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陽
(煙臺市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1)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引發禿尖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授粉階段存在不充分情況,或者是地質條件缺乏,導致玉米結實時間晚于常規時間。
其二,受自然因素影響,如:種植地區氣候干燥、雨季時期較長、土壤濕度異常等,均會影響玉米種植成效,易引發禿尖問題。
在玉米種植及農作物生長階段,所面臨的影響因素較多,易在各階段發生災害問題,均會影響玉米產量及質量。其中,玉米農作物在生長階段所發生的病蟲害類別較多,潛伏期較長的就包括穗腐病,往往會在病害問題已經發生時或接穗時期才有較明顯的特征,嚴重影響著玉米粒的飽滿性及果穗大小等,無法保證玉米產量與質量。
主要影響因素包括雜交特性退化、干旱、溫度不足、新陳代謝失調等,到時玉米籽內部灌漿不充足,所呈現出的特征是果穗形狀較小、表皮呈半透明狀態等,在大部分種植地區中均會發生。
常發生在玉米頂尖區域,呈現出葉面生有黃色條狀圖案、葉片蜷曲、里層糜爛、植株矮小等狀態,隨著病情逐漸加重,會在農作物生長后期中出現整株倒伏情況,嚴重的還會使植株死亡,降低玉米產量。引發此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細菌與真菌混合侵染、種植地區自然條件較差、日常管理不到位等。
玉米植株高大、種植密度也較大,選擇好適宜的地塊并進行科學整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種植地土質不佳會導致產量和質量嚴重下降。同時,玉米不宜連作,需要選擇適宜前茬作物,會影響到產量和質量,如果整地工作過于粗放,則導致耕層的深度不夠,種植在這樣的地塊上產量和質量勢必會嚴重下降。
不同品種的特性不同,要求存在一定差異,如沒有根據當地的種植條件、土壤條件、種植需要等選擇合適的品種,則無法使品種的優良特性得以充分發揮。同時,如種植戶不了解種子市場,在選擇種子時沒有及時更新品種,或者是購買的種子質量較差,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產量和質量。
玉米對水肥的需求量較大,如果基肥的使用量不足,會導致植株在生長過程攝入不到充足的營養,如基肥沒有充分腐熟,不但會影響到植株的生長,還易引起嚴重的病蟲害。在追肥時化肥使用不當,會影響到玉米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在需水較多的時期供水量不足則會導致植株生長緩慢,嚴重時甚至會引發絕產。
在玉米的種植環節中,田間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田間管理不到位則會引起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嚴重下降,如在種植時沒有根據種植品種和土壤條件進行合理密植,導致種植密度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導致產量下降,且可能會引起大規模的病蟲害大爆發,使玉米產量和質量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近幾年,我國農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影響著農作物種植成效與農產品產量、質量等。再加上現代化農機設備的綜合應用,推動我國農業向機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與現代化農業創新發展目標保持一致,詳細探究提高玉米產量核心條件,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原種和親本種純度是決定雜交玉米種整體純度的關鍵所在,在選擇雜交玉米種時,需要了解親本種的代數和性狀,以此全面提高親本種的純度。首次去雜為玉米拔節期前,通過對玉米植株形態的觀察,分析判斷是否存在雜種的情況,重點觀察玉米花朵的形狀和顏色,以此清除玉米周圍的雜株,從而保證玉米植株的純度。在收獲后的穗選階段,需要對玉米進行脫粒處理,種植戶在播種前需要對玉米雜交種的親本進行系統檢驗,檢驗內容包括純度、凈度、發芽率、水分等4項關鍵指標,要求供種單位提供相應的證明,從源頭處控制雜交種子的質量。
