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
(榆樹市城郊街道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榆樹 130400)
在我國的農業耕作體系中,玉米是我國重要糧食來源,也是國家戰略糧食儲備的重要資源,因此有效提高玉米產量對我國糧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分析各種種植密度和品種,調查其對玉米產量和性狀的影響,在試驗和分析過程中采用科學方法,并對問題株高進行深入討論,討論莖長和空心率高的因素,探索科學的玉米種植策略,增加玉米的產量,并確保我國的糧食供應和糧食安全。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對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豐富人民的糧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國玉米產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如果要增加玉米產量,則需要查明影響玉米產量的因素。除種子、土壤、水源、氣候等條件外,相關研究表明,玉米種植密度也影響最終產量。且玉米種植密度較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單位面積當中所獲取的整體玉米穗數減少,這會使得玉米作物的整體產量降低。所以增加玉米的種植密度,就會使玉米的葉面積相應增多,因此單位面積當中種植的玉米的整體光合作用會得到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體的產量。但是玉米穗數增多也會對整體產量產生影響,會使整體產量降低。這主要是因為單位面積當中不同玉米植株之間存在競爭關系,這種關系會導致個體產量與整體產量出現了不均衡的表現。所以在進行玉米種植的時候一定要協調好個體產量和整體產量之間的關系,玉米的整體產量和密度存在正相關,但當密度達到某一特定值的時候,則會使得產量出現下降的趨勢,對此情況要加以重視。
隨著玉米種植密度的增加,玉米葉面積系數也相應增加,從而增加了總光合面積,有助于提高玉米產量。研究表明,在正常情況下,每平方米667穗數時,玉米的單產得到保證。因此,如果每平方米種植密度大于上述標準,則整體穗粒數會相應增加,但每只穗粒的重量會減少。因此,如果玉米種植密度過高,則最終玉米總產量可能不一定會增加。可以得出結論,玉米種植密度與產量之間存在拋物線關系,如果在栽培過程中將栽培密度有效地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則玉米產量將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種植者應注意栽培密度不要太高,如果栽培密度超過適當的范圍,產量可能會降低。因此,如果要增加玉米產量,必須將其合理種植。
如果玉米播種密度低,則玉米產量也會受到影響。通常情況下,玉米的種植密度低,玉米的葉面積系數降低,單株的光合作用足夠,雨水充足。這種情況有助于單個植物、莖的生長,生長迅速,營養物質順利運輸,從而提高了單產和穗數,從而增加了穗粒的重量,但減少了穗粒的總數。因此,即使小規模種植增加了單產,也會影響總產量并導致總產量下降。可以看出,如果玉米栽培密度太小,則無助于增產。
如果玉米的單位面積種植密度足夠,通過將玉米的葉面積系數、光合作用系數和人口葉面積表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種群的總光合面積將顯著增加。光合作用時間的增加會增加玉米種群,減少個體矛盾,并調整玉米種群與單株產量之間的比例,增加整個穗粒數量和穗粒的重量,最終使玉米產量最大化。可以看出,為了實現高產,有必要合理控制玉米的種植密度。
在不同的種植密度下,玉米植株實際生長所占據的面積也不一樣,因此玉米植株的吸水肥效也不同。如果種植密度過高,相鄰玉米植株之間對土地養分的競爭加劇,有限的種植面積不足以提供較高密度的玉米植株生長所需的全部養分。同時,較高的種植密度降低了玉米植株之間的整體透光率,影響了玉米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的正常進程。即密植的玉米植株是植株的高度,能有效進行光合作用,而中低檔的玉米植株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為它們只進行短時間的光合作用或保護其他植物的葉子,影響玉米產量。如果玉米植株的種植密度低,所有植物都可以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但這個過程容易造成光能的嚴重浪費和土地資源的浪費。綜上所述,在合理的種植密度條件下,不僅可以合理利用光能和土地資源,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米植株生長所需的養分,提升玉米的質量。
