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琳 王懷志 常宏瑩
(汪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吉林 汪清 133200)
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北緯41o52'~46o18',東經121o38'~131o19',屬于北方稻區寒冷一季稻作區域。吉林省有發展水稻產業的優良條件,水稻種植在吉林省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吉林省地處松遼平原腹地,四季分明,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雨熱同一季節、無霜期長;吉林省是黑土地,土壤十分肥沃,富含各種有機質以及有利于水稻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并且有松花江、鴨綠江、遼河、圖們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水資源充足。水稻生育期5個多月,即4月育苗5月移栽,9月成熟。利用吉林省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優質大米,不僅有利于吉林省有限資源的持續利用,也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與市場國際化進程,有效提高水稻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吉林省地處長白山地區,東部山區、半山區冷害發生率高,中部地區水資源缺乏,限制水田面積的增加。所以吉林省水稻呈現明顯的區域性分布。吉林省糧食作物年均播種面積473.80萬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常年在72.10萬 hm2,占全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15%左右,水稻年平均產量為591.08 萬t,占糧食總產的21%左右。水稻單產平均7500kg/hm2。2020年吉林市水稻種植面積13.769萬 hm2,占全省水稻種總面積的17.6%,水稻產量105.0萬t,占全省水稻產量的16.1%;長春市水稻種植面積16.161萬hm2,占全省水稻種植總面積的20.7%,水稻產量136.2 萬t,占全省水稻產量的20.8%;松原市水稻種植面積11.511萬 hm2,占全省水稻種植總面積的14.7%,水稻產量109.7 萬 t,占全省水稻總產量的16.8%;白城市水稻種植面積15.836萬 hm2,占全省水稻種植總面積的20.3%,水稻產量121.5萬t,占全省水稻產量的18.6%;吉林、長春、白城和松原四個地級市水稻種植面積共占全省水稻種植總面積的73.4%,水稻總產量共占全省水稻總產量的72.2%。
2.1.1 選育推廣優良品種
近年來,通過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及高等院校,選育和引進了水稻優良新品種。如吉粳88、吉粳83、長白9號、九稻39、秋田小町等。新品種選育與推廣不僅使水稻單產和總產大幅度提高,而且水稻抗倒伏性、抗病性及米質性狀得到顯著改善。
2.1.2 種子處理
播前選晴天曬種2~3d,將稻種均勻攤開晾曬,干燥種子表面,增加稻殼透氣性,促進種子活力,提高種子發芽率。然后用鹽水選種,藥劑浸種消毒,浸種時,水面要高出種子10 cm,每天攪拌3次。種子消毒可以預防惡苗病、葉枯病、胡麻斑病和干尖線蟲病的發生。催芽前用清水洗凈稻種上的藥液,同時增溫。稻種平均溫度達到28℃時,裝入袋中,放在室內進行催芽。上下鋪蓋塑料布,溫度控制在25℃~28℃,當種子90%破胸、芽長0.8mm(即露白)時,將芽種鋪開晾種,每天要翻動1~2次,保證種子溫度均勻一致。
