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華
(河北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森林防火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長期工作,森林火災已成為破壞森林資源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森林火災頻發,大部分是人為原因,如火源使用不當,加之在干旱地區或少雨季節更易發生森林火災,一旦發生火災火勢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到更廣的區域,火勢發展迅速造成森林植被破壞,而森林生態恢復需要很長時間,一旦發生火災,將嚴重影響我國生態環境的穩定與發展。因此加強對現代林業森林防火管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森林資源對于我們日常生產和生活意義重大,它不僅能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木材原材料,在氣候調節、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方面也能起到積極作用,同時能夠為更多的動植物提供生長環境,是保證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森林資源在水、土壤、動植物、陽光、空氣等多種因素的協同作用下,能夠形成一個自給空間,完成自我調節與循環。若是森林資源遭受破壞,那么上述功能就難以較好地實現,如火災的出現,不僅會威脅森林資源,還可能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森林物種的多樣性。
森林能夠起到改善氣候的作用,改善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但是當前林業資源發展過程中,亂砍濫伐的狀況依然存在,若發生嚴重的火災,就會對森林資源造成毀滅性打擊,生態環境將日趨惡化,所以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應關注森林環境的改善,促進林業發展,關注資源保護,對資源做出合理的利用,為人類生存發展以及物種多樣性創造更好的環境。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整體自然環境和具體因子的影響。1)從自然環境的情況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對于森林環境而言,太陽照射強度大,植被溫度較原先更高,林木自燃風險加劇。另外,在雷雨天氣、巖石崩塌等災害的影響下,可能引發電擊起火、巖石和樹木的撞擊起火等。2)從具體的自然因子來看,森林環境中地被物很多,大面積的落葉、枯枝、果實等地被物積累越多,越容易引起火災。針葉林和闊葉林葉子形狀有差異,內部所含水分也不同,針葉中含有大量油脂成分,而闊葉則水分充足,因此兩種林分的火災風險也不同。此外,土壤因素、坡向因素也關系到溫度、干濕度,與森林火災有一定關聯。但從整體上看,自然因素雖具有不可控性,其發生的概率也相對較低。
在各類森林火災的發生過程中,人為因素是極為主要的原因,可將其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為生產用火,生產用火主要是燒荒狩獵等活動產生的用火。當前,我國已經明令對上述行為予以禁止,然而仍然有部分人無視國家的規定,在不做任何隔離措施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燒荒工作,由此而引發各類火災,而相應的火災往往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由狩獵所引發的森林火災往往由狩獵者自身所攜帶的各類設備導致。
其次為生活用火,生活用火主要包含于燒飯、吸煙等產生的明火。在一般情況之下,入林區之前會被明確告知禁止使用明火,而部分人員仍然不遵守規定,在林區內吸煙,并且煙頭隨處亂扔,這些舉動便有可能引起森林的火災。此外,在林區生火進行取暖或者進行明火燒烤,并且無法對隔離措施予以構建,在取暖或燒烤完成之后無法將火焰徹底熄滅,同樣會使森林火災發生的風險大幅度增加。
小隴山林區對于森林火災的防控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林區安全管理系統還有待完善。目前,對于森林火災主要運用氣象衛星、GIS技術及無人機等進行監測,這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具備監測范圍廣、精確度高、快捷迅速的特點,但是這些技術還沒有在林火監測和防控中得到充分應用。另外,在林區公路、防火阻隔帶及頻繁發生雷擊的地區,監測探頭的安裝密度較低,尤其是在容易引起雷擊的百年老樹上沒有安裝攝像頭及避雷裝置。
相關部門通過氣象預報,可以了解風力和降水等信息,然后進行分析和評測,評估出森林出現火災的可能性。目前,我國已形成森林火災預測網絡,可以通過對氣象分析和研究,準確預測森林火災的發生。對火災預測系統進行完善,有助于提升火災預測系統的預測質量。