基于自然授粉條件下,在種植階段需注意玉米母本與父本的比例控制,為提高玉米自然授粉成功率,結合種植地區實際情況與各項條件,建議采用交錯種植、父母本間行等種植方式,既能控制種植區域面積使用最大化,又能影響玉米結實率,以此達到授粉處理實際目的。
例如:煙臺市多地區開展玉米種植工作前,均會做好基礎處理工作,一方面,是能對種植條件與各項要求全面掌握,能編制完善的種植與管控方面,在后續階段只需依據方案具體流程規范操作,即可保證相應的種植成效;另一方面,是把前期處理階段所獲取到的信息數據詳細記錄,經全面分析后掌握自然條件、種植條件等,最終選擇“人工授粉”方式提高授粉率,授粉時間選擇晴天、無風條件下,盡量在早上8-10點期間完成人工授粉工作,以此提高玉米產量。
從玉米植株整個生長周期角度分析,與小麥、大豆等農作物相比較,玉米植株較高,因生長時期不同對水分、肥料等需求量提出相應要求。在水分灌溉工作開展前,也要考慮玉米植株的生長周期與種植地區的自然條件,干旱階段及時灌溉,雨季時期做好田地排水工作,保證玉米農作物良好生長。
例如:煙臺市雨季時期相對較長,在玉米農作物生長階段出現了“越澆水越干旱”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的水分過量,降低土壤中的空氣含量,實際條件無法滿足農作物根系生長要求,因水分過大增加玉米植株水分吸收難度,影響植株新陳代謝,玉米籽飽滿度降低,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對此情況,引起該地區農業部門高度重視,在種植過程中加大水量控制力度,無論是種植地區土壤含水量,還是植株各生長階段的需水量等,均進行了合理化管控,為植株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有效提升玉米產量與質量。
引發玉米禿尖、灌漿受阻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壤中的營養物質缺乏充足性,還需在各階段做好施肥工作,通過控制植株種植密度,保證田地實際面積使用最大化。再加上玉米各生長階段的實際情況與標準要求等不同,必須對施肥量、次數、比例等綜合分析及管控,才可符合種植地區玉米種植標準要求。
例如:在莖稈生長階段,重點控制氮、肥水比例;播種期施基肥,控制鉀肥、磷肥比例;孕穗期補充磷肥,促進細胞分裂,加快分裂速度等;結實期補充鉀肥,增加玉米籽淀粉含量等,均能提升玉米產量。
通過對玉米種植階段易出現的常見問題分析,能了解到引發禿尖問題的主要原因,還需在日常種植與管理階段能對此問題及時處理,如果受田地鉀肥不足因素影響,降低玉米籽可溶性化合物吸收效果,會減少玉米粒的淀粉量;如果是早期玉米種植,會因病蟲害防控工作不到位引發相應問題。無論是哪類因素影響而引發的常規問題,均需在種植與管理階段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極其重要,尤其是磷肥、鉀肥等,再與病蟲害防控工作綜合處理,能杜絕禿尖現象發生。
例如:頂腐病防控,主要針對的要點部分是植株心葉,如果患病程度較嚴重,需用剪刀處理雄穗及以上葉片,能保證雄穗正常發育。再加上對病葉的深度處理,在患病階段使用苯醚甲環唑溶液(10%/800倍)、代森錳鋅溶液(80%/600倍)等進行噴灑治療,設置治療周期10-15/次,經過一段時間處理后,植株健康程度有明顯恢復,促進玉米植株健康生長。
種植密度控制也會對玉米產量提升效果有較大影響,需農戶對此引起重視,能在種植工作開展前對地質條件、水文條件、自然條件等做好調查分析工作,更精準、全面地掌握種植區域地質中的礦物質含量,主要是礦物質含量的多少會影響到玉米植株生長情況,如果礦物質含量較低,會引發玉米植株營養不良情況,果穗分化階段的生長質量不佳,無法滿足植株生長需求。因此,還需通過控制植株種植密度進行相應地控制與管理,還可防止植株空桿。
首先,要通過所選擇的玉米品種多種性質全面分析,如:選擇玉米種植耐密性較的明晰品種,有針對性地調整地理條件、水肥條件、氣候條件等,保證各項基礎條件滿足玉米植株種植要求;其次,遵循“因地制宜”的種植原則,可應用到增密增產技術,再與相應的農機設備配合應用,也能提升玉米產量;最后,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苗齊苗壯,做好查苗、補苗和定苗的工作,要合理密植,種植密度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以確保產量,因增密增產技術實施,控制每畝種5000-6000株,通過提高成穗率增加玉米產量,從而保證良好的綜合效益。