經過4次育苗技術的改革后,自2000年開始推廣大棚旱育秧技術。大棚旱育秧保溫效果好,苗齡長,秧苗質量好,同時具有省工時、省水電、省地省種、易于管理的特點。緩解了因貪青晚熟減產現象。播種期提前約15d,幼苗的生長期從最初的130d推遲到145d左右。通過育苗技術改進,播種量由原來的1000g/m2減少到100g/m2。同時,旱育秧培育出秧苗質量好,秧苗根系粗壯,抗逆能力增強,分蘗早,成穗率高,增產效果明顯。
2.2.1 苗床地選擇
育苗床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平坦干燥、水源方便的優質地塊較好。育苗棚的面積按秧本田比例1:100計算。建棚時最好選擇南北方向。為防止雨水滲入棚內,棚外要挖深溝,床面加5~10 cm厚度的隔離層,材料用稻草、草墊或者稻殼均可。
2.2.2 做床
先準備營養土,可以直接購買廠家生產的全價營養土。也可以自己配制營養土。最好用山地腐殖土,確保無草籽、無藥害的優質土,再加入30%草炭土、10%腐熟的有機肥,或加入5%~10%細格蕘、稻殼糠、馬糞、鋸子末等,三者混合拌好,1m2苗床用營養土10kg。將配制好的營養土,按用量均勻地撒在整平的床面上,用木板刮平,并澆透水,準備播種。
當地溫度穩定通過10℃以上即可播種。旱育苗用種250~300g/m2,澆透水,然后拍實固定種子,再覆營養土0.5cm,蓋地膜,以利保濕保溫。
從播種到出苗,關鍵是控制好土壤濕度、土壤溫度及氣溫。如果土壤缺水或回填土太厚,應及時澆水,并澆透。此時棚內溫度不應超過30℃,若超過應適當通風降溫或澆水降溫。
出苗到1葉1心期,此時應控制好溫度和水分,同時注意預防病害發生,清除苗期雜草。棚內溫度控制在25~28℃,晴天要適當通風煉苗。床土保持濕潤即可,可每2天澆一次水,刮風時應及時澆水。此時,如果發生立枯病,可采用立枯一次凈40g兌水100~200kg,噴施40m2苗床。
1.5葉至3.0葉期,此階段為秧苗離乳期,是病害的高發期,也是壯苗的關鍵時期,此時應加強棚內管理。棚內溫度控制在22℃左右,土壤水分保持床面微干。晴好天氣應及時通風煉苗,控制秧苗徒長。陰雨天可以打開通風口降溫。
3.0葉至插秧階段,此時幼苗需要大量水分,同時外界溫度高,蒸發量也大。澆水一定要充足。每天可澆水1~2次,澆水要透。溫度控制在20~25℃,移栽前4~5天通風煉苗,移栽前3天追肥,用硫銨50~80g/m2兌水100倍噴施。移栽前1天,使用40%樂果乳油兌水800倍噴霧,防治潛葉蠅。
秋翻春耙,耕前施底肥,最好施機肥。移栽前水耙耢平,寸水不露泥,達到地平泥爛狀態。
吉林省屬于寒冷一季稻區,水稻全生育期在150 d左右,因此插秧期不當,會使水稻分蘗晚,導致貪青晚熟,成熟度不好,空秕粒增多,千粒重降低,產量下降。最好在5月中旬插秧,當地氣溫穩定在12℃以上,秧齡35~40d,葉齡4.5~5.0葉,帶蘗移栽,插秧規格30 cm×18 cm,每穴插3~5苗,插秧深度以2.5~3 cm為宜。插秧質量要求行株距一定,不漏插,保證每穴苗數。插秧的時間掌握好,秧齡適宜,氣溫緩慢回升,可延長有效分蘗期,利于有效分蘗穗數的增加。插秧深度掌握得好,秧苗返青快,可有效分蘗穗數,結實率好,且籽粒飽滿,提高稻米產量。
建議采取配方施肥。有機肥與化肥配合使用,氮磷鉀配合使用,適當施用微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
基肥以農家肥為主,輔助施入一定量的化肥。結合春季整地,一次施15000~30000kg/hm2農家肥;化肥純氮量占施肥總量的60%~70%,施肥量占氮總量的30%~40%。
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于6月20日左右,追施純氮肥16 kg/hm2,純鉀肥16 kg/hm2。于7月10日左右,追施純氮肥56 kg/hm2、純鉀肥24 kg/hm2做穗肥。8月15日左右,追施純氮肥8 kg/hm2做粒肥。
水稻生長的不同階段對水分的要求不同。具體灌溉方式:移栽時保持淺水層;移栽后至返青期保持3cm深水護苗;6月25日左右是返青后至有效分蘗終止期,此時保持淺水層;7月5日左右是有效分蘗末期至幼穗分化期,此時正當雨季,需要保持深水層護胎;7~8月是幼穗分化期至乳熟期,保持淺水層,寸水之內,9月是乳熟期,應保持土壤濕潤。蠟熟期以干為主,灌跑馬水。不要過早斷水,否則水稻籽粒易裂,影響稻米品質。收獲前10天左右斷水。
插秧后25~30d進行人工除草,整個生長期根據雜草危害程度進行人工除草。