在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隔離技術具有了高度的普遍性,其主要的應用方式通過以下幾種模式予以體現。第一為火燒法,通過火燒將整體林區分為諸多區域,進而使相應的火勢得到有效的控制,將其限定于一定范圍之內,而該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較高的難度,需要對可燃物含水量及整體火勢蔓延速度與風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性地研究,并且需要對用火時間進行嚴格地控制。第二,設置防火線。在當前林場的防火中,這種模式已經很少使用,雖然該種模式能夠有效防控火災,然而每年均需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進行維護,并且有可能使林場出現水土流失的問題,綜合弊端相對較高。第三,設置防火溝,能夠對地面火的蔓延予以控制。就一般情況而言,會挖0.5米的溝渠,以此阻擋火勢,然而其自身工程量相對較高。第四,設置防火帶。在防火帶的構建過程中,往往會種植闊葉樹或者防火能力相對較高的樹種,并將其作為防火帶。舉例說明,木荷以及火力楠等均屬于耐火性較高的植物,從某種程度上能夠達到阻攔火勢的蔓延。
我國森林火災監測技術方法主要有2種。設置瞭望臺,在15km范圍之內,工作人員通過瞭望臺檢測森林火災發生情況,同時通過無線電臺報告火災的具體情況和發生點;也可采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檢測。
制止森林火災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預防,但如果森林發生火災,就需要組織人員進行救援,撲滅森林火災主要有2種形式。1)直接將火撲滅的方法,可以稱之為積極滅火法,也可以稱之為進攻型滅火法;2)間接滅火方法,主要是通過隔離的方法。在滅火過程中,撲滅火災最好的方式是采用化學的方法進行撲滅,因此這種方法在我國的應用比較廣泛。化學方法主要是采用滅火劑的方式。滅火劑主要分為3類。1)使用的原料是碳酸氫鈉,但其對環境的污染較大,且沒有特別好的成效。2)采用的原料是磷酸二氫銨,這種滅火劑在使用過程中具有很大優勢。因此,這種滅火劑在未來的發展趨勢較好。3)易中天滅火器,只有我國擁有,且在我國的發展比較短暫,在研究其機理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因此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提升林業工作人員及群眾的森林防火意識,這是因為很多火災的案例是由于人為因素導致的。加強森林防火宣傳工作的力度,在全社會各個行業領域,如機關、單位、院校、基層等強化宣傳工作,不僅全民樹立和提升防火意識,還要發揮監督管理作用,對不規范、不安全的行為進行舉報和約束。要充分運用多種手段進行防火宣傳,切實提升宣傳效果。除了分發宣傳單、廣播、電視宣傳等傳統途徑外,還可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向廣大群眾做詳細知識講解,使其明確防火管理工作的意義,嚴格遵守各項相關規定,積極配合上級相關部門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通過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發揮森林防火教育的宣傳作用,落實森林防火安全責任。主要包括加強森林火源管理,嚴格防控林區各類生活火災和生產性火災,加強森林巡查,嚴格控制巡查過程中將火源帶入林區的行為。要建立投入機制,地方政府要加大對森林防火的投入,建立和優化森林火災報警預警裝置和滅火裝置,完善森林防火救援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培訓工作,提高森林防火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消防能力。加強應急值守,杜絕在工作期間擅離職守的行為。
在森林保護方面,想要防止森林出現火災現象,可以建立火災預防體系。相關部門需要構建完善的火災預防體系,其中主要包含進入林區人員的管理,對于一些在林區隨意用火的居民,一定要進行適當地處罰,對引起火災的行為給予嚴厲地處罰。保護森林人人有責,因此要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并加大宣傳,使人們認識到在林區隨意用火和引起森林火災會受到嚴重的處罰。
除平日的監督檢查外,對于火源的管理也是規避森林火災的重要環節。由于各地生態旅游的日益繁榮及節假日慶祝活動的豐富,很多火源風險必須得到及時管控,只有戶外具備消防滅火條件、安全的消防隔離線、有專人看守及適宜的其他條件時,才能允許使用火源。因此,戶外用火應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不能有任何疏漏,從而有效降低森林火災的發生率。林業部門和鄉鎮(街道辦)、林區單位要協調配合,在森林各個區域安排專人值班,認真檢查戶外用火情況,確保戶外用火符合規定與審批程序。特別是在重點防護區域和時間段,如清明節、春節等用火較多的時期,林業部門和鄉鎮(街道辦)、林區單位要加強監督檢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避免不合規的用火行為帶來火災隱患。