肥水管理科學、合理,會關系到玉米產量提升成效,也需依據玉米各階段的生長實況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分析整個成熟周期的需水量及營養,還需控制澆灌量的達標基礎,能解決土壤條件不充足而引發的植株生長受阻問題。在雨季時期要做好田地排水工作,需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通過調節土壤中的水分與氧氣比例,可對土壤濕度進行相應改變,影響著玉米早熟速度。如果出現了植株倒伏情況,還需及時扶正,在植株各項指標均處于穩定條件下,通過補充肥料滿足植株生長需求。
例如:煙臺市大部分地區在玉米種植工作實施階段,均會對各項影響因素全面分析,考慮到玉米屬于高產、耐肥農作物,其施肥增產效果明顯于其他農作物,設定NPK肥均衡供給目標,調節土壤速效養分比例,在富鉀地區增加NPK肥,與氮肥比例控制為1/3,基肥施2000-3000kg,設置全部鉀肥為基肥,在犁地時也可控制施肥深度,一般情況下,深度設置10-15cm。再加上對種肥施加方式的合理選擇(如:浸種、穴施、拌種等),選擇生物肥、腐殖酸、微肥等進行溶解,并噴灑在種子表面,通過充分攪拌的方式對種子進行相應保護,再對種子陰干處理,能增強種子抗病、抗蟲害能力。而剩余氮肥以后期追加的方式促進植株生長,分別在桿肥、苗肥、粒肥、穗肥階段,為植株營造良好、適宜的生長環境,以此提升玉米產量。
綜合應用農業防控技術可減少農藥用量,推動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可采取科學的農田管理模式進行病蟲害防治提高玉米產量,并在此基礎上改善玉米種植品質。玉米收獲期應選擇在最適宜的時期,如果收獲過早或者過晚都會對產量和質量造成影響,以此有效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對于地下害蟲的防治,可選擇含有殺蟲劑的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對于玉米生長中后期發生的玉米螟、紅蜘蛛、葉蟬,在種子包衣后可用50%辛硫磷乳劑,按用種量的0.5%~0.8%加少量水拌種,可以有效防治中后期病蟲害;對于銹病和瘤黑粉病,可在玉米拔節期,667m2用70%吡蟲啉5~8克、10%蟲螨腈25~30克混合噴施1遍,4~5天后再噴施第2遍,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因玉米倒伏會對植株健康生長有一定影響,還需對引發此項問題的影響因素全面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此保證植株穩定生長,才能提升玉米產量與質量。就目前情況來看,綠色農業技術已經基本融入到農村經濟發展中,突出了當前我國以節能環保為基礎的發展理念,可以說農業技術的推廣是農村發展的必然條件,其不僅符合我國綠色全面發展的理念,且對于我國農業經濟提升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性意義。
第一,品種選擇考慮植株莖稈粗壯、根系發達等條件,考慮田地各項基礎條件及特征,控制玉米種植密度,保證良好通風與光照,能加快植株莖稈生長速度,促進根系深度生長,以此增強植株穩定性,有效緩解玉米倒伏嚴重程度;第二,依據種植計劃在各階段做好水肥施加工作,并控制氮肥、磷肥、鉀肥比例及澆水時間,增強植株生命力;第三,調節劑噴施,主要在秸稈位置,使其更粗壯,有效降低玉米倒伏率。如果是在拔節期要做好病蟲害處理工作,有具體的處理措施與方案,杜絕卡脖旱現象發生;第四,灌水時考慮自然因素、植株生長時期等條件,在無風天氣下建議選擇隔壟灌水方式,才可防止玉米倒伏。
為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需各地區政府及農業管理部門提高重視度,依據自身職責與義務,做好管理、引導等工作,從農業技術手段、農機設備創新等方面入手,通過對常規問題發生掌握具體影響因素,有目的性地編制解決方案與措施,并在日常管理階段對其實際問題有效解決,顯著提升農藝技術水平,滿足玉米植株各時期的生長要求,以此不斷提升玉米產量與質量,才能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