水稻病害主要包括:水稻黃萎病、水稻立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橙葉病、水稻稻瘟病等。
7.1.1 發病原因及危害
水稻黃萎病主要是由葉蟬傳播,引起水稻發病。水稻苗期染病會導致植株矮小,無法抽穗。水稻成株期染病會導致植株變黃枯萎,分蘗增多。水稻立枯病,由于土壤消毒不徹底,低溫多雨,田間濕度大而引起發病。稻苗的幼芽扭曲,逐漸腐爛死亡。水稻稻曲病,水稻抽穗揚花期遇連雨天,田間濕度大,不通風,光照少而引起發病。該病主要在穗部發病,開花至乳熟期是發病期,侵染后稻曲代替米粒。水稻橙葉病主要是由葉蟬傳播,引起水稻發病。水稻分蘗盛期發病,導致植株葉片發黃,在孕穗前枯死,造成嚴重減產。
7.1.2 防治措施
一是農業防治。注意選擇抗病蟲的品種水稻,可以降低黃萎病和水稻橙葉病的發生概率。同時,將苗期與葉蟬高發期錯開也能預防該病的發生。預防水稻立枯病,育苗要選擇地勢較高、干燥平坦的園田地做苗床,同時對土壤進行消毒。土壤pH值調酸到4.5~5.0才可進行育苗,可降低該病的發生。后期管理采取淺水與露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特別注意不要過早斷水。避免長期深灌,適時擱田,促進根系生長,避免淺根、弱根。
二是化學防治。在藥劑施用方面,根據病癥種類的不同以及程度大小的差異,可采取標準藥劑的運用處理。水稻黃萎病防治,在育秧期、返青分蘗期可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20%葉蟬散乳油500倍液噴灑防治,也可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顯著,同時兼治水稻橙葉病。水稻立枯病的防治,秧苗1葉1心期用42%立枯一次凈可濕性粉劑50 g兌水100~500 kg澆40m2苗床。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前7d左右)用20%瘟曲靈50 g/667m2噴霧,如果遇陰雨天,建議再用藥1次。水稻稻瘟病的防治,用富士一號、三環唑或克瘟散等。用藥量1.5 kg/hm2,兌水450 kg/hm2噴霧,水量不能多,也不能少,以免影響藥效。如遇降雨,再用藥一次。
水稻蟲害主要有,水稻二化螟、水稻負泥蟲、稻縱卷葉螟、水稻潛葉蠅等。
7.2.1 危害特點
二化螟可導致嚴重減產。水稻負泥蟲發生嚴重的地塊,造成秧苗細弱,抽穗不齊,降低水稻產量。稻縱卷葉螟幼蟲為害水稻幼苗,導致幼苗不能正常生長,造成植株矮小,后期會枯死。分蘗期至拔節期受害,嚴重影響分蘗,導致分蘗數減少,生育期推遲。孕穗后期受害,會影響開花結實,產量下降。水稻潛葉蠅,其幼蟲以葉肉為食,最終只留下表皮,形成不規則的白點。葉片組織破壞后,隨著水分的滲入,蟲口的腐生菌大量繁殖,引起復合病害的出現,導致葉片腐爛。嚴重時葉片變黃,甚至全株死亡,導致產量嚴重下降。
7.2.2 防治措施
一是農業防治。防治二化螟效果較好的方法主要以消滅越冬蟲源為主。水稻負泥蟲防治應及時除草殺死成蟲,減少越冬基數。結合中耕耘田,先撒施石灰,再打落幼蟲,將幼蟲糊入土中致死;還可以進行秧田灌水,撈殺成蟲。稻縱卷葉螟,將稻田里雜草撿凈,并燒制成焦泥灰,治蟲又積肥。還可采用灌水滅蛹。
在幼蟲即將化蛹時,僅留薄皮水,使化蛹部位降低,等到大部分幼蟲化蛹時,再灌水10~12 cm,保持3d,可消滅大量蟲蛹。水稻潛葉蠅需要清潔稻田,特別是將周圍雜草清理干凈,減少寄主和蟲源。
二是化學防治。二化螟選用78%精蟲殺手可溶性粉劑600~750g/hm2或25%殺蟲雙水劑3000~3750mL/hm2或20%三唑磷乳油1500mL/hm2,兌水600~750L/hm2噴霧防治。水稻負泥蟲可用48%毒死蜱乳劑900g/hm2,或50%嘧啶氧磷乳劑1500~2250g/hm2或10%氯氰菊酯乳劑750~975g/hm2,兌水562.5~750.0 kg/hm2,在1~3齡幼蟲期噴霧。水稻潛葉蠅可用40%樂果乳油900~1125mL/hm2,或50%磷胺乳油750~1125 mL/hm2,或50%殺螟威乳油750~1125mL/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