落果的時候具有良好的產量或質量效果。而在第二次生理落果之前,再使用2g赤霉素以水50kg進行稀釋,這樣柑橘的結果效果會更好,通常不會導致柑橘皮變得很厚,也不會導致柑橘的果實變得極大。此外,在柑橘果實開始著色的時期,可以噴灑植物龍1500倍或PBO生產調節劑300倍等成長調節劑,在柑橘和柑橘土壤內部,連續噴2~3次,可以保證柑橘的?;ū9凸麑嵠焚|效果都得到極大提升。
果園牧草種類主要為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前者生長所需水分少,適應性強,后者根瘤菌多,有肥力效應。苜蓿草、紫花苜蓿、犀牛草、草地早熟禾、苦艾、狼尾草、無芒雀麥、紫穗槐、花冠、田菁和根莖是較好的草種。開花期刈割,地上覆蓋或翻耕2 ~ 3年可有效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果園幼草和成草對種子的要求也不同,幼草對草的高度沒有太多的要求,可以利用高產草種子,成年果園應選擇矮、耐陰的草種子。我國幅員遼闊,果樹分布廣泛,生態條件多樣化,果園應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牧草種類。
果園樹苗期和果實生育期可根據行間和植間的實際情況實施,成熟果園可實行全園全草,果園實行全園全草通常需要有灌溉條件,且土層深,土壤肥沃,從而避免果樹和草搶奪水和肥料養分。種草可以直接播種,也可以移栽秧苗,或選擇性地拔去高大和交叉根的雜草。播草一般選擇春秋兩季,前一季為三月至四月,后一季為八月至九月。播種前應澆水或雨后播種。
通過對農業生態環境改善相關內容的介紹,明確了這一措施對于農產品質量改善的意義和作用。各地區要認識到這種種植模式的優勢,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通過加強土壤治理,妥善處理農業廢棄物,并減少化學物質的使用,真正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勢落實到農產品質量強化工作中,幫助當地群眾建立循環生態農業種植模式,保障當地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