玉米含有蛋白質、淀粉、氨基酸、脂肪和其他營養物質,是現代社會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在評估玉米品質時,玉米中每種營養成分的含量成為重要標準,如果缺少營養成分或指標不足,則會影響玉米品質并降低其品質。因此,在種植和生產玉米時,準確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玉米質量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玉米的品質與種子品種、當地土壤、氣候、水源和種植技術以及種植密度有關。如果玉米種植密度低,則相應玉米籽粒養分就會增加。玉米栽培密度越高,玉米的品質就越差。特別是,研究表明,隨著玉米密度的不斷增長,玉米中的蛋白質含量持續下降,從而導致玉米質量下降。眾所周知,蛋白質是玉米的重要成分,玉米的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這一標準才能確保玉米的品質。此外,種植密度也影響玉米的脂肪含量,并且隨著玉米種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脂肪含量趨于逐漸降低。主要原因是在玉米生長密度增加之后,玉米的谷物填充受到影響,導致玉米的脂肪含量降低。玉米淀粉含量還會隨著玉米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脂肪含量隨玉米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淀粉是人體每天必須消耗的營養素,當玉米中淀粉的含量減少時,玉米的營養價值也會下降。
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對于玉米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農藝性狀。有很多的學者在研究的時候都認為,這兩項指標的高低和玉米產量的高低存在著必要的關聯性。通常隨著玉米植株的增加,其產量也會相對應增加。也有研究表明,隨著玉米密度不斷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也表現出上升的趨勢。還有學者在研究中說明,玉米植株高在低密度的處理條件之下表現的并不明顯,但是在高密度的條件之下就會表現出降低的趨勢。有研究認為,玉米莖稈出現倒伏性和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等性狀存在必然的正相關。除此之外,玉米葉面積指數對于玉米群體光合能力而言是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性的標準,合理的葉面積指數,能夠充分保證玉米群體對于光度、溫度、水分、肥料等相關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它可以對群體結構進行改善,有效地防止玉米植株之間葉片出現相互遮擋而影響光合作用。這能有效增強玉米群體內部的通透性,對促進玉米光合作用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能間接性地提高玉米總體產量。還有研究認為,由于種植密度條件不同,所以導致玉米的葉面積指數會隨著密度的變大而變大,這會使玉米生理發育進程表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灌漿期玉米的葉面積指數達到最大值,在灌漿期之后,隨著密度的增加,會使得玉米的葉面積表現出逐漸衰減的趨勢。干物質積累對玉米而言是植物產量形成的主要基礎,干物質積累量的多少能夠衡量玉米這種作物產量的高低。有研究證實,玉米干物質的積累量在一定的密度范圍內與產量表現為正相關。也有學者在調查的時候得出,在各個密度條件之下的單株干物質的積累量變化表現出“S”型曲線,在生育前期植株相對較小,葉片并沒有完全生長,所以干物質積累的速度不快。干物質積累在整個生育期之內最少,在拔節-灌漿期,玉米單株生長最為繁盛,所以這一時期的干物質積累速度也最快,積累量最大。灌漿期以后干物質積累量會逐漸的衰減。
一般認為適當增加玉米種植密度,可有效提升玉米的產量,并且這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提升產量的途徑。但是玉米的種植密度過分增加會導致玉米的莖稈強度降低,這樣就會使得玉米倒伏率得以增加。所以玉米在高密度之下,其倒伏是限制未來玉米產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認為,由于玉米的種植密度在不斷地增大,所以使得玉米植株的倒伏率和倒折率也會表現出增加的趨勢。而且有實驗研究認為,在密度范圍之內,每增加100株玉米植株,其倒伏率會相對應提高23%。也有學者在研究的時候認為,隨著玉米種植密度不斷增加,至少有7個玉米品種的倒伏率,表現出上升的趨勢。還有學者認為,玉米莖稈壓碎強度和穿刺強度對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有學者認為,隨著玉米種植密度不斷增加,玉米莖稈的壓碎強度表現為整體下降的趨勢。