在林業造林過程中可有意識地種植一些不易燃樹種。為了控制森林火災的發生,也可科學地設計和建立生物防火帶。森林火災一旦發生,這些對控制火勢蔓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林業人員應注意清理周圍可燃物,防火隔離帶的施工應滿足一定寬度、覆蓋范圍大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體現其防火功能。如果當地地理條件不適合建設防火帶,還可以開展防火線建設,積極構建健全可靠的森林防火體系,為林區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對于防火隔離帶的建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意與林區發展相結合,確保其符合實際需要,真正產生良好的防護效果。同時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應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自動監測系統。林業發展也要注意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森林管理的科學化、數字化水平,對植樹造林和森林防火都具有重要意義。過去森林地區的管理通常是通過建造望塔來進行的,但高山密林條件相對較差,林業人員的工作十分艱苦,關鍵是不能實現對整個林區的全面監測和覆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林區可投入一定的資金引入自動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林區情況,解決傳統監測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擴大監測范圍。一旦森林遭到破壞或發現火源,可在第一時間發出預警并采取處理措施,提高森林經營質量、水平和效率。
森林火災所產生的影響范圍廣,撲救難度大,積極開展消防演練,提高森林火災的應急處理能力,有助于降低火災影響。應急、消防部門應結合轄區森林特點,制定專業化的培訓方案,提升火災撲救效率,并經常組織消防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同時,林區內的工作人員及家屬也應深入學習消防安全知識,了解森林火災的發生原因和預防措施。林區可邀請消防人員給予專業地講解和指導,教授職工使用各種消防設備設施,并在培訓結束后實施技能考評,不斷提高職工的消防技能水平。
提高造林技術水平是避免森林火災發生和蔓延的重要手段。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左家林場根據當地氣候、地理條件,圍繞防火、防風要求,加強地表植物的種植,提高林區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比例,重點種植優質林、耐火品種,提高森林抗火能力。對于易燃燒、易發生火災的林分進行改造,例如改造疏林地、針葉純林、灌木林地等,增加優質品種的種植數量。另外在營林造林過程中,要根據森林生長不同時期制定防火管理目標,在林木幼苗期、成長期、成熟期采用針對性的防火技術,根據林木品種、生長情況,合理種植,嚴禁種植密度過大,確保林木有良好的生長空間,積極營造混交林。根據林木生長情況合理修剪,例如8~10年幼林正處在郁閉期,生長非常旺盛,適當修剪枝葉可以增加透光度,促進林木生長,減少病蟲害發生,同時也減少枯枝量。修剪方法主要有全面修枝和帶狀修枝,林場通常采用帶狀修枝,既可以降低修枝成本,也可以增加森林透光度。需注意的是,修枝后要將剪下的枝條帶出林區。
要加強對營林的管理,減少地表可燃物覆蓋率。在幼苗期,通過平整土地、合理施肥、土壤消毒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蟲害,促進林木的健康生長;還可以通過噴灑藥劑、生物防治等措施降低赤枯病、落葉松葉峰等病蟲害發生概率。還要加強林木修剪,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減少地表可燃物。
森林火災具有突發性和嚴重危害性的特點,特別是在春季,隨著風的影響會使火勢迅速蔓延,對生態環境和林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林業部門要高度重視森林火災,積極開展防火宣傳教育,落實防火責任,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管理制度、相應預案和應急機制,形成管理合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確保現代林業森林資源的安全和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