光合作用對于玉米的產量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它是玉米形成的主要物質基礎。玉米的光合速率和葉綠素含量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衡量指標。在低密度的條件之下,各個生育期間的葉綠素含量都存在差異,而且不同品種之間也存在差異。有研究表明,在灌漿期,不同密度的7個玉米品種的葉綠素含量均沒有達到最大值,但隨著玉米生長發育進程不斷地推進,發展到蠟熟期,不同密度之下的7個玉米品種的葉綠素含量均下降,這說明其和光和速率、干物質積累量的變化趨勢均存在一致性。由此也可以得出,通過科學合理的栽培密度可以有效地對于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充分利用光度、溫、水分和營養物質,這能最終對整體產量的形成產生影響。有研究得出,玉米栽培密度對玉米群體的冠層結構與功能都存在較大的影響,而且隨著種植密度的不斷增大,玉米葉片的總光能所截獲的變化存在一定差異。
確定玉米種植密度時,應根據玉米品種合理選擇。根據玉米的品種、葉片的數量、植物的高度和葉片的方向進行嚴格選擇。葉的數量、葉片的方向和植物的高度是影響玉米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玉米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確定玉米的最終產量和優質玉米種植密度時,應考慮使用玉米品種。在正常情況下,由于莖葉茂盛,植株高大且單株生產率高,一些晚熟品種需要相對較大的單個養分區域。種植成熟品種時,有必要適當降低種植密度,滿足單個植物的生長需要營養需求。但是,一些早熟品種的莖和葉通常較少,植物相對較短,單個營養區較小,對于這些品種,可以通過適當增加栽培密度來實現高質量和高產。此外,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葉子伸展的方向合理確定品種的種植密度。
確定玉米播種密度時,還應考慮氣候因素。通常,不同種植區具有不同的降雨、溫度、濕度和日照時間,并且玉米的種植密度也不同。例如,如果播種面積大,年有效積溫低,則應相應降低玉米播種密度。如果種植區域的降雨少并且年有效積溫高,則玉米應相應地增加種植密度。
不同的地塊和地區具有不同的土壤肥力和不同的玉米種植密度。在高肥力的地方,可以適當地增加玉米的種植密度,而在低肥力的地方,可以適當地減少玉米的種植密度。種植者需要準確認識到,如果玉米種植密度過高,蒸發水的消耗也會增加,因此,如果種植區域的降雨有利于灌溉條件,則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在確定單位面積的玉米栽培密度時,有必要合理確定玉米品種、栽培方法、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因素的綜合結合。在正常情況下,當玉米品種為小穗型和會聚植物型,并且土壤水和肥料充足時,有必要適當增加播種密度。但是,如果土壤水肥條件差,植物茂盛,則應適當降低種植密度,以使植物獲得足夠的光照條件,確保穗粒大而飽滿。
我國目前的玉米種植情況來看可以發現不同品種類型的種植密度存在著不同的要求。從緊湊型的雜交玉米角度來說,適當地增加種植的密度,可以有效地維持其整體產量的穩定性和平穩性。但有一些玉米屬于平展類型,當這類玉米生長到中期或晚期的時候,就會產生較大的植株,其葉片較寬,因此將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地3000~3500株最佳,這種方式就可以充分地保證光能的利用效果。針對早熟的玉米品種,其整體生長階段的葉片比較緊湊,可利用適度增加種植密度的方法,將其控制在4000~5000株/畝中。利用增加密度的方法來提升整個單位面積當中的產量。
而且還要積極地提高農戶種植玉米的整體水平。在傳統的種植當中農業新技術應用的較少,這樣就會在遭遇玉米產量較低的時候,很難整體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因此不能增進農民定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意識,這樣也就不能實現玉米產量的提升。針對于此,也要積極地做好宣傳和培訓等工作,引導廣大農戶能夠掌握提高玉米種植水平的技術,這樣才能整體上提升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總之,玉米種植密度會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因此,為了獲得高質量、高產量,有必要通過結合玉米品種、土地肥力和當地氣候等因素,合理控制玉米的種植密度來提高玉米產量并改善玉米質量,有效地提高玉米種植的收益。玉米對于我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合理地確定玉米的種植密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提升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對于促進玉米的高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